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7 04:48:11旋子思
盡信書不如無書
何以曰:盡信書不如無書?相信這句出自<<孟子.盡心下>>的諺語對大家來說都很熟悉,但是,為何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呢?何以不說:書藏真如理,不可不信?何以故?
首先,我們得先釐清[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為何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籍里的內容多是來自個人的見解;即使擁有客觀事實為依據,但是難免添加了個人的主觀偏見。即使是百科全書也只是某個年代,某群權威學者的[客觀見解]。雖然,個人或權威性的知識見解可以說都是以人類文明史的各種文化的基礎為依據(這裡主要指的是以客觀知識為基礎的書籍,特別是科普書籍);但是,畢竟是不圓滿的。也就是說,世上沒有一部經典或書籍是絕對真理。因為,人類在現今階段沒有辦法掌握絕對真理,即使有任何人掌握了完全真理(絕對真理),也沒有辦法證實該完全真理乃客觀事實。因此,理性告訴我們,不能在閱讀某本書籍或經典的時候完全相信該書本的內容。因為,沒有人可以掌握了完全真理再而證明給全人類看。宗教不能,現代科學也不能,因此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也當然,敝人並非提倡高傲地排斥書籍的內容,而是應該理性地儘量以客觀智慧分辨真偽。所謂:物極必反。若無法謙卑地不斷學習,反而以高傲自以為是的態度來閱讀書籍,那麼,即使你閱遍萬卷書,你也無法吸收有用的知識。因為,你已經預設了自我的絕對,而這個自我觀念就是你心理面的一本[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因為人類生活在不圓明的世界,沒有人曉得完全真理,更沒有人可以寫下完全真理。而當你一旦完全盡信書籍的內容時,就已經進入了迷信的思維陷阱。為何?因為書籍的內容絕對不會是完全真理,若你盡信書籍的內容,而書籍內容卻不是絕對時,那麼,就會產生[心態危機]。也就是說,你可能因此而迷失理性而採用感性來判斷事物。雖然,感性並非一面倒都是負向的,例如感性的大愛就是正向的。但是,當感性一旦戰勝理性時,多數時候發展出來的行為都是一些不按規矩,缺乏建設性甚至是破壞性的事情。尤其,一旦有關思想牽涉進宗教時,那就十分危險了。為何?因為,宗教信仰多數強調絕對化,再加上感性當主導,那麼就很容易醞釀出宗教恐怖主義了。當然,本人不扼殺感性大愛的正面價值;但是,在追求真理的層面上,完全感性化就失去了理性的建設性。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本人提倡感性與理性儘量達到平衡,並非提倡極度理性,若然的話就失去了平衡,也就應了物極必反原理。如此,理性發展出來的只會是反效果。
其實,若真的能夠抱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做人,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物極必反,若你對任何事都質疑不斷,那麼,你的人生不會快樂,而且有很大可能會患上精神病。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是好的,但是還得守自然之道,相親相愛之理及中庸之道等。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因為不要把真理絕對化,因為沒有人曉得完全真理,而你把自己絕對化時,你自己就已經成為了一本[書],那麼,就與[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相違背了。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除了要謙卑客觀之外,也還要不讓自己成為[一本絕對的書],也就是要合時掃除主觀成見。那麼,才能活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
接著,我們來探討說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資格問題。誰有資格說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就要看說者所抱持的中心思想是甚麼,若說者心中已經有一個絕對化思想,那麼,這不就是在[盡信書]嗎?因為,他已經完全相信某件事,某個信仰;那其實就是他心中的[書]。我們提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是因為,在人類還沒掌握完全真理之前,不要把某種思想絕對化;若然,就是在限制自己的智慧的昇華。你認為真理真的那麼有限嗎?靠幾本書或幾個人的說辭,而你就完全懂了,甚至掌握了?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嗎?因此,問題不是誰有資格說這句話,而是你說這句話的同時,是否自己已經盡信了自己心中的那本[書]。若你還可以接受別人的批評,還認為自己很無知,你的心中還有成長的空間,你並沒有把真理絕對化等;那麼,你說這句話就能夠被人們所接受。若你犯了以上任何一點,那麼就要反省自己了,不然就顯得自欺欺人。
曾經有人說:高中生有甚麼資格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理解這個人所要表達的大意:一個在籍高中生鮮少有博覽群書的時間及機會,即使有者真的博覽群書,我們也能夠知道其火候是有限的。為何?因為他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體驗人生,還沒有真正體會了社會的真面目;若他抱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我們也能夠知道他所曉得的只是理論式的,並沒有實際的社會經驗。那麼,從這點上,我們能夠知道即使他多麼才華洋溢,他的思想還是匱乏實際經驗來支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他說得滔滔有理,一個異性就很可能會令他整個人崩潰;而那些理論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
