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化解
回敎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穆斯林做禮拜
回敎(粵拼:wui4 gaau3;阿拉伯文:الإسلامSound-icon.png聽,轉寫:al-islām,音標:ʔislæːm),又叫伊斯蘭敎ji1 si1 laan4 gaau3,係種一神論宗教,信徒叫回教徒,而家全世界大約有12億,係僅次於天主教嘅世界第二大宗教。
伊斯蘭教最初由阿拉伯半島興起,佢嘅名喺阿拉伯文「الإسلام」嘅意思係「順從」同「和平」。唐宋有人叫佢做大食教daai6 sik6 gaau3,元代又有人叫佢做清真教cing1 zan1 gaau3;不過由於當時信呢個教嘅人大多來自西域,當時稱做「回回人」,所以又叫做回回教wui4 wui4 gaau3或者回回教門wui4 wui4 gaau3mun4,到明代又有人叫佢做天方教tin1 fong1 gaau31,但開始普遍將回回教簡稱做「回教」。1956年6月2號,中國大陸《國務院關於伊斯蘭教名稱問題的通知》指出,伊斯蘭教係一個國際宗教,規定以後都唔准叫回教,要叫「伊斯蘭教」,但係其他華人地方,好似香港、澳門、台灣,都係習慣叫回教245。
伊斯蘭教有好多唔同嘅教派,但共通點係相信穆罕默德係真主派嚟嘅最後一個先知,以可蘭經同聖訓做信仰依據,呢個教統稱教徒做「穆斯林(Muslims)」,意思係「阿拉意志嘅順從者」。西方社會曾經有人叫伊斯蘭教做穆罕默德教(Muhammadism),因為個敎係先知穆罕默德聽到真神感召搞出來。不過伊斯蘭教認為佢只係個先知,唔係神,佢只係代真主報訊,將一直存在喺天上同地上嘅權威話返畀啲人知,所以伊斯蘭教唔認為穆罕默德係創教人,因為個教係一直都存在,所以唔會有個創教人或者始創者呢啲嘢。
伊斯蘭教最基本信條係:「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中國穆斯林以「真主原有獨尊,此謂清真」去解釋呢個基本信條,佢哋叫呢樣嘢做「清真言」,清楚講明呢個教係「信主獨一」,以及穆罕默德唔係神。
目錄 收埋
1 簡史
2 基本信仰
2.1 信阿拉
2.2 信使者
2.3 信經典
2.4 信天使
2.5 信末日
2.6 信前定
3 宗教制度
3.1 念清真言
3.2 禮拜
3.3 齋戒
3.4 納課
3.5 朝觀
4 教派
4.1 哈裏哲派
4.2 什葉派
4.3 遜尼派
4.4 蘇菲派
5 伊斯蘭社會生活
6 現代伊斯蘭思潮
7 爭議
8 註
9 參考
9.1 主要參考書
10 連結
簡史
內文: 伊斯蘭敎史
伊斯蘭教喺西元7世紀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喺麥加創立,不過最初就唔係好多人信,而且有啲反對嘅麥加貴族重對信伊斯蘭教嘅人迫害,之後穆罕默德就帶住啲信徒去到麥地那,成立咗一個宗教社團叫做「烏瑪」,經歷過同其他部族嘅長久鬥爭之後,喺630年佢終於進佔麥加,同時將麥加定為聖地,而阿拉伯半島其他部族亦相繼投靠同歸信,越嚟越多人開始承認穆罕默德政權同佢嘅先知地位之後,到632年穆罕默德死嗰陣,成個阿拉伯半島已經變咗做伊斯蘭教嘅世界。之後個教一路向外傳,傳到而家全世界好多國家都有人信。
基本信仰
伊斯蘭教係一個典型嘅一神論宗教,佢嘅基本信條係「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中國穆斯林叫呢句嘢做「清真言」,意思即係話「清淨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而「清真」亦變成伊斯蘭教嘅專用詞。伊斯蘭教相信,所有嘢都係由安拉前定,人係唔可以對抗,伊斯蘭基本信仰叫「伊曼尼」,亦即係指下面所講嘅「六大信仰」,簡稱「六信」:
信阿拉
內文: 阿拉
阿拉係阿拉伯話 Allāh 音譯,另一個普遍通用嘅譯法係「安拉」,意思係神。喺穆罕默德創教初期以「主」、「我的養主」咁叫,後來先有個稱呼叫做「阿拉」,中國穆斯林就叫「真主」,新疆一帶就跟波斯話音譯做「胡達」。
伊斯蘭教強調真主係獨一無二,阿拉係「無似象、無如何、無比無樣、無處不在」.唔單止全知全能,而且超越時空,其他任何神靈都無得同阿拉比,所以伊斯蘭教唔畀人拜其他偶像或拜任何有具體形象嘅嘢。伊斯蘭教相信,呢個世界係阿拉用六日創造出嚟,而人就係阿拉安排係地上面嘅代理人。
信使者
內文: 使者 (伊斯蘭教) 同 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相信,阿拉喺唔同時期喺唔同民族入面都派過好多使者同先知入去,傳播宗教使命,喺《可蘭經》入面提過嘅先知或者使者就有28個咁多,而伊斯蘭教入面有六大使者,即阿丹(和合本聖經譯做亞當)、二傳努海(和合本聖經譯做挪亞)、三傳易蔔拉欣(和合本聖經譯做亞伯拉罕)、四傳穆薩(和合本聖經譯做摩西)、五傳爾撒(和合本聖經譯做耶穌),而最後一個就係穆罕默德,而穆罕默德嘅地位係特別高貴,因為佢係咁多個先知嘅「封印」。伊斯蘭教認為,先知係可以直接通過天使或者報夢,而收到阿拉嘅啟示,而使者就會有阿拉直接向佢哋發出宗教任務,比先知地位再高啲,而穆罕默德就係咁多使者之中最顯赫一個。但《可蘭經》強調穆罕默德係人唔係神,天地間唯一受拜嘅只有一個真主。
信經典
內文: 可蘭經
伊斯蘭教認為亞拉曾經「降示」每個使者一部經典,據講前後總共降咗114部天經,而喺《可蘭經》入面就提過四本,分別係《可蘭經》、討拉特(即塔納赫)、引支勒(即基督教嘅福音書)、則逋爾(即大衛詩篇)。而《可蘭經》就係所有經典嘅最後一部,即係第114部,雖然亞拉曾經降過咁多部天經,但伊斯蘭教就認為只有《可蘭經》先至係最完整,最接近天上經文原型嘅一部,所以《可蘭經》先唯一係神聖,可以畀穆斯林信。
信天使
伊斯蘭教嘅天使,又叫做天仙,係阿拉差遣嚟嘅差役,係人類嘅朋友,天使係阿拉用光創造出嚟,佢哋聖潔、無邪、唔分性別,有對翼,飛得好快,而且用肉眼係睇唔到佢哋。天使數目好多,喺天上人間執行各種任務。天使係早過人類創造,但地位仍然喺阿拉之下,所以人唔可以拜天使。
除咗天使,阿拉重創造咗精靈,精靈係用火做,其中有一個精靈叫易蔔劣斯,阿拉伯話Iblīs,解壞人,佢又叫做惡魔,原本喺阿拉伯神話入面一種叫鎮尼嘅精靈,係咁多種精靈之中最倔強,喺阿拉創造人祖亞丹之後,要天使向亞丹下跪,而易蔔劣斯係唯一唔肯跪,結果俾阿拉咀咒,之後佢就成日引誘人犯罪。
信末日
內文: 末日審判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呢個世界最終會毀滅,但毀滅咗之後會有另一個世界,嗰度分開天園(Jannāt)同火獄(al Jahannām),伊斯蘭教認為,人死咗之後,靈魂唔會死,之後阿拉會根據生前嘅善功,喺「復生日」入天園,而作惡嘅人就會入火獄,不過世界末日同復生日喺幾時就無人會知,只有真主阿拉先知。
信前定
內文: 前定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所有嘢都係真主阿拉定落,例如一個人富貴貧賤、生死、國勢地運等,都由真主阿拉一早安排好曬,不過喺伊斯蘭教發展過程中,亦曾經就前定同自由意志嘅問題有過爭議,但基本上都肯定有前定,而自由意志只係程度高低之分。
宗教制度
宗教制度即係話宗教上嘅禮儀同戒律,伊斯蘭教嘅宗教制度係由穆罕默德同佢嘅後人一路慢慢咁發展出嚟,而伊斯蘭教將宗教制度概括做「五功」,根據清朝伊斯蘭教學者劉智嘅《天方典禮擇要解》卷五咁樣解釋五功:「五功者,修道之方,儘人合天之法程也。一曰念真功;二曰禮真功;三曰齋戒功;四曰捐課功;五曰朝觀功。五者皆主命,而聖人作則,以示眾人者也。」,簡單嚟講即係「念、禮、齋、課、朝」
念清真言
內文: 清真言
清真言,阿拉伯話 šahādah,音譯做「薩哈達」,清真言即係:「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念呢句嘢唔可以單單用心諗,而且要諗出聲,因為咁樣先代表「口舌招認」。呢句清真言可以話係每個穆斯林一世人講最多一句說話,由 BB 仔出世第一句聽到就係清真言,有乜事唔老嚟,心情唔好,開心或者唔開心,總之有乜事都會諗嚇呢句嘢。
禮拜
內文: 禮拜 (伊斯蘭教)
禮拜,阿拉伯話係 Salat,音譯「撒拉特」,波斯話係namāz,音譯「乃瑪孜」,伊斯蘭教有好多唔同嘅禮拜方式,但基本上有一套統一準則,喺時間上有一個詳細規定,禮拜之前要先潔淨,而禮拜規則就叫「六儀」,即係抬手、端立、誦經、鞠躬、叩頭、跪坐。每一儀都有詳細規定要點樣做,不過唔同教派會有分別,主要係誦經大細聲、隻手點樣放呢啲分別.但所有儀式都要「面朝正向」.即係話要向住聖城麥加做。
