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豈止寶島 願成一方淨土
佛教徒心靈的信仰依止就是佛與菩薩。佛具有大智慧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崇高人格與理想,是以來人間施行教化,若人們的心靈能接受宗教清流的洗濯,自然能去滌凡夫境界,顯現自性。猶如燈光若以無色玻璃遮著,無損於明亮度,反之若以有顏色,或污穢的玻璃擋於前,則燈光轉成昏暗,即減失了光明的作用。
每個人與生俱來即具有光明本性,只是好像被有顏色、有灰塵的玻璃遮著,以致迷障了良知和智慧,佛陀來到人間即是要教育眾生如何去洗滌心靈的迷茫,使其智慧綻放光明,發揮良知於社會、家庭、人生。
聖人心地 如日東昇
凡夫的心地是一片黑暗,聖人的心地就像旭日東昇,黎明之光是如此的柔和、光明。虔誠的拜山從暗夜就開始,三步一拜,到達精舍之時,剛好太陽露面;彼時的太陽是如此的明亮,且其光輝亦不致刺眼,只感到一片光明,這就可比身臨佛境了。因此,從凡夫的起點到成佛的終點,全在一個「行」字,若非他們三步一拜,一步一步的往前行,如何得到那分身心輕安的感覺?
成立慈濟,就是希望社會每個人互相鼓勵、彼此教育,以便淨化人心。人心淨化則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則社會和樂,社會和樂則國家安定。我常說國家興衰匹夫有責,我們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工作環境或者家庭及親戚朋友,更該進而去關心整個社會的狀況,因為整個社會風氣若能和順純良,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才會有保障,無論你早出、晚歸,時時都會安然自在,不必感到惶恐、掛慮和驚慌。
大家常說臺灣是寶島,而我們佛教徒則不只希望它是寶島,更希望它能成為淨土。若社會和樂、人心向善,家家夠守望相助,即使夜不閉戶,也不會惶惶不安。
我所以極力推動慈濟志業,就是在於擴展佛教教育,希望落實佛教的具體形象,早日消弭娑婆世界的明爭暗鬥、人人自危的戾氣。慈濟世界就是匯集很多人的愛心、精神、力量,除了救苦、救難、救急、救貧以外,我們還有教育、醫療、文化的工作。
慈濟雖然是做人間事業,但我最大的期待是淨化人心,希望每個人能夠接受慈濟的精神,薰受宗教的教育,若能如此,人人每天都會很高興、很滿足,都懂得惜福、造福,屆時,臺灣豈止只是寶島,而是一方淨土。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106期
上一篇:摒棄迷信 以善「普度」蒼生
下一篇:頓教即教富濟貧 漸教即濟貧教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