首先,我們得先釐清[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為何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籍里的內容多是來自個人的見解;即使擁有客觀事實為依據,但是難免添加了個人的主觀偏見。即使是百科全書也只是某個年代,某群權威學者的[客觀見解]。雖然,個人或權威性的知識見解可以說都是以人類文明史的各種文化的基礎為依據(這裡主要指的是以客觀知識為基礎的書籍,特別是科普書籍);但是,畢竟是不圓滿的。也就是說,世上沒有一部經典或書籍是絕對真理。因為,人類在現今階段沒有辦法掌握絕對真理,即使有任何人掌握了完全真理(絕對真理),也沒有辦法證實該完全真理乃客觀事實。因此,理性告訴我們,不能在閱讀某本書籍或經典的時候完全相信該書本的內容。因為,沒有人可以掌握了完全真理再而證明給全人類看。宗教不能,現代科學也不能,因此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也當然,敝人並非提倡高傲地排斥書籍的內容,而是應該理性地儘量以客觀智慧分辨真偽。所謂:物極必反。若無法謙卑地不斷學習,反而以高傲自以為是的態度來閱讀書籍,那麼,即使你閱遍萬卷書,你也無法吸收有用的知識。因為,你已經預設了自我的絕對,而這個自我觀念就是你心理面的一本[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因為人類生活在不圓明的世界,沒有人曉得完全真理,更沒有人可以寫下完全真理。而當你一旦完全盡信書籍的內容時,就已經進入了迷信的思維陷阱。為何?因為書籍的內容絕對不會是完全真理,若你盡信書籍的內容,而書籍內容卻不是絕對時,那麼,就會產生[心態危機]。也就是說,你可能因此而迷失理性而採用感性來判斷事物。雖然,感性並非一面倒都是負向的,例如感性的大愛就是正向的。但是,當感性一旦戰勝理性時,多數時候發展出來的行為都是一些不按規矩,缺乏建設性甚至是破壞性的事情。尤其,一旦有關思想牽涉進宗教時,那就十分危險了。為何?因為,宗教信仰多數強調絕對化,再加上感性當主導,那麼就很容易醞釀出宗教恐怖主義了。當然,本人不扼殺感性大愛的正面價值;但是,在追求真理的層面上,完全感性化就失去了理性的建設性。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本人提倡感性與理性儘量達到平衡,並非提倡極度理性,若然的話就失去了平衡,也就應了物極必反原理。如此,理性發展出來的只會是反效果。
其實,若真的能夠抱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做人,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物極必反,若你對任何事都質疑不斷,那麼,你的人生不會快樂,而且有很大可能會患上精神病。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是好的,但是還得守自然之道,相親相愛之理及中庸之道等。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因為不要把真理絕對化,因為沒有人曉得完全真理,而你把自己絕對化時,你自己就已經成為了一本[書],那麼,就與[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相違背了。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除了要謙卑客觀之外,也還要不讓自己成為[一本絕對的書],也就是要合時掃除主觀成見。那麼,才能活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
接著,我們來探討說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資格問題。誰有資格說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就要看說者所抱持的中心思想是甚麼,若說者心中已經有一個絕對化思想,那麼,這不就是在[盡信書]嗎?因為,他已經完全相信某件事,某個信仰;那其實就是他心中的[書]。我們提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是因為,在人類還沒掌握完全真理之前,不要把某種思想絕對化;若然,就是在限制自己的智慧的昇華。你認為真理真的那麼有限嗎?靠幾本書或幾個人的說辭,而你就完全懂了,甚至掌握了?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嗎?因此,問題不是誰有資格說這句話,而是你說這句話的同時,是否自己已經盡信了自己心中的那本[書]。若你還可以接受別人的批評,還認為自己很無知,你的心中還有成長的空間,你並沒有把真理絕對化等;那麼,你說這句話就能夠被人們所接受。若你犯了以上任何一點,那麼就要反省自己了,不然就顯得自欺欺人。
曾經有人說:高中生有甚麼資格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理解這個人所要表達的大意:一個在籍高中生鮮少有博覽群書的時間及機會,即使有者真的博覽群書,我們也能夠知道其火候是有限的。為何?因為他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體驗人生,還沒有真正體會了社會的真面目;若他抱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我們也能夠知道他所曉得的只是理論式的,並沒有實際的社會經驗。那麼,從這點上,我們能夠知道即使他多麼才華洋溢,他的思想還是匱乏實際經驗來支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他說得滔滔有理,一個異性就很可能會令他整個人崩潰;而那些理論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
上一篇:邏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