齋戒
內文: 齋戒 (伊斯蘭教)
齋戒又叫「封齋」或者「守齋」,原本喺每年伊斯蘭教教曆1月10號,即係阿述拉日守一日齋,後來改為喺伊斯蘭教教曆9月,叫萊麥丹(Ramadan)做守齋月,要全個月齋戒。守齋期間,由天光到日落都唔可以食嘢同埋男女房事,齋月滿咗之後,即係伊斯蘭教教曆10月1號,呢日叫開齋節,就可以正常食返嘢。
納課
內文: 納天課
納天課簡稱「納課」,阿拉伯話紮卡特(Zakāt)係解潔淨,即係話通過納天課而令自己嘅財產潔淨,天課每年都要交一次,即係將自己所有財產,扣除日常開支之後嘅2.5%拎出嚟畀人,畀啲乜嘢人呢?可蘭經有講,天課主要用嚟分畀窮人、管理債務嘅人、爭人錢無能力還嘅人,無力贖身嘅人、為主道工作嘅人。但係天課唔可以畀自己親人。喺舊時哈裏發制度之下,天課就等如國稅。不過而家喺伊斯蘭教國家,天課同國家稅收就分開兩樣嘢,由國家有關部門代收,然後分畀有需要嘅人。而唔係伊斯蘭教國家嘅地方,天課就由穆斯林自發畀。
朝觀
內文: 朝觀
朝觀即係指每一個穆斯林男女一生之中最少都要去一次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觀嘅一系列宗教活動,只要你係成年穆斯林,身體健康、有充足旅費、無爭人錢、又無家人需要自己操心,就要去一次,不過如果唔合乎以上其中一樣,亦可以搵人代去。
教派
內文: 伊斯蘭敎派
穆罕默德喺建立伊斯蘭教時,原意係以伊斯蘭思想為中心統一阿拉伯半島,但喺穆罕默德死咗之後,由於佢並無指定承繼人,亦無講要點樣推舉領袖,結果社會上唔同嘅政治勢力都想爭做阿頭,於是喺之後嘅發展入面,唔同嘅公社一直分裂出唔同嘅教派,而每一個教派都搵到有聖訓作為自己嘅根據,其中傳出一條聖訓話:「猶太人分七十一派,基督教分七十二派,所以我哋要分七十三派。」不過係咪真係有呢條聖訓一直受到質疑,無論如何,喺伊斯蘭教嘅歷史其實好清楚睇到,伊斯蘭社團嘅分裂,對成個教有極為深遠嘅影響。
哈裏哲派
內文: 哈裏哲派
哈裏哲派又譯做「哈瓦利教派」、「嚇瓦利吉派」(Khawarij或Kharijites),意思係「出走者」,係伊斯蘭教第一個分裂出嚟嘅教派。656年穆罕默德嘅堂弟兼女婿阿裏(ali)繼任第四代哈裏發3,不過由於一部份台米姆(Tamim)族人對於阿裏某啲決定有強烈不滿於是出走,哈裏哲派就係咁嚟,661年佢哋曾經暗殺阿裏但唔成功,佢哋唔單止針對哈裏發,重針對嗰啲反對佢哋或者唔認同佢哋信仰觀點嘅人,曾經發動過好多次武裝起義,但都畀阿裏軍隊鎮壓,後來因為內訌加上起義失敗而再分裂出好多個唔同細派,而家佢哋只係得返好少人。
什葉派
內文: 什葉派
什葉派(Shīa Islam或Shiite Islam、Shiism;阿拉伯話 شيعة šīʿa),意思係「追隨者」,最初係阿裏追隨者所組成嘅一個叫阿裏黨人嘅政治組織,佢哋認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嘅阿裏同埋佢嘅後裔先算係穆罕默德合法承繼人,661年阿裏被刺殺死咗之後,由佢個仔哈桑繼任哈裏發,但哈桑喺穆阿維葉利誘之下放棄哈裏發職位,穆阿維葉繼任哈裏發之後開創咗倭馬亞王朝。680年阿裏二仔侯賽因喺阿裏黨人支持下發動武力起義,但係俾伍麥葉王朝軍隊殺死,之後呢班人再經過幾次起義失敗之後,佢哋就開始由一個政治組織,演變成一個宗教派系,亦即係「什葉派」。
呢一派強調《可蘭經》並唔係一般人可以理解,只有神智超群嘅伊瑪目先睇得明,佢哋有自己一套四大聖訓集。70年代佢哋曾經發動過復興伊斯蘭思潮嘅社會運動,而家呢派主要分佈喺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也門,中國新疆亦有好少什葉派穆斯林。
遜尼派
內文: 遜尼派
遜尼派(Sunni;阿拉伯話: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全名係「遜奈和大眾派」,意思係「遵守遜奈嘅人」,佢哋又叫自己做正統派,伊斯蘭教徒最多嘅一派,穆罕默德死咗之後,佢哋主張哈裏發應該係推舉合適嘅人嚟做,同什葉派主張要有合乎血統嘅人承傳相反,因而形成佢哋同什葉派之間對立嘅關係。佢哋以《可蘭經》作為佈道、立法同行教嘅根據,喺9世紀制定咗一套四大學科,即係聖訓學、經注學、教法學同教義學四個學科系統出嚟。後來因為對護教主義某啲觀點嘅爭論,又分出咗唔同嘅學派出嚟。其中一個艾什爾裏派喺11世紀中重成為塞爾柱王朝嘅官方宗教,同蘇菲派合一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多穆斯林信嘅一個伊斯蘭教派,而中國嘅穆斯林就主要屬於哈乃斐學派。
蘇菲派
內文: 蘇菲派
蘇菲派或者叫蘇菲主義(Sufism;阿拉伯話 Sufī)原意係羊毛咁解,因為呢派嘅人都鍾意著粗毛衫而咁叫,不過亦有另一個見解話係指清淨(Safa)同高位(Saff),呢派係伊斯蘭一個神秘主義派系,大約7世紀末產生出嚟。呢派思想好大受新柏拉圖主義、諾斯替主義、印度瑜伽派加埋好多外來思想影響而演變出嚟。伊斯蘭教係一個入世嘅宗教,以滿足現實生活需要為主,但總有啲人需要有精神生活需要,而蘇菲派初期正正就係因為有人不滿倭馬亞王朝奢侈作風,認為咁樣做造成腐化,而以出世嘅方式好似守貧、禁欲、苦行呢啲形式實踐信仰,到咗8世紀開始有人學佢哋嘅生活方式同聽佢哋嘅教誨,最後形成一套以精神修煉為核心嘅出世信仰,通過冥想、靜思去達到人主合一境界。後來又有人話人主合一係無可能,最多只可以做到最接近真主嘅穆罕默德境界,於是喺18世紀又分咗「新蘇菲派」出嚟。
伊斯蘭社會生活
內文: 伊斯蘭社會生活 同 哈裏發
伊斯蘭教由宗同社會兩種革命之下產生,由以前到而家一直同政治、生活結合,當然有一啲國家主張政教分離,好似埃及、敘利亞、土耳其咁,不過伊斯蘭教仍然好有影響力。而伊斯蘭教國家都會用《可蘭經》嚟做政治制度基礎,而哈裏發制度就係咁樣建立出嚟,亦成為伊斯蘭教國家政治制度嘅基本形式。
現代伊斯蘭思潮
內文: 現代伊斯蘭思潮
自從1798年法國拿破崙入侵埃及,陸續有伊斯蘭教國家成為西方國家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令伊斯蘭教國家產生變化,尤其係西方資本主義對伊斯蘭教國家經濟模式都有好大影響同改變,但同時亦有一啲保守封建份子堅持唔肯改變,但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種民主、現代化同世俗化等訴求亦喺伊斯蘭教國家興起,令伊斯蘭教唔可以唔面對呢啲改變,例如喺天課制度、刑法、婦女地位等問題,都面對改革訴求,於是出現各種形形式式嘅社會運動,好似瓦哈比教派運動、賽努西運動、馬赫迪運動、巴佈教派運動、阿赫默比亞教派運動、黑穆斯林運動等等。
爭議
內文: 伊斯蘭教批判、 穆罕默德批判、 同 可蘭經批判
最早對伊斯蘭教嘅批判多數都係嚟自基督教,例如 676年有John of Damascus。到中世紀,一啲阿拉伯思想家好似詩人Al-Maarri亦某程度對伊斯蘭教批判。另外,猶太人思想家Maimonides亦以猶太教角度喺道德上對伊斯蘭教做過詳細比較。喺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文獻入面,亦曾經將穆罕默德形容為魔鬼。19世紀,學者William Muir亦曾經批判過《可蘭經》 。
大部份對伊斯蘭教嘅批判都係以針佢哋嘅政治制度、刑法等問題,亦有批判者例如Robert Spencer同Ibn Warraq質疑《可蘭經》入面一啲道德觀
亦有好似Daniel Pipes同Martin Kramer批評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係一種好危險嘅思想。
什麼是伊斯蘭,穆斯林信奉什麼?
伊斯蘭宗教始於七世紀早期,出自一位叫穆哈默德的人。他說受到天使加百利造訪。這些造訪延續了23年直道穆哈默德死去;據說期間天使向穆罕默德展示了神(阿拉伯文和穆斯林稱為「真主」/阿拉)的話。這些記錄下的啟示構成了古蘭經,伊斯蘭的聖書。伊斯蘭教教導古蘭經是最後的權威,真主最後的啟示。
穆斯林,伊斯蘭教的信徒,信奉古蘭經是先存和完美的真主的話。有很多穆斯林拒絕用古蘭經的其他語言版本。古蘭經只存在於阿拉伯文中,翻譯版是不被認可的。儘管古蘭經是主要聖書,遜奈被認為是他們宗教課程的第二資源。遜奈由穆罕默德的同伴寫成,記錄穆罕默德所說、所作和所贊成的。
伊斯蘭教主要信奉真主是唯一真神,穆罕穆德是真主的先知。一個人只要宣佈相信這兩點就能信教。「穆斯林」這個詞的意思是「順服真主的人」。伊斯蘭教自稱是唯一真正的宗教,其他宗教由其派生而來(包括猶太教和基督教)。
穆斯林的生活圍繞五個信條:
