2014-10-09 17:23:25a-shun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一-1)

進入能仁佛學院,親近源公院長,算來已 是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當中,院長一直坐鎮院內,為我們講經授課,而且規定每一學期至少講一部經。這是他老人家為作育英才,而盡責的一面。院長講經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譽為臺灣獨一,就是海內外也無二!我們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確是盛名毫不虛傳。

 自從受教以來,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滿了 慶幸與感激!善知識難逢難遇,我終於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麼長久。這是托福於善根因緣,也是仰賴於佛光的照臨。因為親近院長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獲益良多之外,還使我得到淨土法門的究竟利益。院長在了生死的行門當中,是以淨土法門為依歸。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學法,也就很自然地認識了淨土法門的殊勝。院長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這正同於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雖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識」了。所以再一轉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裏,我能夠直截了當地親近到慧眼別具的淨土宗師,這是何其有幸啊!

 由於院長是位淨土宗師,所以同學們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聽一部阿彌陀經。去年佛學院學期滿,全體同學由院長的領導下,打了個圓滿佛七。佛七期間,院長以阿彌陀經,作為念佛的開示。一來是滿同學求法的心願,二來是特藉此難得的機緣,為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作修行上的最後強調!我常想:得遇明師若此,生死從此有託,只看各人能否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吧了!

 這次佛七的開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給我學習的機會,令我將七天的講詞全部記錄下來。我明知自己沒有這份能力,但是四年學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彌陀經的要旨,不出信願持名,惟願見聞受持者,都能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願真切,報盡命終,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法航智不蘊靈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論事,略記本末而已,是為序。

法航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臺灣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會寺

------------------------------------------------------------------------------------------------------------------------------------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講阿彌陀經,所以這部阿彌陀經就當成念佛七的開示,在這七天以內準備把阿彌陀經講完,請大家留心諦聽!

 首先介紹幾部阿彌陀經的註解:一部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位的祖師,他著了阿彌陀經的疏,恐怕我們不懂得這個疏,再作個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所以就叫「阿彌陀經疏鈔」;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位的祖師,他註的「彌陀要解」,在一切阿彌陀經的註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註解。但是「彌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這部「彌陀要解」,我再介紹兩部註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一部是寶靜法師的「彌陀要解親聞記」,看這兩部就可以懂得「彌陀要解」了。諸位要是發心研究阿彌陀經,就看這幾部註解;但是我要勸導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幾遍。佛經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彌陀經的經文不是很好懂嗎!看了「彌陀經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蕅益大師把這部阿彌陀經裏面的深奧道理都發現出來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兩遍是兩遍的道理,多看幾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釋佛經,必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經文之節段,不判教,不知經義之淺深。釋經的方法,以天臺宗與華嚴宗為最完善,天臺宗用的是「五重玄義」,華嚴宗用的是「十門分別」。此次解釋阿彌陀經消文、釋義、顯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據「彌陀要解」。但有一點與「彌陀要解」不同,就是不與四教相配合。因為初學的人,不懂天臺四教,若與四教配合得越詳細越看不懂。「彌陀要解」用的天臺宗「五重玄義」,即「名、體、宗、用、教」。

 第一釋名:即解釋一經的名題。佛經雖多,其題目之取材不出三種,即人、法、喻,其組織之方式不出七種,即「單三、複三、具足一」等七種立題。單三者:一、單人立題,如本經。二、單法立題,如 「涅槃經」。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經」。複三者:一、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二、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 經」。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佛及所說的佛,皆是究竟覺悟的人,故為單人立題。

 第二辨體: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一句彌陀名號,體即法界,故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第三明宗:本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故依信、願、行為本經之宗要。

 第四論用:論用者,論其功能力用。本經以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略稱 「言教」。即是如來所說之經,皆名為「教」。天臺宗分判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之經為「藏、通、別、圓」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於小乘,通於大乘 之初始大乘教。「別教」即別為菩薩所說之大乘教。「圓教」即圓融無礙,圓攝諸教最高之大乘教。圓教之經有二部,即華嚴經與法華經。蕅益大師則判釋阿彌陀經 為圓教,他說:「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皆在此經」!華嚴經最後一品,即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本經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本經專示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必得成佛,故為法華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經為圓教。

