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6 22:05:21子貞/莊子

電影筆記一



賈樟柯的電影 2005.5.26

賈樟柯在〈有了VCD與數碼錄像機之後〉所言:「因為VCD便宜的價格,更是因為求知欲,因為要找回我們的權利, 那些曾經僅僅是書本、雜誌上的名片,今天我們要變為真實的、經驗的一部份。」
此言道出,我最近不斷想看老電影的心情。

老電影 2004.9.22

最近大陸出了大量老片子,真好已。看了〈單車失竊記〉,是寫戰後意大利的貧窮,一位父親為了生計必需的單車,在兒面前偷車被捉……以及費穆的〈小城之春〉,也是戰後,一對舊戀人的悲歌,兩部都是黑白片,感動的部份也是似是黑白分明。

黃昏清兵衛 2004.9.24

夜坐通霄小巴過海,車上感慨生活磨人,但想到電影「黃昏清兵衛」,清兵衛每日準時黃昏回家,照顧兩女兒以及年老有病的母親,為了妻子的喪葬,買了象徵武士身份的家傳配刀,微薄的薪水不足養家,他在家做著竹籠的營生。
苦是貧苦,但清兵衛認為,看著女兒如農作物一日一日長大,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2005.9.3第二次看《黃昏清兵衛》,這一次是在旺角買了19元的VCD,聽日文,感受更深,慶幸字幕不是港式中文。

童年往事 2004.9.28

夜,看侯孝賢的《童年往事》,片子以前在台灣時已看過,應是近年生活的變化,如今再看,竟勾起很多自己的心事,尤其是片中祖母總是帶著孫子,嚷著要回大陸去。
那一代人的心事,是只料在台幾年,就可返回大陸,但年復一年,沉積在底的心結就越來越緊纏。

王貽興說「當人愈長大,童年一些不能理解的生活片段,便會成為獨特的遺產,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不擔心很快會將所有回憶耗盡嗎?) 不會。因為不同時期的自己所理解的回憶都有所不同。而且記憶會不斷消亡、推翻、更新。很多出色作品都不是談甚麼偉大的事物。譬如,我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寫得最好的《米格爾大街》,講的就是童年時生活過的一條街。 」

我想起已死的外婆,生前必買每期的六合彩,不知多少次,外婆說:中了六合彩就回大陸起屋。
可是到外婆死,她也沒有中六合彩。

《神女》 2004.10.4

星期六,深夜看阮伶玉的《神女》,默片。
感動來自簡單撲素的生活實感。
有趣的是,《神女》的英文譯名,竟然是女神。
而片中演妓女的母親,真是一位女神。

《餃子》 2004.10.15

電影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媚姨,因為吃嬰兒的胚胎,年近九十﹙1920年生﹚,但外貌竟然三十多歲的少婦,而香港人,無論男女,片中有錢的夫婦,都需要媚姨回春的秘方,管它人吃人是否犯法,不合道德。若然將中港關係套在此看,竟然是現實上的絲絲入扣,香港人北上,無論是尋找事業上的第二春,或是尋歡﹙購物、消費也是尋找歡樂﹚,都是在實際蒼老,外面年青的母體上,尋找失落的青春。
《餃子》的導演是陳果,一向的電影都處理中港關係,可是在《餃子》中,只有隱喻,沒有任何的說明。


《快樂謊言》 2004.10.15

一部很不錯的電影,難得的是對東德共產黨倒台後,並非一味黑白分明地偏向走資,自己過一陣子打算再睇。
聽阿良說,劉德華想將這部德國電影改成香港版,搵葉德嫺演母親,我想那母親失憶時間應定在1984,中英談判落實中國收回香港之前。

《92黑玟瑰對黑玟瑰》 2004.10.15

笑聲中令人難過,艷芬對失憶的飄紅說:「如果我好似佢咁唔記得哂畭礰,呢幾年都會好過畭。」這不由人不聯想到回歸後,大家都想忘記的痛苦。

《波羅油王子》 2004.10.16

麥嘜說:「爸爸總想回去那不知甚麼的地方,而媽媽總是想未來躺在不知甚麼的地方,只有我想留在現在。」
那首動人的國語歌:「我的心中只有你沒有他……」畫面接著舊區被「市區重建局」的機械人摧毀。其實毀滅我們記憶的是「市區重建」,回憶沒有了載體,大家都拚命想回到過去,那尚有童話的歲月。
幸好因為金融風暴、地產滑落,才令「市區重建局」突然消失,保留一點沒有市場價值的回憶,原來要毀掉一個城市的經濟才可成事,是冤?是報?