信心的見證:「除真主之外沒有其他真神,穆罕默德是神的信使(先知)」。
禱告:每天必須禱告5次。
奉獻:人必須資助有需要的,因為一切來自真主阿拉。
禁食:除了不規律的禁食,所有穆斯林必須在齋月期間禁食(伊斯蘭曆的九月)。
麥加朝聖:一生中至少參拜麥加聖地一次(伊斯蘭曆的十二月)。
穆斯林把這五個信條作為順服的框架,認真並逐字對待。穆斯林進樂園的門票圍繞著這五條。
關於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關係,它有相似和截然不同之處。像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是一神論;與基督教相反,它不接受三一神的概念。伊斯蘭教承認聖經的某些部分,如律法和福音書,但拒絕大部分聖經,認為它是譭謗和不受神默示的。
伊斯蘭教認為耶穌只是先知,不是神子(穆斯林相信只有真主是神,他怎麼能有兒子?)。伊斯蘭認為耶穌由聖女所生,跟亞伯拉罕一樣,都是由泥土而造。穆斯林不相信耶穌死在十架上;因此,他們否定基督教的中心教義之一。
最後,伊斯蘭教導通過義工和服從古蘭經到達樂園。聖經與其相反,揭示人不會符合聖潔神的標準,因為神的慈愛罪人才能藉信基督得救(以弗所書2:8-9)。
很清楚,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不能同時是真理。要麼耶穌是偉大的先知,要麼穆罕穆德是。要麼聖經是神的話,要麼古蘭經是。得救恩要麼通過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要麼遵守五信條。再說一次,不能兩個宗教都是真理。在關鍵問題上區分兩個宗教的真理,有著永久的後果。
AsmaAllah al-Ḥusná),或譯阿拉的九十九個尊名、安拉的九十九個尊名,是古蘭經與聖訓中用以形容真主不同屬性的名字。雖然實際上這些名字在古蘭經和聖訓中超過九十九個,穆斯林仍然相信這些名字是精選的,是真主最優美的名字。
目錄
1 來歷
2 尊名列表
2.1 其他的尊名
3 第一百個尊名
3.1 蘇菲派觀點
3.2 什葉派觀點
3.3 巴哈伊教觀點
4 穆斯林的個人名字
5 數值進位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8 參見
來歷
根據伊斯蘭傳統,先知穆罕默德以各種名字稱呼真主:「اللهم اني ادعوك باسمائك الحسنى كلها」
「主啊,我願以禰的所有優美的尊名向禰祈願。」
(伊本·馬哲傳述,取自都阿篇;伊瑪目馬立克收錄於穆宛塔聖訓)
穆罕默德在一部著名的聖訓裡也說了:
「的確,真主有九十九個尊名,也就是一百個減一個。誰計算(而且相信第一百個尊名)這些尊名,誰就能進樂園。」
(穆斯林聖訓第四卷第1410段)
値得注意的是穆斯林聖訓並沒有說真主「只有」九十九個名字,只說這些名字是真主尊名中的菁華。這段聖訓促使人們著手蒐集古蘭經和聖訓中的九十九個尊名,列成一份清單。隨著時間的發展,記誦這些尊名的宗教功課已經蔚然成風。然而有些穆斯林相信清單上的尊名都是穆罕默德親自圈選的;穆斯林學者則強烈認為,此份清單其實是穆斯林學者瓦利德·伊本·穆斯林(Al Waleed ibn Muslim)附加在聖訓上的。如果這只是瓦利德的個人決定,這些尊名未必就是最好的。最近的一位學者穆罕默德·阿布杜·拉澤克博士(Mahmoud Abdel-Razek)列出另一份尊名清單,並解釋為何他所選的某些尊名和瓦利德的不同 。然而,記誦傳統的尊名清單已經變成一些穆斯林的習慣(就像天主教的諸聖禱文),但是大部分的穆斯林認為所謂「計算尊名」不只是單純的記誦而已,還要把這些尊名加以運用。
尊名列表
古蘭經說真主的屬性是真主「最優美的名字」(阿拉伯語:al-asmāʾ al-ḥusnā,見古蘭經7:180,17:110;20:8;59:24)。據蔔沃寧(Gerhard Böwering)的說法,「這些尊名的數目在傳統上總共有九十九個,其中最尊貴的名是真主的名阿拉。關於這些尊名,古蘭經提供最權威的相關經文予以背書(17:110):「(你說:)你們可以稱他為真主,也可以稱他為至仁主。因為他有許多極優美的名號,你們無論用甚麼名號稱呼他,(都是很好的)。」(59:22-24)的經文所列出的尊名更是超過十二個。
在伊斯蘭神學裡,真主的尊名和他的隨發提(德性)有密切關聯。
下表是根據伊斯蘭傳統所列出的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
#
阿拉伯語
羅馬化拼音
中文翻譯
古蘭經使用的次數
1 الله Allah 獨一受拜的 至少114次
2 الرحمن Ar-Rahman 至慈的 至少114次
3 الرحيم Ar-Rahim 特慈的 至少114次
4 الملك Al-Malik 君王 ?
5 القدوس Al-Quddus 至潔的 ?
6 السلام As-Salaam 安寧的,賜安寧的 ?
7 المؤمن Al-Mumin 保證的 ?
8 المهيمن Al-Muhaymin 守護者 ?
9 العزيز Al-Aziz 勝利的、大能的 ?
10 الجبار Al-Jabbar 大能的 ?
11 المتكبر Al-Mutakabbir 廣博的 ?
12 الخالق Al-Khaliq 創造者 ?
13 البارئ Al-Bari 立法的、在虛無中創造的 ?
14 المصور Al-Musawwir 塑形的 ?
15 الغفار Al-Ghaffar 至恕的
16 القهار Al-Qahhar 征服者
17 الوهاب Al-Wahhab 賜福者
18 الرزاق Ar-Razzaq 供給者
19 الفتاح Al-Fattah 開啟的
20 العليم Al-Alim 全知的
21 القابض Al-Qabid 遏止的、整頓的
22 الباسط Al-Basit 寬宏的、慷慨的
23 الخافض Al-Khafid 貶謫者
24 الرافع Ar-Rafie 擢昇者
25 المعز Al-Muezz 賜予榮耀的
26 المذل Al-Mudhell 施予恥辱的
27 السميع As-Samie 全聽的
28 البصير Al-Basir 全視的
29 الحكم Al-Hakam 仲裁者
30 العدل Al-`Adl 正義的
31 اللطيف Al-Latif 微妙的
32 الخبير Al-Khabir 全知的
33 الحليم Al-Halim 克制的、寬大的
34 العظيم Al-Azeem 至尊大的
35 الغفور Al-Ghafur 至恕的、錯誤的
36 الشكور Ash-Shakur 令人感謝的
37 العلي Al-Aliyy 至高的
38 الكبير Al-Kabir 偉大的
39 الحفيظ Al-Hafiz 保護者
40 المقيت Al-Muqit 給養者
41 الحسيب Al-Hasib 計算者
42 الجليل Al-Jalil 至尊的
43 الكريم Al-Karim 慷慨的
44 الرقيب Ar-Raqib 鑒察的
45 المجيب Al-Mujib 答覆者
46 الواسع Al-Wassee 寬恩的
47 الحكيم Al-Hakim 睿智的
48 الودود Al-Wadud 仁慈的
49 المجيد Al-Majid 榮耀的
50 الباعث Al-Baith 復活死者的
51 الشهيد Ash-Shaheed 見證的
52 الحق Al-Haqq 真實的
53 الوكيل Al-Wakil 可信賴的
54 القوى Al-Qawaie 至強的
55 المتين Al-Matin 堅定的
56 الولى Al-Walaie 親切的朋友
57 الحميد Al-Hamid 值得讚頌的
58 المحصى Al-Muhsi 清算的
59 المبدئ Al-Mubdi 首創萬物的
60 المعيد Al-Muid 恢復福祉的
61 المحيى Al-Muhyi 賜予生命的
62 المميت Al-Mumit 賜死的、毀滅的
63 الحي Al-Hayy 永生的
64 القيوم Al-Qayyum 維持萬物的、自我擁有的
65 الواجد Al-Wajid 搜查的
66 الماجد Al-Majid 卓越的
67 الواحد Al-Wahid 獨一的
68 الصمد As-Samad 自給自足的
69 القادر Al-Qadir 全能的
70 المقتدر Al-Muqtadir 掌控的
71 المقدم Al-Muqaddim 促進的
72 المؤخر Al-Muakhir 延遲的
