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22:36:43月光哈小貓
陰陽和合
細膩地撫摸你的耳膜。
一陰一陽謂之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陰陽和合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靜態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動態現象如雨水的天降地受、月光來自日光、晝亮夜黑、寒冷暑熱、男上女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和合(一)和合是中國古代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名。(二)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結合、融合、合作。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都見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唇的合攏。殷周之時,和與合是單一概念,尚未聯用。《易經》和字凡兩見,有和諧、和善之意,而合字則無見。《尚書》中的和是指對社會、人際關係諸多衝突的處理;合指相合、符合。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經文】
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註解】
呂純陽祖師─佛本在衷何處求?凡夫學道望天庥。菩提只向內心覓,作聖作仙勿外修。率性而行達彼岸,須臾離道奈河遊。世人若識此中理,棄假尋真逆水流。
六祖壇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六祖壇經─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
【經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註解】
呂純陽祖師─看不見,聽不到,無跡象,無聲響。而一念之動,人雖不見不聞,而己已知。己之性即天之性,亦即天知之。故君子不以為隱微而忽視之。
--------------------------------------------------------------------------------
【經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註解】
呂純陽祖師─喜怒哀樂者,情也。其未發前是中正不偏之本性,故謂之中,則天命之性也。發而皆中節:當喜而喜,喜而不過;當怒而怒,怒而不憤;當哀而哀,哀而不傷;當樂而樂,樂而不淫。故謂之和,則率性之道也。
--------------------------------------------------------------------------------
【經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註解】
呂純陽祖師─喜怒哀樂之未發,則寂然不動之本性,此謂之中。乃第九識,心之本體,故曰天下之大本。感而遂通,行純善軌道,無所乖戾,此謂之和。乃第八識,心之正,故曰天下之達道。動而偏右亦偏左,善惡搖搖不定,脫離常軌,此謂之念。乃第六識,心之邪,可曰天下之末流。
--------------------------------------------------------------------------------
【經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註解】
語譯─圓滿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會安居和諧正位,萬物便可以順遂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