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9 02:02:20老伙仔
3-11 社會結構與人民的慘況(一)(3)
3-11 社會結構與人民的慘況(一)(3)
但,若我們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在兩晉南北朝期中,北方的漢族人口出現大殞滅,而各少數民族則大量移入;南方雖遷入大量漢人,但原住居民數量也不在少數。而,所有南北諸胡蠻的總數,與當時的漢族總數,據金觀濤先生伉儷估計,兩者可能在相當之間(註三)。
意思是說西晉人口最盛時為一千六百萬;南北諸胡蠻的人口,佔了西晉人口最盛時期之半以上。而這時漢族的總口數,可能已經下降到不足一千萬之數。從這角度觀察,究竟是漢民族同化了諸胡,或諸胡同化了漢民族?這將是個有趣的課題。
但,可以確定漢族因為人口大量殞滅,使得漢族總口數與諸胡蠻相當,於是在時間催化下,漢族中加入了半數以上的胡蠻血統,這是用不著質疑的。血統上漢、北胡、南蠻分別相互混合;唯一的區別,漢族在各族中仍為相對多數。
至於文化,則事實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早已淪喪殆盡,西域東傳的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思想主流;而時間與空間則成為諸胡的舞台。可以理解這時期的歷史中國的慘狀,其實已經難以以文字形容;思想領域、土地空間、時間俱淪喪矣!連人口都只是相對多數。
這時小民之苦不只在於戰爭,也不僅發生在南方。事實,在進入南北朝之前,南方相對平靜一些。以長安而論,先後遭受五次毀滅││董卓之亂、八王之亂與劉淵破城、後趙諸石混戰、前秦滅亡與後秦覆沒。而洛陽在東漢末年、西晉末年與北魏末年同樣遭受毀滅式戰爭。至於中原一帶,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詩),犧牲最慘的當然莫過於小民。
而賦稅之重、勞役之重、飢荒之頻仍,一樣讓小民求生無門。「燕王皝(慕榮皝)以牛假貧民,使佃苑中,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這會要人命的,也必然要逼反人民。經記室參軍封裕上書諫後,慕榮皝乃下令,稱:「覽封記室之諫,孤實懼焉。國以民爲本,民以穀爲命,可悉罷苑囿以給民之無田者。實貧者,官與之牛;力有餘願得官牛者,並依魏、晉舊法(註四),溝瀆果有益者,令以時修治。」(《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
這還是慕榮皝納諫。事實頻繁的軍事行動中,各軍││自家軍隊、敵軍、變民軍、土寇││所到之處窮刮民糧,那是完全普遍的事。所謂「匪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人口大量殞滅,那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前引仲長統「心同于夷狄,行比於禽獸」,其實更符合描述統治階級。
「趙主曜葬其父母于粟邑,大赦。陵下周二里,上高百尺,計用六萬夫,作之百日乃成。役者夜作,繼以脂燭,民甚苦之」(《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二》)。
至於赫連勃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凡殺工匠數千,以是器物莫不精麗」(《晉書˙載記第三十》)。
石虎「用尚方令解飛(解,姓,ㄒㄧㄝˋ)之言,于鄴南投石於河,以作飛橋(吊橋),功費數千萬億,橋竟不成,役夫饑甚,乃止。使令長帥民入山澤采橡及魚以佐食,復爲權豪所奪,民無所得」(《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五》)。
這種勞役,參與者無工資,還得自備糧食;受傷無醫藥,死了就算了。至於參與勞役者家庭的生計,那當然自理了;餓死也就算了。這種記載在史書中多不勝數,上述只是隨手舉幾個例子;至若帝王最愛的宮殿,那就更加耗時耗力而又耗錢。雖敲骨取髓亦不足以形容。
《老子》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而凶年之後,必有疾疫。於是人口大量殞滅也就不難想像。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載東吳湘東太守張詠,不願苛征小民,所以繳不岀稅金;東吳皇帝孫皓便把他砍了,再將首級「傳閱」各郡。會稽太守車浚行事公正廉潔,而且頗有政績,當時會稽因旱而饑荒,上表請求賑貸。孫皓認爲他討好小民,為自己建立私恩,遣使砍了他的腦袋。尚書熊睦稍稍就這些事向孫皓上諫,孫皓下令以刀柄將他活活撞死,全身無一片皮膚是完整的。有對小民關照一些的官吏,不是徇首、梟首,就是以刀鐶撞殺之。
這是權力肆虐,仁人志士無能為力的時代!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九》記載奉石勒派遣到東晉出使的王子春回國後,石勒問他關於王浚(東晉大司馬、都督幽冀諸軍事)的諸種政務措施。王子春曰答說:去年幽州(今北京附近)大水,小民連一粒的穀子也沒收成,但王浚積粟百萬,對災民又不賑濟,還刑政苛酷,賦役密集、繁重。因此內部原本忠心耿耿又能力高強的,也都離心離德;至於外部的夷狄,則在外興風作浪。人人都知道王浚滅亡將,只有他總是意氣自若,一點都不恐懼,最近又大興土木、建築台閣,還大封百官,他自認漢高祖、魏武帝都差他一截。
後不久,石勒襲王浚,生擒之。罵他說:閣下官居百官之上,手握強兵,卻坐看王朝滅亡,也不救援,想自尊爲天子,這豈不是凶逆!還委任奸臣貪官,殘虐百姓,賊害忠良,毒遍燕土(幽州),這是誰的罪過?(《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九》)
看來,胡人帝王見識、作為,勝過漢人帝王、權臣的不在少數。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時期整體社會結構,像是個中段極度膨脹的橄欖,而兩頭尖尖。資源基本上由門第出身的官僚群所掌控;而國窮民盡。至於門第界限非常深,難以逾越;在西晉時同為最負盛名的門第,光是因為南渡較晚,就要被歸類為荒傖之列。
南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也就是殺檀道濟那個皇帝),曾經與杜坦討論漢武帝時的匈奴人金日磾,說:「恨今無復此輩人!」金日磾雖是匈奴人,在漢時以養馬出身,但因忠誠,為劉徹所寵信。劉轍死前,金日磾與霍光同時受命為顧命大臣,輔佐劉徹的兒子昭帝劉弗陵。顯然劉義隆對金日磾非常賞識。
杜坦則回說:假定金日磾生在今世,恐怕忙著養馬都顧不過來,還能為皇帝所認識、拔擢嗎?