《那人、那山、那狗》 2004.11.1

美得真實,來自生活實質的感動。故事講鄉村郵務員父子,在山裡走著送郵件,是兒子第一趟,卻是老爸的最後一趟,途中父親領著兒子,親身認識山裡面每個人的故事,送信其實是送情,當山中的老太婆雙手握著男主角的手,說:我信多,你常來啊!老人等待考上大學從不歸來的孫子的寂寞,就在山間濃霧般蔓延開來。
晚上,妻說我媽來電約周未帶我小兒回老家吃飯。

《兒子的大玩偶》 2004.11.2

夜看《兒子的大玩偶》,男主角之妻懷孕,生計頓成問題,為此自薦去做「三明治廣告人」,畫一張小丑面,在街上遭人指點,親戚不屑,甚至被村童戲弄……結局是男主角「升職」不用畫一張小丑面,改以三輪車廣播做電影廣告,由於男主角工時長,小孩每天見的爸爸都是畫了一張小丑面,所以小孩不認得爸爸了,而最後一鏡男主角再畫了一張小丑面,妻子責怪他是否瘋了,男主角自嘲地說:我是我兒子的大玩偶。
幸福的家庭千百種,貧窮的家庭都是一樣。
我的妻子懷孕時,我任職書籍營業員,工資由八千降至五千,到妻快生產時,我任職倉務員,以體力換一口飯吃。
任務漫畫編輯後,早出晚歸,少見兒子一面,每晚夜兒子都趕我離開他跟媽媽的房間,直至妻工作以後,我每早送兒子上學,如今已成老友。
幾個月前,寫了一首新詩《中年心事二題》,其一即為〈玩具〉,詩中以對比手法,寫我為兒子買便宜的玩具,而我辛勞工作,也是老闆的玩具。

《鋼琴戰曲》 2004.12.28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在電影中不斷以此為題材,近來看了《鋼琴戰曲》、《玫瑰圍牆》,德國人也有救猶太人的,可是中國電影就一直不願正視自己的錯誤、傷痛。

《和你在一起》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電影中窮途潦倒音樂家的性格,放大在商業社會,與小孩童真中的對比。
仗義每多屠狗輩。電影中不甘販賣色相的都市女子,放大在商業社會,與小孩單純的愛戀中的對比。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電影中名利雙收的音樂家,放大在商業社會,與小孩渴求中的對比。

《機場客運站》

沒有神話,空中小姐最終愛上的還是那份沒有安全感的浪漫,而非讓所有人喜愛的男主角,肥皂泡沫,還是讓它爆破幾個,才更好看。

《2046》

回憶,2046是痛苦的,也永遠回不去。
不管是「阿飛正傳」的蘇麗珍,還是舞女露露,都只是回憶的一個符號,猶如2046。
由於看了《2046》,就將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再看一次。
當張國榮要張曼玉看一分鐘手錶,然後說:我們已經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

我看《2046》,第一次,我討厭梁朝偉的用情不專,再看一次,我同情梁朝偉的用情不專,嚴格來說,他對章子怡根本沒有情,他只是想借女人,或是女人的身體忘記一些事情。正如每年的聖誕節,梁朝偉都會去找不同的女人。

