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1 22:44:04在下輝覺

悲清秋賦並序




  悲清秋賦並序    輝覺

 

昔聞謫僊人晚年以戴罪之身流放夜郎,途經巫山白帝城遇赦,並在江南一帶漂泊;惟命運無常,太白多次求薦未果,倏忽自夏至秋,顧思前事,既多憤懣,展望來日,又感渺茫,故此撰寫《悲清秋賦》。秋高氣爽,清澄明澈,故曰清秋。此賦借清秋蕭瑟之景,抒發懷才不遇、無法實現抱負之苦悶心情,既有消極避世之意識,也有努力向上之人生追求,正是當時矛盾人生境遇之反映。爾後三年孟冬,一代偉大詩人病歿於當塗。

 

余甚愛其詩賦,已然爐火純青,視野開闊,意象變幻,於雕脂鏤冰冷奇之言中蘊含一份歲月之深沉。古人或以為風雨相伴相隨,感風而知雨之將至也,從創字原初便含着一份蕭瑟悲慼之感。辭藻之豔麗基本上是承襲六朝之駢儷餘風,而氣勢之宏闊則藉助於漢賦之體制、氣格,是以復古為革新之表現。如今余樂意再度仿傚太白體裁,以同題之賦翻案另出新意,是為撰寫此賦緣起。


 

  嗟物華蕪兮不畱,嘆年光逝何由。鴈陣往南飛渡,鮭群向北洄游。藉以晝短夜長變遷兮,惜凋花枯草那可休。

 

  斯則夕陽西下,紅楓金素;朗月東昇,冷霜寒露。憶立秋之節序,遍地黃而遲暮。

 

  蜩螗唱兮甚哀愁,促織嗁兮更煩憂。壯哉落葉無數,風蕭瑟兮飂颼;庾郎故國情愫,惆悵卻上心頭。老還鄉兮,仲宣悲憤賦登廔,驢鳴送葬於青丘。



古晉隱士輝覺撰寫於丁酉年桂月廿二日澳門廣華新邨十座十樓秋映牕臺 



註:

畱,留的異體字。

鴈,雁的異體字。

鮭群,是指三文魚或者大馬哈魚的魚群,牠們都有長大後向北洄游到出生之處交配繁殖的本能。

金素,古語是指秋天的別稱。

立秋節氣過後,古人有“立秋十日遍地黃”之說。

蜩螗,蟬的別稱。

促織,蟋蟀的別稱。

嗁,啼的異體字。
飂颼,是指風急吹的樣子。
庾郎,是指南北朝時期著名辭賦家庾信。

仲宣,是指三國時期曹魏文人王粲,字仲宣,官至侍中。他是建安七子之中最有作為的人,被譽為七子冠冕;王粲以創作《登樓賦》及《七哀詩》最為著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即是陽曆217日),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廔:樓的異體字。



  悲清秋賦    李白 [唐]


  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余以鳥道計於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

  於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澄湖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鼇於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些,吾將採藥於蓬丘。

上一篇:東極島賦並序

下一篇:塔川秋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