劉義隆臉色一沉說:你怎麼把我朝廷的器識說得如此淺小!
杜坦曰:請陛下聽我說;我本來就屬中華高族,晉朝時國家大亂,所以家族搬到甘肅一代,世業相承,一點都沒萎縮。祇不過南遷到江南時間較晚而已。但也只因為較晚南渡,便被稱為荒傖。而金日磾,是胡人,不過只是個牧人,卻能超擢為內侍,列於群賢之中。本朝雖然也拔擢人才,但恐怕也未必能到這地步。劉義隆默然不應。(《資治通鑑˙卷第一二四》)。
這種現象,「以貴役賤」勢必造成官場反淘汰,門第之見也要造成對立。而小民則除了造反之外,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註釋:
註一:胡廣,東漢時人,字伯始,官至太傅,善章奏,性謹素,達練事體,當時京師有諺云:「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註二:黃憲,東漢人。《世說新語》:「郭林宗(郭泰)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黃憲)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註三:見《興盛與危機》,金觀濤、劉青峰著,風雲出版,2000,p304-305。
註四:所謂魏、晉舊法,乃「降及魏、晉,仁政衰薄,假官田官牛者不過稅其什六,自在有牛者中分之,猶不取其七八也。」(《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
但,若我們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在兩晉南北朝期中,北方的漢族人口出現大殞滅,而各少數民族則大量移入;南方雖遷入大量漢人,但原住居民數量也不在少數。而,所有南北諸胡蠻的總數,與當時的漢族總數,據金觀濤先生伉儷估計,兩者可能在相當之間(註三)。
意思是說西晉人口最盛時為一千六百萬;南北諸胡蠻的人口,佔了西晉人口最盛時期之半以上。而這時漢族的總口數,可能已經下降到不足一千萬之數。從這角度觀察,究竟是漢民族同化了諸胡,或諸胡同化了漢民族?這將是個有趣的課題。
但,可以確定漢族因為人口大量殞滅,使得漢族總口數與諸胡蠻相當,於是在時間催化下,漢族中加入了半數以上的胡蠻血統,這是用不著質疑的。血統上漢、北胡、南蠻分別相互混合;唯一的區別,漢族在各族中仍為相對多數。
至於文化,則事實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早已淪喪殆盡,西域東傳的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思想主流;而時間與空間則成為諸胡的舞台。可以理解這時期的歷史中國的慘狀,其實已經難以以文字形容;思想領域、土地空間、時間俱淪喪矣!連人口都只是相對多數。
這時小民之苦不只在於戰爭,也不僅發生在南方。事實,在進入南北朝之前,南方相對平靜一些。以長安而論,先後遭受五次毀滅││董卓之亂、八王之亂與劉淵破城、後趙諸石混戰、前秦滅亡與後秦覆沒。而洛陽在東漢末年、西晉末年與北魏末年同樣遭受毀滅式戰爭。至於中原一帶,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詩),犧牲最慘的當然莫過於小民。
而賦稅之重、勞役之重、飢荒之頻仍,一樣讓小民求生無門。「燕王皝(慕榮皝)以牛假貧民,使佃苑中,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稅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稅其七」這會要人命的,也必然要逼反人民。經記室參軍封裕上書諫後,慕榮皝乃下令,稱:「覽封記室之諫,孤實懼焉。國以民爲本,民以穀爲命,可悉罷苑囿以給民之無田者。實貧者,官與之牛;力有餘願得官牛者,並依魏、晉舊法(註四),溝瀆果有益者,令以時修治。」(《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
這還是慕榮皝納諫。事實頻繁的軍事行動中,各軍││自家軍隊、敵軍、變民軍、土寇││所到之處窮刮民糧,那是完全普遍的事。所謂「匪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人口大量殞滅,那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前引仲長統「心同于夷狄,行比於禽獸」,其實更符合描述統治階級。
「趙主曜葬其父母于粟邑,大赦。陵下周二里,上高百尺,計用六萬夫,作之百日乃成。役者夜作,繼以脂燭,民甚苦之」(《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二》)。
至於赫連勃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凡殺工匠數千,以是器物莫不精麗」(《晉書˙載記第三十》)。