73 الأول Al-Awwal 至先的
74 الأخر Al-Akhir 末後的
75 الظاهر Az-Zahir 明顯的
76 الباطن Al-Batin 隱微的
77 الوالي Al-Wali 保護的朋友
78 المتعالي Al-Mutaali 至高的
79 البر Al-Barr 至善的
80 التواب At-Tawwab 悔罪的接受者
81 المنتقم Al-Muntaqim 復仇者
82 العفو Al-Afuww 赦宥者
83 الرؤوف Ar-Rauf 至慈的
84 مالك الملك Malik-al-Mulk 主權的擁有者
85 ذو الجلال
و الإكرام| Dhu-al-Jalali
wa-al-Ikram 至尊與慷慨的主
86 المقسط Al-Muqsit 公正的
87 الجامع Al-Jamie 統合者
88 الغنى Al-Ghanaie 富有的
89 المغنى Al-Mughni 賜予財富的
90 المانع Al-Manie 傷害的阻擋者
91 الضار Ad-Darr 傷害者 此屬性僅出現於聖訓
92 النافع An-Nafie 創造善良的
93 النور An-Nur 光明的
94 الهادي Al-Hadi 引導的
95 البديع Al-Badi 無可比擬的、至先的
96 الباقي Al-Baqi 克制的、永生的
97 الوارث Al-Warith 萬物的繼承者
98 الرشيد Ar-Rashid 指導的
99 الصبور As-Sabur 耐心的
其他的尊名
以下尊名並未包含在傳統的九十九個尊名當中。
#
阿拉伯語
羅馬化拼音
中文翻譯
古蘭經使用的次數
1 المالك Al-Maalik 真實的君王 2次
2 المليك Al-Maleek 永遠的君王 1次
3 ذو الفضل العظيم Dhul Fadl al Azim 無盡恩惠的主
第一百個尊名
蘇菲派觀點
蘇菲派穆斯林向來最關注真主的第一百個尊名。探索第一百個尊名的活動已經成了神秘主義經驗令人費解的宗教功課,這種活動象徵著真主超越的存在。來源請求蘇菲派表示他們的靈性訓練的方式有助於探索真主的第一百個尊名,以此將個人的知覺與真主相結合。來源請求
什葉派觀點
什葉派穆斯林認為真主的第一百個尊名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由馬赫迪所揭示。
巴哈伊教觀點
巴哈伊教宣稱其宗教已經應驗了馬赫迪預言,而第一百個尊名就是「巴哈」(阿拉伯語:بهاء,有榮耀、輝煌之意)。巴哈同時也是巴哈歐拉和巴哈伊教的字根。
巴孛創作了著名的五角形書簡,上頭書寫著以詞根「巴哈」所派生出的360個詞。巴哈伊教是個獨立的宗教,其信徒並不被視為穆斯林。
穆斯林的個人名字
根據伊斯蘭傳統,任何穆斯林的個人姓名都不允許以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來命名。例如,不可以命名為Al Malik(此君王),但可以命名為Malik(君王)。前者有定冠詞,實指真主;後者無冠詞,可指任何人或物。
但是真主的尊名包括定冠詞在內被允許與單詞Abdu結合,這個單詞意為「奴僕」。舉例來說,Abdual-Rahman意為「至仁主的奴僕」。
有些穆斯林的名字與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類似,但不加定冠詞。舉例如下:
阿裏,如阿裏·伊本·艾比·塔利蔔
拉歐夫,如拉歐夫·穆斯阿德
薩拉姆,如薩拉姆·法耶茲
數值進位
有些穆斯林相信人的手掌能夠以東阿拉伯語數字的書寫方式顯示數字99。如果我們注視著自己的兩個手掌,然後把兩隻手的大拇指都往外伸展,就會擠壓出「١٨ ٨١」的線條。左手顯示的數字是81,右手是18,兩者相加等於99。如果我們以81減掉18,則得63,那是穆罕默德去世的年紀。穆罕默德去世那年他的四個門徒中有三個也去世了。
不過,伊斯蘭傳統,包括古蘭經,都找不到任何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伊斯蘭傳統上要求信徒對任何的信仰形式提出古蘭經或聖訓支持的證據,否則不可信。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育成高中 2年6班 20號 彭怡晴
1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壹●前言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以來,本土境內 最嚴重的攻擊事件,這一次事件經證實為以奧薩瑪.賓拉登為首的回教恐怖組織所為, 而這一次的恐怖攻擊造成西方世界極大的震撼。以奧薩瑪.賓拉登為首的回教恐怖組 織屬於回教狂熱激進的基本教義派組織,這個組織挾帶著民族間(阿拉伯人與猶太
人)、意識型態(伊斯蘭文化與墮落、腐敗的西方文明)、宗教(回教與猶太教、基督 教)上的各種糾纏不清的仇恨、再加上阿富汗、蘇丹、伊拉克、伊朗等國支持,對未 來國際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自然也引起美國及西方國家的仇視及報復行為。而賓拉 登等激進份子更利用這種文化與宗教的衝突,趁機發動回教世界的「聖戰」,讓恐怖組 織與激進的回教勢力及國家更緊密結合,形成一股極大的恐怖勢力,這股恐怖勢力在
現今世界上正方興未艾,帶來國際社會間的動盪不安,伊斯蘭教與西方世界間千年糾
纏不清的仇恨不能化解,那麼未來世界也不會有安全可言。
貳●正文
一.伊斯蘭教的興起與現況
1.興起:大約在西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宣佈奉到真主的啟示,命其為人
類的最後使者,號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懲罰。他宣稱真主是宇宙 萬物的創造者和獨一無二的主宰,反對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又針對亞
伯拉罕、耶穌等使者以及經典提出了與猶太教及基督教不同的見解。622年,在麥加貴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與其信徒遷徙麥地那。經過10年 鬥爭,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取得統治地位,在穆罕默德去世後開始向外 擴張和征服。100年後,阿拉伯人建立的世界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
伊斯蘭教成為統治者的宗教。
2.現況: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第二 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非洲等地區迅速傳播,是上述地區發展最
快的宗教。西歐有些國家,穆斯林的人口非常可觀,比如法國,穆斯林人
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英國和德國也有比例可觀的穆斯林人口。
美國大約有穆斯林800萬左右。現約有信徒12億多,是最有活力的世 界性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二.伊斯蘭教的教義
1.唯一真主:伊斯蘭教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阿拉」是唯一真實的主宰;「阿 拉」和基督宗教的「上帝」,猶太教的「耶和華」所指的應為同一位
神。Allah在阿拉伯語原意即為「神」,跟猶太民族使用的希伯
來語「神」Eli是同根字。因此穆斯林並未禁止其他的宗教,而且
古蘭經中承認耶穌、亞當、亞伯拉罕、摩西等人與穆罕默德同為先知。
2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2.經典:古蘭經、聖訓。穆罕默德說:「古蘭經乃是來自宇宙唯一真神的至尊至 終經典根本經典」,是真主的言語。經文強調的主旨是真主獨一。他超絕 萬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義上以物配主,則是不可寬恕的
大罪。聖訓集,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認的聖門弟子的言行的綜合記
