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4 17:10:43a-shun

修行人的風骨─ 緬懷性梵老法師(上)

.第一次拜見性梵法師(1920~1997),是在民國59(1970)開春後。那時法師在苗栗獅頭山元光寺擔任住持。民國58(1969)冬,我在基隆八堵正道山海會寺道源長老(1900~1988)座下,受完具足戒之後,得屏東萬巒普門講堂、前元光寺退任住持,也是我的天台學啟蒙老師會性老法師(1928~2010)之介紹,上獅頭山參加老師高足性梵法師所主持的觀音佛七。佛七圓滿後,又在山上住了一個多月,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與了山上搬米行列,從山腳下把一包包的米,用傳遞的方式,運到寺裡。這時候才深深體會到,山中修行大不易!不管一粒米、一根柴火,都要費好大的勁才可以得到──那時候,山上的交通,沒有現在這樣便利。山上濕氣重,記得佛殿牆壁上有時還會滴水,當時年輕,不知保養,遇到天氣放晴,常跑到外面,在大石頭上打坐。到了晚上,蓋的棉被、睡的床舖經常濕濕的;那時節還沒有除濕機可以除濕,結果得了風濕症,兩個月後,只好下山治療。下山前,性梵法師問我,「印順導師(1906~2005)在嘉義妙雲蘭若掩關著述,剛好需要幾個住眾,不知你願不願意去?」「太好了!有機會親近一代碩德長老,哪有不願意的呢!」法師一聽說,隨即給印老覆函、並寫推薦信,認為年輕出家眾很適合。就這樣,拜別了住持法師,離開元光寺。有一位年長的出家女眾師父,發心幫忙挑行李,送我下山。 

.受完戒,四處參學,親近善知識,是我心中一直以來期盼的。想不到機緣來得如此迅速,如此湊巧,太感謝諸佛菩薩的加被了。在妙雲蘭若時,正值夏天,蛇類出入頻繁,有時在廚房做菜,青竹絲從窗戶探頭來訪,實在有夠嚇人的。因為是郊區,出入購物、拿報紙、信件等,都騎腳踏車,輪流出去辦事。記得每次經過一大片甘蔗園、或花生園時,有一條大蛇,經常快速從田頭朝綠蔭濃密的大圳溝方向呼嘯而過。初到蘭若時,印老送我ㄧ本他的大作〝中國禪宗史〞,讀完之後,受到啟發,開始了中、日、印佛教史及禪宗史的研究,奠下了日後我在台灣佛教史研究,及撰寫台灣曹洞宗開祖〝覺力禪師年譜〞的基礎。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啊!在獅頭山時,山上又冷又潮溼;到了嘉義,南台灣火紅的大太陽,曬得皮膚像個小黑人似的;溫差之大,成了強烈對比。當時有位同學,因健康關係,要回南洋去。中秋節前我到台北松山機場送行,巧遇以前學院學妹,她們正從陽明山學佛園參加考試回來,這一轉折,成了我往後與北台灣佛教不可分割的殊勝法緣!

三、話說在獅頭山參學時,每次與性梵法師同桌用餐,法師經常垂問,「生活上有什麼不適應、不方便的,不用客氣說出來」。法師宅心仁厚,而且不輕末學,如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汝等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當時初學如我,剛受完具足戒不久,是新學後輩,尚蒙法師如此關懷、照顧,心中之感動,4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永誌不忘!彼時之台灣,民生物質仍極匱乏,經濟尚未起飛,山中修行生活十分清苦。同學回國後,將在獅頭山所見所聞稟告師父,即後來之大馬佛總主席寂晃上人(1920~2011),晃上人知道後,1973年從印尼廖內島媽祖宮住持化光老和尚(1891~1973)往生後衣鉢中,撥出一部份匯來臺灣,供養元光寺僧尼大眾,聊表對性梵法師昔日提携青年後進之恩德。此事詳載1991年台北三慧講堂出版〝寂晃法師拾芥集〞一書第373頁。性梵法師出身軍旅,中央軍校第16期畢業。1949年隨部隊來台,曾任金門第一任行政公署辦公室主任,忠勤卓著。退伍後、以不惑之年,捨俗出家,致力於佛法弘揚及佛教青年教育工作。教學之餘,勤於著述,撰有〝法華經講義〞及淨土講義等九冊。多次掩關專修淨土,潛心佛道,不為外境虛榮誘惑。誠乃當代佛教自弘一大師、懺雲法師之後,德學兼優、不可多得之真修實行者!

法師一生雖歷任台北慧日講堂、新竹福嚴精舍、新北市三峽佛教淨業林、獅頭山元光寺住持,及南投鹿谷淨律學佛院副院長等職;但生活簡樸,淡泊名利,不建道場。頗有日本明治以來

曹洞宗一代禪德澤木興道老師(1880~1965)雲遊各地、指導坐禪之風範。我想這是性梵法師留給台灣佛教最大的啟示吧!(待續)

 佛曆2557年公元2013年浴佛節   禪 慧 敬識於台北三慧講堂圖書館

本文轉載自願海-「人間遊戲」學佛部落   201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