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14:32:56月光哈小貓

悟少林

若是緣 再苦味也是甜

若無緣 藏愛 在心田

塵世 藕斷還絲連 回首一瞬間

種顆善因 陪你走好每一天

唯有 心無掛礙 成就大願

唯有 心無故 妙不可言

諸法空相是由因緣條件的組合,沒有現象的本體,當人們察覺到這現象,只是個因緣幻相。因此現象既沒有真實存在過的夢幻泡影, 也無所謂得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無自性!迷著為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一,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不生不滅呢?

◆ 第一個不可能做到,除非你要超脫悟出五蘊皆空這個觀念,這也是心經告訴我們的照見五蘊皆空方法。第二個不可能做到,因為有生自然就有滅法則,緣起緣滅這本就是自然法則。不生不滅當然無生自然就無滅了,故悟無生法忍。。

◆ 心經本文中談了2次舍利子,

第一次説到了舍利子由色受想行識所影響,以為空相是真實存在現象。

心經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第二次説到就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那也是説問題出自舍利子嗎?

◆  是的,色即是空。每分每秒細胞都在出生,死亡,出生。人身本是一個載體,物質時時在變化,生命過程生老病死不過在百年間..是非常短暫的時間。


三,悟道很難嗎?

◆ 大道至簡,百姓日常用而不知,道與神同在,悟道不難,成道才是難上難。

一般常説的悟後起修,見性起修。

修行就是從悟道後開始修道,在知行合一的過程,

大概分為: 學道,悟道,行道,得道,成道。

如果有人說開悟要到宇宙去尋這個道,卻不知自身有一個舍利子寶珠寶藏。捨近求遠去悟道才是難上更難。


四.很多人都説放下即是空,對嗎?

◆  應說沒有對或錯!每個人六合十方觀點不同!

◆ 觀察者的立足點不同.左看成峰!橫看成嶺!從遠從近、高低道不同!

你又會從哪個觀點看呢 ? 如果放下是空.拿起也能說是空!誰是上..誰是下呢? 

放下!放上!放左!放右都是諸法空相!一切唯心造!處處都在!隨時都在!!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放下!放到哪兒呢?

◆ 這裡說的放下!所指的是執著心!第七識又稱我執! 人到底在執著什麼呢 ? # 空 ! #空花 !諸法空相!

◆ 人往生之後,包括身體的前七識也都會灰飛煙滅消失殆盡,第七識稱我執,這也是空相,若以空相執著空相的夢幻泡影,人生如夢那該不該放下呢?

比如看場電影,原本劇本就是空相,自己跟著哭的要命入戲,想改變電影劇情,後來電影演完了人也散場了,大家都走離開了,是不是自己跟著在演人生,白忙一場呢?因為空無自性! 法爾如是、本來如是都是多餘的煩惱?

◆ 放下也可解釋為無我或無我執! 放下是放下第七識的我執 ! (打坐)(打七)就是在打掉這個第七(識)..打掉不是消滅,而是轉識成智,將執著心轉成智慧平等心,了解這道理後,識神退位,退藏於密,我執自然會慢慢減少,這裡說的放下則從第七識起修..

◆ 4. 戒律是從(前五識)起修.(眼、耳、鼻、舌、身)是五種感覺器官,合稱前五識。

    止觀禪定是從(第六.七意識)起修..

    禪宗是從見性後起修(第八意識)..「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五,看破紅塵,頓悟空門,是否也要出家修行嗎?

◆ 出家或在家,出世與入世之分不在表相..重點是心而不是形式。

◆ 《維摩經》上說,「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 介紹一下: 唐朝詩人王維/號摩詰居士,字摩詰,人稱詩佛。他的偶像是維摩詰菩薩。

維摩詰菩薩(簡稱維摩居士)有妻子有兒女,皆具宿世慧根,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是大乘佛教在家眾的典範。維摩詰是一個富有的商人,雖身處塵世,他並未出家,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上一篇:煙花三月

下一篇:蘭花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