錄。
3.五功:伊斯蘭教宗教義務就是稱為信仰支柱的五功:
(a)信仰作證(念清真言)-默唸信仰要義「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 罕默德是阿拉使者。」
(b)謹守拜功(每日五次)-每天五次面對聖地麥加,向阿拉禱告、敬拜。
(c)完納天課(法定施捨)-每年年終課稅,賙濟窮人。
(d)封齋節欲(及齋戒月,每年一月)-守齋戒,特別在九月的聖月期間。若
不遵守齋月等規條,阿拉的救贖就不會
臨到。
(e)朝覲天房(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4.教法與生活:教法在伊斯蘭社會生活中擁有至上的地位,使伊斯蘭教成為以律
法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內容從宗教禮儀、社會倫理、政治制度、
經濟活動到法律規範,幾乎涵蓋日常生活的全部行為,構成一個包
羅萬象的應盡義務的體系。因此,伊斯蘭教不僅是宗教信仰和意識 形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伊斯蘭教徒認為在生活上也 要有好的行為,才能得到完整的拯救。他們相信:審判的日子來到 時,阿拉將手拿天秤,衡量個人在地上的行為。雖然阿拉的審判帶
有憐憫,但每個人仍希望自己在天秤上的好行為遠遠超過壞的行
為。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有一本冊子,上面記載著各人在地上的行
為,直到審判日,阿拉會根據這冊上的記錄施行審判。但若能如聖
戰中的烈士一樣,為維護伊斯蘭教而戰,甚至戰死沙場,則此人必
在審判之日,獲得完全救贖,最後進入阿拉的樂園。因此聖戰在伊
斯蘭教徒的心中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是可以不計一切犧牲生命也
要達成的使命。
三.伊斯蘭教的派別
穆罕默德去世後,因爭奪繼承人產生了爭執,再加上對穆罕默德聖訓的解釋
不同,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教派。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主要分屬於什葉派(Shi’
ah)與遜尼派(Sunni)兩大派別。其中什葉派佔10%,遜尼派佔90
%。除伊朗、伊拉克及巴林等少數國家外,大都為遜尼派。
3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1.遜尼派:伊斯蘭教主流派,俗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中信徒最多、分布最廣的
教派。人數約佔全世界穆斯林的 90%。是在第三任哈里發時期,伊斯蘭教內部因爭奪領導權而逐步形成的。在政治上承認艾卜·伯克爾、歐麥
爾、奧斯曼、阿裏四大哈裏發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也承認伍麥耶
王朝和阿巴斯王朝時期的所有哈里發,因此受到伊斯蘭教歷代政府的支
援和保護。在經典上,既承認《古蘭經》也承認“聖訓”,認為《古蘭
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聖訓”是《古蘭經》的補充。“六大聖訓”
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語言和行為,被視為立法的主要依據之一。
2.什葉派:穆罕默德過世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對繼承人該由何者擔任
產生爭論。其中主張擁護穆罕默德姪兒兼女婿阿里及其後裔為「哈里發」 者(執掌政教大權者,原意為代理者、繼任人),他們認為只有穆罕默 德的家屬後代阿里、哈桑、海珊等人有權任哈里發,其他的哈里發都是
篡權者。後來形成「什葉派」,「什葉」的阿拉伯語意為「黨人」、「派 別」,。什葉派強調光榮的殉道,認為在危難時刻,可以採取強硬激烈
的手段,包括聖戰。根據什葉派的信仰,國家應該是神治的,也就是由
阿拉透過伊瑪目(Imam,宗教領袖,阿拉伯語意為領袖、師表、表率、
楷模等。伊斯蘭集體禮拜時站在眾人前面率眾禮拜者)來統治政府,如
伊朗的柯梅尼。
3.蘇非派: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 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教徒,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我們
稱遵行蘇非主義者-蘇非行者,他們認為透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阿拉, 他們把阿拉人格化、倫理化,把敬畏之心化為對阿拉無私的愛,西方學
界稱蘇非主義為「普世的伊斯蘭」(Popular Islam),源於盛行在穆斯林普
羅大眾,及至伊斯蘭世界。
4.瓦哈比派:是興起於 18 世紀中的一股伊斯蘭教運動,以首倡者穆罕默德·伊本·
阿布多·瓦哈比而得名。該派有點類似基督教中的喀爾文教派,主張清
除伊斯蘭中類似民間信仰的部分。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後與
阿拉伯半島的紹德家族領袖穆罕默德·伊本·沙烏地(Muhammad ibn
Saud)合作,促成了後來沙烏地阿拉伯的成立。
四.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間的千年仇怨
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發源於同一個地區,他們的祖先也同樣都源自於
亞伯拉罕,同樣是信仰唯一的真神,或許就是因為源於同一信仰反而更不能接受
互相之間的差異,再加上為了爭奪相同的土地彼此之間互相征戰,更產生了糾纏 千年的仇怨。
1.十字軍東征:
4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a)聖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聖地。在歷史上,它是希伯來王國的首都,所羅門
國王在這裏為猶太教神耶和華建造了聖殿 ──「第一聖殿」。於是,耶路
撒冷成為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同時,耶路撒冷又是基督教的聖地。耶
穌在耶路撒冷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處死。數日後,耶穌於此復活。3世
紀30 年代,羅馬皇帝之母在耶穌墓地建造「聖墓教堂」。耶路撒冷也是
伊斯蘭教的聖地。據傳,穆罕默德某一夜從麥加乘天馬來到耶路撒冷,站
在一處岩石上在天使陪同下升霄,遨遊七重天,並接受天啟,於黎明前返
回麥加。據說,這一事件發生在621 年7月的某一夜晚。8 世紀初年,
伍麥葉王朝哈里發在保留原聖殿圍牆的情況下,於此重建了阿克薩清真寺
(遠寺)建築群,從此這一建築群所在地區被伊斯蘭教視為聖地。
(b)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伊斯蘭教徒在636年開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紀中期,土耳其的 回教徒連番征戰勝利,勢力直接威脅各天主教國家。加上朝聖的基督徒到
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國亦被回教勢力包圍。
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發出呼籲,請法國信徒以武力維護
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
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
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1095年11月 26日,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克萊蒙會議,號召所有人
