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17:24:55a-shun

頓教即教富濟貧 漸教即濟貧教富

「過去都說慈濟『教富濟貧』,現在也要強調『濟貧教富』,這二句話有何分別?先就『教富濟貧』來說。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救濟眾生。眾生之苦有很多種,有的是物質的苦難,有的是災難的苦,有的是心靈的缺乏,有的是身體的缺陷,我們應該要對機下藥。貧困的人缺物資;病人缺醫藥;急難者缺及時的付出;富有的人有心靈的缺陷。有錢的人不一定很幸福,若能夠再投入助人的工作,心靈會更上一層樓。」

感恩能付出 愛與智慧平等      
至於「濟貧教富」,上人舉例表示,迦葉尊者讓貧婆撕下破衣衫的一角來布施,這就是在濟貧教富。而佛陀讓僧眾托缽,亦無非是希望能讓眾生因此被啟發愛心、恭敬心,讓眾生有因緣造福。但時代演變至今,上人認為啟發眾生愛心的方法要因應時代而變,此刻要淨化人心必須用雙管齊下的方法,也就是「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同時並行。
「不論是『教富濟貧』或『濟貧教富』,都是方便法,目標都是為了淨化人心。在這過程中,大家都會問,我們去幫助人為什麼還要跟人家說感恩?這就是我要打基礎,這就是方便。一直期待你們要尊重與感恩被幫助的人,如此有朝一日,他就會自我尊重。不要讓接受的人,以為他永遠都是接受別人幫助的人,如此他會自卑,他原有的那分跟佛平等的愛與智慧會萎縮。」
「如果你沒有看到他們受苦受難,你會知道你是有福的人嗎?所以,我們要感恩。在事的方面,他示現來教育我們,當然我們要感恩。在理的方面,我們現在應該要回饋,成長他的慧命,要讓他也知道他同樣可以幫助別人。有力量的,我們就教他如何去愛別人,譬如說在老人院,有身體好的,我們就要跟他說,你要去幫助身體不好的人。讓他知道今天雖然我在生活上有困難,但是,我也有一分力量,可以去救人,這叫做漸教。」
「佛教裡面有頓教及漸教,頓教就是大根大器的人,像林院長大根大器,他馬上頓悟,很快就做到。有的要用漸教的方式,要慢慢地來,我們要尊重他,一步一步地跟他打成一片,這是濟貧的同時教他富有愛心。」
本文摘自:《證嚴法師衲履足跡》 二00四年春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