以上略講天臺宗之五重玄義,以下開始講解本經之題目及譯經之人。

佛說阿彌陀經

 先講「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按我國歷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於天竺(印度)之迦維羅衛國;父名淨飯國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為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示現涅槃。

 第二個「說」字;「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以普度眾生為懷,現在說出阿彌陀經,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得隨其普度眾生的心懷,故歡悅而說。「阿彌陀」乃極樂世界的教主;久遠劫以前為大國王,是時有佛,號世自在王如來,聞佛說法,發心出家,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個大願,廣修無量功德,因圓果滿,在西方造成一個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的眾生,往生彼國。「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名契經,簡稱為「經」。又經者「徑」也。徑是一種快路,也就是捷徑。走的路不需要繞大彎子,很快就到達目的地,這叫徑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這是修行法門中一個最快的徑路,故「經」字亦可解釋徑路之「徑」也。

 經題六個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別。 第一個「佛」字乃「能說」此經的釋迦佛,「阿彌陀」乃「所說」的阿彌陀佛;這是能所一對。「佛說阿彌陀」五個字,乃本經的「別」題,別於一切經故。「經」之一字,乃是「通」題,通於一切經故;這是通別一對。講解經題已竟,再講譯經之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是說明譯經的時代。我國當時一連有兩個秦國,歷史家分為前秦、後秦;尤恐不顯明,再加上國王之姓以分別。前秦的國王姓苻,稱為苻秦。後秦的國王姓姚,稱為姚秦。「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古時候法師,分的很清楚;通經者稱為經師,通律者稱為律師,通論者稱為論師。經、律、論悉皆通達,方可稱「三藏法師」。梵語「鳩摩羅什」,華言童壽。因他七歲時就大徹大悟,講經弘法,不異於高壽的老法師!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壽之德,故稱其德號為童壽。「譯」是翻譯,這部阿彌陀經是在姚秦時代,由貫通三藏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以上講解經題及譯經人已竟,以下開始講 解經文。在未講經文之前,先說說「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經的綱要,經文分不開,則這一部經的綱要就攝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說的經,無論長的經文,短的經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華嚴經最長,有六十萬字,也是分這三大分。法華經六萬字,一樣分這三大分。阿彌陀經只有一千八百多個字,還是分這三大分。最初發現每部佛經皆應分為三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當時有人批評他,說是「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翻譯出來的「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之後,方知印度早有佛經應分三分之說,大家就認為道安法師有先見之明。因此反毀謗而轉為讚歎!稱之為「彌天高判」。現在開始分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通序的第一科,標法會時處,通序亦名證信序。通序者,通於一切經,一切佛經開始都有這段經文。證信序者,有這段經文證成可信是佛說的經。這段經文亦名六種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之一字,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下文「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六種成就之由來,是釋迦佛四種遺囑之一。佛將涅槃時,阿難尊者有四種請示。第一問、佛住世時,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謂之四念處。第二問、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言:以戒為師。第三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如是我聞等。第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佛住世時,佛自調伏;佛滅度後以何調伏?佛言:默擯之。因此,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一段經文。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不具足,法生不起來。佛講經說法的法會,就是因緣所生的,要有這六種因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缺一則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無信心,法會何由成就?是故六種成就以「信」為首。第二、聞成就者:「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眾生,必須說法。若無「能聞」之人,法會亦不能成就。第三、時成就者:說法必須有好的時間,若天氣大寒大熱,或是兵荒馬亂,法會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為 法會中的重要因緣,若無說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種因緣具足,亦不能成就法會。第五、處成就者:若無說法的「處」所,法會亦不能成就,將在何處說法呢? 第六眾成就者:講經說法,為令「眾」聞。若無聞法的大眾,法會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種因緣,名為六種成就。

本文恭錄 道源法師講述『佛說阿彌陀經講錄』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