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
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神的旨意」 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
(c)影響從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其後共有十次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之
初,各式各樣的殺戮、搶劫、虐待,都是中世紀歐洲史上令人發指的“暴
行”, 即使是聖地,也難逃征伐殺戮等惡行摧殘。耶路撒冷被攻克時,聯
合守城的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幾乎全遭屠殺。而這些軍隊的暴行,造成 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
2.以巴的衝突:
以色列(猶太)從古便是個命運多舛的民族,曾被亞述、巴比倫、波斯、 亞歷山大、羅馬帝國征服過。於是,以色列民族就有很多人離開故鄉,漂泊世
界各地。原本的故鄉也被伊斯蘭教徒佔領,在歷史中,他們遭到無數次的迫害,
其中最有名莫過於2次大戰德國納粹的屠殺。在2次大戰後,猶太人感於久無
故鄉,遭到迫害無數,提出建國的計畫,獲得歐美各國的同情與認同。於是以
5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色列這個國家在故土成立。但因為四周各國均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而 以色列建國的這塊土地同時也是巴勒斯坦人自古居住的地方,於是以阿戰爭、
以巴衝突便不斷的發生。
3.恐怖攻擊:
從古至今,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便有極大的隔閡。而最近數十年,又因為以 阿戰爭中,美國提供武器給以色列,更加寬中間的仇視。於是有激進的伊斯蘭 份子策劃了許多對美國或西方世界的恐怖攻擊。
(a)慕尼黑事件:1972年在德國慕尼黑奧運上,以色列選手被「黑色十
月」的恐怖組織綁架殺害的慘案。而黑色十月主要是訴求已
色列境內巴勒斯坦人獨立的組織。
(b)刺殺教宗事件:1981年5月13日,土耳其人阿格卡向教皇保祿二
世開槍,他在事先寫好的一封信裡解釋︰“我決定殺死十
字軍的最高指揮官,保祿二世。”除了這種個人的反對行 為外,阿拉伯世界也總是把西方看成天敵。只要是反對西 方,無論是政治、軍事和石油方面的敵對行動,都是合法
的報復。
(c)911 事件:2001年9月11日四架美國國內航班被劫持,其中兩架
撞擊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世界貿易中心一架襲擊了首都
華盛頓五角大樓。世貿的兩幢110層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
倒塌,附近多座建築也受震而坍塌,而五角大樓的部分結構被
大火吞噬。死傷者數以千計:機上乘客共265人,世界貿易
中心2650人死亡,其中包括事件發生後在火場執行任務的
343名消防員,若干執行採訪任務的記者,以及警察、五角
大樓則有125人死亡。這此事件是由奧薩瑪.賓拉登所發起 的號稱對美國的聖戰。
4.美伊戰爭: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總統布希宣佈向恐怖主義
宣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
vil),認為伊拉克協助奧薩瑪.賓拉登發動恐怖攻擊,並擁有毀滅 性武器,於是在未經過聯合國同意下派兵攻擊伊拉克。但伊斯蘭國家如
伊朗、敘利亞則認為原因並不單純。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
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
畫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出
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透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
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
東。
6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參●結論
觀以上我們可以發現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在信仰上、生活上、思想上有
許多的差異,再加上以這些宗教為立國基礎的國家彼此間利益上的衝突,造就了許多的糾
紛甚至於是戰爭,阿拉伯回教民族於7世紀初葉至8世紀中葉,高舉「聖戰牌」大舉向外 擴張,在北非、伊比利半島、中東、波斯和印度北部建立了回教統治的大地盤。到了十一
世紀末葉,基督徒控制了西地中海、征服了敘利亞、奪下了西班牙的托雷多(Toled
o),聲勢大振,但也從此展開了兩大宗教之間的連綿聖戰。從11世紀到13世紀,西
歐的基督教強權向回教集團發動了「十字軍東征」,自1095年第一次東征至1291 年最後一次東征,其間雖征戰多次,基督徒最後被趕出敘利亞,回教徒和回教文化在中世 紀有過燦爛煇煌的日子。但十五、六世紀後,歐洲國家愈來愈強大,十八、九世紀他們挾
帶著精良的武器席捲全世界,以強大的武力推展他們的強勢文明,二次大戰後,西方帝國
主義沒落,新興獨立國家普遍興起,其中包括不少回教國家。後殖民時代,回教民族在追
求國家獨立、領土完整以及文化與宗教尊嚴的大纛下,不斷發動聖戰。據估計,在冷戰時
代,回教國家之間以及與非回教國家衝突32次,其中有大有小,也有聖戰與非聖戰。聖 戰起因涉及宗教、政治、文化、經濟和土地,巴勒斯坦人民向以色列發動的聖戰,歷時最
久亦最複雜,迄今仍陷膠著,巴勒斯坦人民在聖戰中犧牲無數。一場場看似獨立的戰爭卻
逐漸累積成巨大的仇恨,逐漸的盤據在人們的心理,糾纏綿延了千年之久,只要一有人挑
撥利用就如火山爆發一樣一爆不可收拾,例如前幾年的漫畫事件,丹麥一位漫畫家用漫畫
諷刺穆罕默德,造成許多穆斯林的抗議,他們不止焚燒丹麥國旗,連德國、義大利和美國 國旗都不放過,雖然這些國家並沒有刊登穆罕默德漫畫,但穆斯林顯然將西方看作一體,
所有這些國家都應該為他們的不幸負責。再如2006年9月13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
世在德國雷根斯堡的演說中,引用拜占庭基督教皇帝曼紐爾二 世的說法,指稱「穆罕默 德只有邪惡跟不人道,靠著刀劍起家」,使得全球穆斯林教徒再度掀起一股怒火!從歐洲、
非洲、中東到東南亞的穆斯林要求教宗親口道歉,巴基斯坦 國會更 通過決 議譴責 教
宗,並召 回駐教 廷大使 ,土耳 其回教 領 袖要求政 府取消 教宗訪 問,抗議民眾大
聲要求教宗下臺!雖然教宗 已經在 梵諦岡 週日的主 日彌撒 公開表 達歉意,但各 地
回教徒還 是群起 抗議, 對立衝 突正在 國 際間漫延 。或許他只是強調伊斯蘭跟基督 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認為不同文明(尤其是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在本質上迥異,
不應融於同一社會,應將彼此分開,以避免社會解體。但是在雙方長期的仇恨心理驅使下,
這樣的言論只突然引來更大的仇視。阿拉伯穆斯林基本上已經普遍相信西方國家正共謀消
滅伊斯蘭,包括奧薩瑪.賓拉登在內的回教基本教義派和極端主義分子,都認為今天回教 文化和回教國家的沒落與衰敗,西方帝國主義與物資主義要負最大的責任,這也是促成賓 拉登和其他偏激組織採取恐怖手段進行聖戰的主要原因。小布希總統宣稱美國追剿賓拉登 和阿富汗塔里班政權,是一場「反恐怖戰爭」,也是「21世紀的第一場戰爭」。奧薩瑪. 賓拉登和塔里班政權則大聲疾呼全世界回教徒團結起來對美國進行一場「聖戰」。聖戰的
7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千年不解之仇 -淺談伊斯蘭教及其與基督教、猶太教間的仇恨- 阿拉伯文是jihad,即英文的「神聖戰爭」(Holy War)之意,亦可稱為「護
