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5 13:43:12史密斯先生

國內共同基金大整併,2006年投資策略新思維

  近幾年,國內投信公司由4家大幅成長到45家,所發行的基金型態也益趨多樣。在國內基金方面,45家投信公司截至目前為止總共發行了491檔的基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整體股票型基金的規模仍縮水約106億。也因此,有不少基金面臨清算、整併的窘境,此一狀況值得所有投資人在擬定2006年的投資策略時多加深思。
  長期觀察國內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不難發現,國內金融市場的普遍現象就是永遠都有新的金融產品發售,令人眼花撩亂。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大多數舊有基金的績效表現普遍不亮眼的情況下,對於金融業者來說,這或許是一種不得不然的選擇。因為舊有基金績效倘若缺乏亮眼表現,規模必然呈現不斷縮水的現象。金融機構與其花精力拉抬照顧,倒不如放棄舊基金,重新打造新題材(譬如復活的日本、強勢成長的印度…等),塑造美好夢境。於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成為屢見不鮮的現象。

  依照國內現行法令,基金連續30日淨值在2億元以下,基金就得清算。其實,維持一檔基金的營運成本不低(人事費用、銀行保管費、行銷費用…等)。大多數金融機構爲了追求規模經濟,自然不可能讓放任經濟效益低的小規模基金繼續生存。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10月底止,規模在2億元以下的基金有7檔,若再加上已瀕臨「不及格」邊緣的基金,那麼即將有相當數量的基金,正要面臨清算或整併命運。
  事實上,基金的設計上原先就具有「先天性缺陷」,是造成獲利績效不佳的主因。此「先天性缺陷」主要兩點:

  首先是基金爲吸引客戶,基金經理人通常會追求短期績效。爲了和同業在短期績效上一較高低,基金經理人必須頻繁進出,追高殺低的情況下,操作成本大增,對整體績效絕對有不利影響(但通常一般民眾是很少注意到這一點的,因為金融機構通常「隱惡揚善」)。再者,基金追求短期績效有其實質考量,因為只要基金的短期績效良好,往往就會對長期績效有灌水的效果。例如在今年前二年績效原本為-15%的基金,只要今年漲75%,過去三年的年平均報酬率就成為+20%,短期績效的異軍突起,也能造成長期績效也很優異的假象,基金經理人自然追求短期表現不遺餘力了。

  而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共同基金的開放特型。由於共同基金屬於「開放型態」,隨時可接受投資或贖回,因此共同基金必須維持相當水準的現金,以供不時之需,導致資金無法全數充分運用。此外,在市場行情好時,也是金融機構大力行銷的時機,此時大筆資金湧入,不但稀釋了原有投資者的獲利,更由於股價已高,本質佳的股票價格早已反映,基金經理人被迫買進一些本質差,且價格反映慢的股票。而在市場大跌時,贖回的壓力大增,若現金水位不足,還必須賣出一些本質較佳的股票(因為本質不佳的股票往往在大跌時乏人問津,根本無法變現)。
■投資人的新年度投資策略

  事實上,面臨清算或整併的基金,原因沒有別的,普遍來說就是因為「績效不佳」,導致贖回者越來越多。而去年度(2005年)國內規模最小的20檔基金中,國內股票型基金就占了一大半。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人必需思考下列兩個重要議題:

  首先,是檢視自己「資產國際化」程度。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投資人想要獲利,就很難將投資眼光只侷限在國內單一市場。事實上,許多重要的投資機會都是出現在幾個重要的經濟體,由於台灣經濟發展成熟度遠不能和歐美等發展經濟體系已相當健全的國家相比,且具備營運創新特質的企業標的,在質量上也難以與歐美國家等量齊觀。因此,「資產國際化」是取得國際水準投資競賽的入場券的必要途徑。透過國際化的過程,投資人才能將資產配置在更強大的經濟體中的優質企業,創造更高成長性的投資組合。

  其次是重新思考所選擇的投資工具是否真能滿足投資期望。由於上述共同基金的缺陷,投資人很難期望自己的資產在投入共同基金「信託化」之後,能有長期穩健的表現。尤其對於資產稍具規模的投資人來說,基金大鍋炒的操作模式也難以達成投資人的投資期望。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專戶管理」的專屬資產管理服務,是更佳的選擇。專業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戶管理」,讓專業經理人針對資產特性,設計最佳完善的投資組合,同時以長期規劃方式擬定投資策略,比起進進出出的「公車式」共同基金,更能讓人放心。

  2006年已經展開,投資人在年初的第一周,更需要思考全年度的投資規劃和策略。在共同基金績效忽高忽低的情況下,「資產國際化」和「專戶管理」兩大議題,讓投資人能確實避開基金整併的風潮,將是值得投資人在年度邁進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