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 22:02:15月光哈小貓

閉月道德

《道德經》是華夏流傳千年的道家經典,也是世界公認的哲學巨著。
其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並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81章。

可查的史料中記載,自西漢時期,各代王朝就有《道經》治世之說,而自古以來,老子作為聖人的化身,極具神秘色彩的一個角色,在西出函谷時留下的這本巨著,被奉為道家的最具權威的教科書,而老子也成為了道家始祖。
然而,在數千年來,被道家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卻鮮有人能窺得奧秘。就如《易經》一般,世人知其奧秘無窮,可得之者寡然。
於是,出現了兩種猜疑,一種是後世誤讀了道家這部巨著,《道德經》全篇隱語貫穿,後世之人以自己的理解來傳播《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對《道德經》本身已有偏頗。
而另外一種就猜測就讓人毛骨悚人——有人故意篡改了《道德經》,在經文上做了手腳,而且做得十分高明,以致其原來面目不見天日!而此說法被大多數學者否定了,因為若是如此,已然涉及到了學派傾軋,不會不留下太多痕跡。
到了清代的時候,《道德經》已經百餘版本,注則有數千版本,隨著傳抄和流派的不同,謬誤甚多。直到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 也是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版本。其次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

一、「王弼本」是什麼
魏王弼《道德經》注本,或稱王弼注本、王本,與河上本同為最流傳的古本,學者通用。諸刊本、道藏本通稱王弼本或王本。王弼(226—246),長於玄言,魏晉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正史中,大將軍曹爽擅權,王弼補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好《老子》,著有《周易》、《周易略例》、《老子道德經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純義理,乃古注中上乘,為學者所首推,或謂其能得《老子》神髓,為老子學的正宗,或謂其老學透宗造極,為後來者樹立了標準。


二、「帛書本」是什麼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十多萬字的帛書,包括先秦著作多種。其中,出土《老子》寫本兩種,分別稱為甲本和乙本。《老子》甲本和卷後的四篇古佚書合抄成一個長卷,均無篇題,共四百六十五行、一萬三千多字,字體介於篆書和隸書之間,接近篆體。書中不避漢高祖劉邦諱,抄寫的年代,可能最晚在漢高祖時期。《老子》乙本和卷前的四篇古佚書抄在一幅寬帛上,摺疊的邊緣出土時己經殘斷,分成三十二片。《老子》乙本無篇題,四篇佚書均有篇題。字體為隸書,共二百五十二行、一萬六千多字。書中避漢高祖劉邦諱將「邦」字改為「國」字,而不避惠帝劉盈諱,抄寫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呂后時期。 帛書《老子》甲、乙兩本均為「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且都不稱經。這與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與今本相比也存在一些差異



三、「竹簡本」是什麼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中出土一批竹簡,其中,有一部分是《老子》寫本,整理者按竹簡字體、形制的不同,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組,簡文的總字數隻相當於傳世本五千餘言的三分之一左右。竹簡本《老子》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與帛書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竹簡《老子》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抄本。
這三個版本中16章各不相同,對於道教修理體系影響重大!
楚簡版《老子》十六章【原文】: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圓圓,各復其根。
帛書版《老子》十六章【原文】: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王弼本《道德經》 十六章【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至虛,恆也,體現了道至虛,虛無縹緲、無邊無際,「守中」、「守情」、「守靜」三種說法不同,筆者更喜歡「守中」,不但是因為其版本最早,也因為其更能解釋道,「守情」、「守靜」更趨近於人,「守中」可體現道陰陽平衡不偏不倚。 而王弼本《道德經》、 帛書版《老子》更像是在注釋解釋人如何順應道。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2y3zlk.html




1心經有哪麼多版本流通.我到底要讀哪一本?

2.老子道德經傳至今到底要看哪一版本呢?

很多人也許有疑問?不知道各位有沒答案呢?




其實金鋼經也有告訴我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為何佛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為何說:佛說法四十九年,而無所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我們應該作何理解呢?一、須知諸法真實相,不可言說,《大毗婆沙論》曰:「若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食應除饑。」說火不能燒舌,說食不能除饑,這是以名言離損益,曰不可說。

《理門論》曰:「一切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現量所得,不可言說;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說。」但言說並非表詮自體,只是遮詮止濫,如言青是遮非青等。這是以現量境不可說。《攝大乘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這是以名義相對假立,故不可言說。
 
本經中對於如來實無說法的解釋曰:「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以真實法不可說。《維摩詰經》說到不二法門:前諸菩薩依自所解,各各大談不二法門;文殊師利則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瑜伽師地論》中以不二為真實義,入不二法門,即通達諸法真實相也。
 
寫到這裏,不禁使人生起了這樣一個疑問:一切法既然不可言說,世尊如何為他宣說呢?《瑜伽師地論》曰:「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法性,他亦不聞,若無有聞,卻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知諸法離言法性,是故於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諸法實性是不可言說的,但不說,眾生又焉知離言法性的存在。為令眾生通達離言法性,不得已於無言中而起言說。
 
如來無心說法,不說而說。這從《解深密經》中以得到答案。該經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說:「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遠離一切加行,即無加行,云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先所修習言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正入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後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凡人說法,都依心意識尋思而起,分別抉擇而說。有說法的我相、聽法的他相、及法相;地上菩薩雖通達實相,但說法時我相、法相猶未能泯;七地菩薩雖能無相說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以後始達到無相,無功用行。其說法也,遠離心意識尋思,譬如天鼓不敲自鳴,水月無心而現,無說而說。我們倘依凡人見地,去理解如來說法,覺得如來有法可說,有心說法,那豈非謗佛。所以經曰:如來無有說法。
 




為何說了又什麼都沒說?

譬如說倚天屠龍記中故事~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拳

張三豐當著敵人的面教授張無忌太極劍法和太極拳法,並且不問張無忌記得多少,反而問他忘記了多少,當張無忌說「忘記得差不多」的時候,張三豐居然滿面笑容,誇獎孩兒聰明。 這看起來簡直匪夷所思,實際上卻有深刻的道理:這裡所教授的只是「劍意」,
而非「劍招」。 

在《笑傲江湖》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情形。風清揚教授令狐沖「獨孤九劍」無念、無招、天人合一、和光同塵、當你在不斷的學習和修行中漸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無論你做什麼就是“道”。你的行動超越任何心理束縛而得到自由。







有一首詩這樣寫著~愛也可以不說出口~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指那人是誰?

你找到了嗎?







上一篇:閉月般若

下一篇:閉月問道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