教戰爭」。基督教的「十字軍」(crusade),即相對於回教的聖戰;賓拉登近幾
年常在文告中號召回教徒與猶太人和十字軍(基督教徒)打一場聖戰。而近幾年,大量穆
斯林湧入歐洲,但歐洲人卻只單方面迫使這些移民完全接受歐洲文化,放棄他們原有的宗
教信仰和習俗。這些穆斯林往往成為二等公民,還得應付歐洲高失業率重創少數族裔的現
實。在歐洲反移民政策聲勢下,穆斯林移民雖然享有同樣的公民權利,但卻無法真正成為 歐洲人,歐洲社會也不願重新適應穆斯林充斥的文化,不讓他們同化到當地文化中,從而
使得社會問題叢生。
今天從世界各地多次的恐怖攻擊事件後,再看到伊斯蘭 教徒裡,好 像有很 多
人發動戰 爭、聖戰,我們一般人總以為伊斯蘭教是可怕的宗教,是以攻擊殺人為擴
張自己領域的激進恐怖份子,其實這不是古 蘭經的教 義,古蘭 經裡沒 有教人 要
發動聖戰 。事實上,穆罕默德鼓吹軍事手段時,主要是呼籲對迫害伊斯蘭教的勢力 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非用暴力去傳播伊斯蘭教教義,或逼迫異教徒皈依伊斯蘭教。
古蘭經裡 的聖戰 是抵抗 侵略, 指當別 的 國家發動 戰爭來 侵略伊 斯蘭國 家
時,教徒 們們應 當要奮 起抵抗 ,決不 是 去侵略別 人。今日,多數的人大都從
西方的觀點看待這件事,因此便會主觀的認為阿拉伯國家是好戰、激進的,但是如果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阿拉伯世界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剝奪與侵略,因此,想要解決紛 爭,雙方都必須好好的了解對方,並且要試著從多方面來看待這件事,而並非一味的
想用戰爭來結束紛爭,如此才能找出結束衝突的方法。伊斯蘭世界和歐洲國家的領袖
計畫舉行國際會談,希望能通過溝通來化解穆斯林和西方世界所激化出的濃厚火藥
味。小布希日前公開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國,這是一項值得肯定的發展。但願藉
著文化間互相的了解、溝通與彼此尊重,能真正解決這些盤根錯節的仇恨,讓人類能 得免於恐懼,讓世界和平的理想早日降臨。
四、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AD%97%E8%BB%8D%E6%9D%B1
%E5%BE%81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http://blog.tsjh.tpc.edu.tw/blog/tsjh/579/archives/2006/19494.shtml伊斯蘭之光
http://210.0.141.99/integrated/Html/dick/faction/
8
PDF created with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景觀》報告,在全球六十九億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四的人(五十八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徒占百分之三十二、穆斯林百分之二十三、印度教徒百分之十五、佛教徒百分之七,至於沒有宗教信仰的十億人中,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住在中國。
這項《全球宗教概觀》報告分析去年調查數據,涵蓋世界二百三十個國家地區、二千五百份調查報告,為皮尤研究中心宗教暨公共生活研究組的「環球宗教趨勢計畫」之一,該計畫研究世界各地宗教對於社會的影響與發展趨勢。
據報告內容,基督信仰(包括天主教)是最普遍的宗教,有二十二億信徒,其次是穆斯林十六億、印度教十億、佛教五億、傳統宗教與民俗信仰四億,其他類宗教(包括耆那教、錫克教、神道教、道教與巫術等)也有五千八百萬名信徒。
在全球二十二億基督信徒當中,有半數為天主教徒,百分之三十七為基督新教(包含聖公會、獨立教會及未屬主流宗派的基督教會組織),東正教會約百分之十二(包含希臘正教與俄羅斯正教),至於山達基、摩門教與耶和華見證人等教派,僅占百分之一。
在包括美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菲律賓在內的一百五十七個國家,以基督信仰人數最多,不過卻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基督徒,居住在發源地以外的國家。
而穆斯林在四十九個國家(包括中東和北非二十國的十九國)居冠,印度教徒則是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爾、模里西斯三個國家。
若以分布情況來看,基督信仰為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宗教,印度教則是最集中的宗教(百分之九十四印度教徒住在印度)。在全球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八的人口居住的亞太地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佛教與印度教徒、百分之六十二的穆斯林、百分之七十六的無宗教信仰者,幾乎是佛教與印度教徒的天下。
有趣的是信徒平均年齡,可作為不同宗教團體的增長預測。全球信徒平均年齡為二十八歲,平均年齡最年輕的是伊斯蘭教(二十三歲),其次是印度教徒(二十六歲)、基督徒(三十歲),平均年齡最老的宗教是猶太教(三十六歲)。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佈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目前,國際上較有影響的統計資料主要有3種,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試圖說明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需要我們根據機構特點、關注問題、所用方法進行科學分析,作出理性判斷。一種是國際民調機構運用統計學原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抽樣調查,以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的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蓋洛普國際協會)為代表,側重于說明全球信教人口比例;一種是西方傳教研究機構根據傳教需要進行的匯總統計,以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為代表,側重于說明全球主要宗教的人口變化;一種是西方研究機構收集各種資料進行匯總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為代表,側重于說明各大宗教群體的人口規模和地理分佈。
全球信教人口比例
最有價值、可以信賴的資料來自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無神論指數”。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該機構組織部分成員採訪了57個國家的5萬多人,詢問這樣一個問題:“無論你是否去過禮拜場所,你會說你是信教者、不是信教者還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結果,有59%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3%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3%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5%的人不回答。據介紹,以上資料按照受調查國家被覆蓋成年人口的份額作了加權,允許3%-5%的誤差率,置信水準為95%。據最新報導,該機構又於2014年底對65個國家的6萬多人作了同樣的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的人不回答。因為兩次調查的時間、方法和資料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取其平均數,則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7%的人口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