石虎「用尚方令解飛(解,姓,ㄒㄧㄝˋ)之言,于鄴南投石於河,以作飛橋(吊橋),功費數千萬億,橋竟不成,役夫饑甚,乃止。使令長帥民入山澤采橡及魚以佐食,復爲權豪所奪,民無所得」(《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五》)。
這種勞役,參與者無工資,還得自備糧食;受傷無醫藥,死了就算了。至於參與勞役者家庭的生計,那當然自理了;餓死也就算了。這種記載在史書中多不勝數,上述只是隨手舉幾個例子;至若帝王最愛的宮殿,那就更加耗時耗力而又耗錢。雖敲骨取髓亦不足以形容。
《老子》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而凶年之後,必有疾疫。於是人口大量殞滅也就不難想像。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載東吳湘東太守張詠,不願苛征小民,所以繳不岀稅金;東吳皇帝孫皓便把他砍了,再將首級「傳閱」各郡。會稽太守車浚行事公正廉潔,而且頗有政績,當時會稽因旱而饑荒,上表請求賑貸。孫皓認爲他討好小民,為自己建立私恩,遣使砍了他的腦袋。尚書熊睦稍稍就這些事向孫皓上諫,孫皓下令以刀柄將他活活撞死,全身無一片皮膚是完整的。有對小民關照一些的官吏,不是徇首、梟首,就是以刀鐶撞殺之。
這是權力肆虐,仁人志士無能為力的時代!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九》記載奉石勒派遣到東晉出使的王子春回國後,石勒問他關於王浚(東晉大司馬、都督幽冀諸軍事)的諸種政務措施。王子春曰答說:去年幽州(今北京附近)大水,小民連一粒的穀子也沒收成,但王浚積粟百萬,對災民又不賑濟,還刑政苛酷,賦役密集、繁重。因此內部原本忠心耿耿又能力高強的,也都離心離德;至於外部的夷狄,則在外興風作浪。人人都知道王浚滅亡將,只有他總是意氣自若,一點都不恐懼,最近又大興土木、建築台閣,還大封百官,他自認漢高祖、魏武帝都差他一截。
後不久,石勒襲王浚,生擒之。罵他說:閣下官居百官之上,手握強兵,卻坐看王朝滅亡,也不救援,想自尊爲天子,這豈不是凶逆!還委任奸臣貪官,殘虐百姓,賊害忠良,毒遍燕土(幽州),這是誰的罪過?(《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九》)
看來,胡人帝王見識、作為,勝過漢人帝王、權臣的不在少數。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這時期整體社會結構,像是個中段極度膨脹的橄欖,而兩頭尖尖。資源基本上由門第出身的官僚群所掌控;而國窮民盡。至於門第界限非常深,難以逾越;在西晉時同為最負盛名的門第,光是因為南渡較晚,就要被歸類為荒傖之列。
南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也就是殺檀道濟那個皇帝),曾經與杜坦討論漢武帝時的匈奴人金日磾,說:「恨今無復此輩人!」金日磾雖是匈奴人,在漢時以養馬出身,但因忠誠,為劉徹所寵信。劉轍死前,金日磾與霍光同時受命為顧命大臣,輔佐劉徹的兒子昭帝劉弗陵。顯然劉義隆對金日磾非常賞識。
杜坦則回說:假定金日磾生在今世,恐怕忙著養馬都顧不過來,還能為皇帝所認識、拔擢嗎?
劉義隆臉色一沉說:你怎麼把我朝廷的器識說得如此淺小!
杜坦曰:請陛下聽我說;我本來就屬中華高族,晉朝時國家大亂,所以家族搬到甘肅一代,世業相承,一點都沒萎縮。祇不過南遷到江南時間較晚而已。但也只因為較晚南渡,便被稱為荒傖。而金日磾,是胡人,不過只是個牧人,卻能超擢為內侍,列於群賢之中。本朝雖然也拔擢人才,但恐怕也未必能到這地步。劉義隆默然不應。(《資治通鑑˙卷第一二四》)。
這種現象,「以貴役賤」勢必造成官場反淘汰,門第之見也要造成對立。而小民則除了造反之外,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註釋:
註一:胡廣,東漢時人,字伯始,官至太傅,善章奏,性謹素,達練事體,當時京師有諺云:「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註二:黃憲,東漢人。《世說新語》:「郭林宗(郭泰)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黃憲)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註三:見《興盛與危機》,金觀濤、劉青峰著,風雲出版,2000,p304-305。
註四:所謂魏、晉舊法,乃「降及魏、晉,仁政衰薄,假官田官牛者不過稅其什六,自在有牛者中分之,猶不取其七八也。」(《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