而我自己亦在一次又一次看《2046》陷溺在無可救藥的懷舊情緒中。

「東邪西毒」」一句極之深刻的內心獨白:「我曾經聽人講過, 當你唔可以再擁有既時候, 你唯一可以做既, 就係令自己唔好忘記。」

《西西可里》

真實的藏人生活,愚不可及隊長,以生命喚醒全世界的關注,中國也不能不理,又是一次曲線救國。

《超人特攻隊》

現實社會中的超人,懷才不遇,淹沒在商業社會裡,看過的人都說好看,因為這不是童話,而是大家切身感受的現實。

《小玩意》默片

不明白,二三十年來,女性竟然如此開放,從上海的觀點,當時農村的婦人大概不會如此輕易勾肩搭背吧。

《工夫》

在一片娛樂影像中,我看到波板糖的象徵,對童年的吸引,就是武俠漫畫,就是《工夫》電影中的元素,以及童趣的回憶。

《慈悲的滋味》

典型的好心做壞事。半生嚐盡悲苦的老太婆,死後將房子送給租客,釀成各種爭吵,因老太婆甚至將房間留給坐牢的大惡人,最後搞到爭產而火燒房子,甚至借醉強姦美麗善良的馬小姐。
想起陳雲在《故我猶在》中對山村的觀察,村民因地產商收地,暴發之後,相約到大陸尋歡,甚至毫不羞恥在火車站大談嫖妓經驗。陳雲慨嘆,小農經濟的思想,最多只能應付小康的局面,
對於生活的刻苦,也只能樂天知命,但面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巨大財富,是無能為力,價值觀傾刻就被打垮。

《福伯》

限於投資,影片短,劇情交代不清楚,不過鏡頭頗見新意。
一句話:人活著,若看不到生命的美麗,生與死,根本沒有分別。

《盲井》

揭露中國人在貧窮下的悲哀,礦主的一句話:你不做,有人做。中國甚麼都缺,就是不缺人。
結尾處,才露出一點人性的微光。

《我想有個家》

好壞參半。成功在感人,失敗在矯情。尤其是結尾,有點八股。只是女主角小花的遭遇,讓我想到近來一本新書《馬燕日記》。

《憂憂愁愁的走了》 2005.1.8

結局有點怪,似是突然就完了。全片感覺像紀錄片,極少配樂。
電影由幾組人物故事併合成,彼此在劇情上沒有相連,只是傾向主題:憂憂愁愁的走了。

最讓人動容的一幕。
兒子問:姨婆那副金牙好閃,佢以前是否很有錢?
父親說:講起你姨婆那副金牙,真有一大段故事……
我父母死得早,姨婆將我一手養大,1962年大飢荒,村裡餓死很多人,有氣有力的,都到香港搵食,我臨去香港之前,姨婆將那副金牙剝下來給我做水腳,而我就靠著這副金牙,買了小巴,以及娶你阿媽,到你去美國讀書,我又賣了那架小巴。
當年到了香港,大陸又是土改又是文革,亂得很,過了十幾年,我才有機會再見到你姨婆,記得我一落車,你姨婆一笑,成棚牙沒有了,當時我心都實哂,回到香港,我就打了一副金牙給你姨婆,那就是你在她遺照上見到那副……
說完故事,父親說:夜了,睡吧。
兒子:爸,我幫你。
兒子讓父親縮身入床,然後將一張薰黃的蚊帳放下。

回到香港,父子二人坐在小巴上。
父親問:幾時返去美國?
兒子沒有答話,車窗外的風景不斷倒退。
父親問:是否不回美國?
兒子笑了一笑。

場景一轉,兒子的舊同學,領著他到大陸學做生意。
舊同學的財大氣粗,讓他有窒息的感覺,借出外打電話透透氣。

《父子情》 2005.1.15

方育平第一部電影,多少有點自傳的味道。父親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學歷低吃盡虧,望子成龍心切,可是孩子卻是喜愛電影,轉校轉較再傳校,牽牛不上樹,父親為了一圓自己的夢想,讓孩子到外國讀大學,不惜讓成績好的幼女放棄學業,出外謀生;更包辦大女兒的婚姻,嫁給有錢人,條件是供弟弟到外國讀書。
電影的結尾,是兒子在機場臨別,忍不住用力一抱這個他一直都不體諒的爸爸。
看著飛機昇起,電影字幕同時昇起,不過故事並未完結,因為電影開頭,老父拿著兒子的外國畢業證書,大喜過望,失足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