以上資料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它具有機構權威、問題嚴謹、方法科學的特點。機構權威——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是著名的國際民調機構,成員遍佈70多個國家和地區。問題嚴謹——只有一句話,語意明晰,可以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重複統計。方法科學——選擇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抽樣調查,按照相關國家和地區被覆蓋成年人口所占份額進行加權,給出誤差率和置信水準。以中國為例,根據該機構2012年年初的抽樣調查,中國有14%的人自稱信教,30%的人自稱不是信教者,47%的人自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9%的人不回答。根據該機構2014年年底的抽樣調查,中國有7%的人自稱信教,61%的人自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取其平均數,則中國有10.5%的人自稱信教,54%的人自稱是無神論者,35.5%的人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與我們的習慣說法和日常感受相當吻合。征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12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和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資料,我國信仰五大宗教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三者高度契合。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世界主要宗教群體規模和分佈報告”令人懷疑。2012年12月,該機構公佈了對全球“8個主要宗教群體”2010年人口規模和地理分佈的研究報告。據稱:“在全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58億成年人和兒童信仰某一宗教,占2010年世界69億總人口的84%。”這一資料之所以令人懷疑,最根本的是方法不科學。據其介紹,該結論是通過彙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資料進行綜合匯總後得出的。如此雜多的資料來源,相關調查機構是否權威,所提問題是否嚴謹,所用方法是否科學,均不得而知。該研究把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兒童也納入信教人口之中,把他們分為0-4歲、5-9歲等年齡組,是不科學的。該項研究的資助者皮尤慈善基金會和鄧普頓基金會有明顯的宗教背景和宣教動機,可能會影響研究的客觀性。以中國為例,根據該研究,中國有7億“宗教無隸屬”群體(占全國人口的52.2%)、2.94億“民間宗教”群體(占全國人口的21.9%)、2.44億佛教徒(占全國人口的18.2%)、6841萬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占全國人口的5.1%)、2469萬穆斯林(占全國人口的1.8%)、908萬“其他宗教”信徒(應該是指道教徒,占全國人口的0.7%)。這一結論不僅與我們的習慣說法和日常感受大相徑庭,而且與前述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同期調查資料相距甚遠,也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相關調查資料相距甚遠。可見,皮尤研究中心上述研究報告的資料誤差較大,可信度較低。
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的資料也不容忽視。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機構的統計資料在我國宗教學界影響較大。根據該報2009年公佈的資料,2000年世界人口61.2億,不信教人口9.1億,信教人口占85%;2009年世界人口68.3億,不信教人口9.2億,信教人口占86%。該資料是怎麼得來的不得而知,不好評論,合理推測是從各傳教組織收集到的資料匯總而來。
信教人口地區分佈
唯一可用的資料來自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無神論指數”。根據該機構2012年抽樣調查獲得的資料,世界各地區信教人口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非洲(89%)、拉美(84%)、南亞(83%)、阿拉伯世界(77%)、東歐(66%)、西亞(64%)、北美(57%)、西歐(51%)、東亞(39%)和北亞(17%)。信教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依次為加納(96%)、尼日利亞(93%)、亞美尼亞(92%)、斐濟(92%)、馬其頓(90%)、羅馬尼亞(89%)、伊拉克(88%)、肯雅(88%)、秘魯(86%)、巴西(85%)等。信教人口比例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大陸(14%)、日本(16%)、捷克(20%)、土耳其(23%)、瑞典(29%)、越南(30%)、澳大利亞(37%)、法國(37%)、中國香港(38%)、奧地利(42%)等。堅定的無神論者比例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大陸(47%)、日本(31%)、捷克(30%)、法國(29%)、韓國(15%)、德國(15%)、荷蘭(14%)、奧地利(10%)、冰島(10%)、澳大利亞(10%)等。根據該機構2014年底的抽樣調查,信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為泰國(94%)、亞美尼亞(93%)、孟加拉(93%)、格魯吉亞(93%)、摩洛哥(93%)等,信教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大陸(7%)、日本(13%)、瑞典(19%)、捷克(23%)、荷蘭(26%)、英國(30%)等。
由此可見,發達及較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低而無神論者比例較高,欠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高而無神論者比例較低,社會主義國家信教人口比例更低。該調查還顯示,信教比例與個人收入及受教育水準密切相關。低收入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高收入人群高17%,受教育程度在初等以下的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受教育程度在高等以上的人群高16%。具體說,20%的低收入人群有66%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低收入人群有65%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等收入人群有56%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高收入人群有51%的人信仰宗教,20%的高收入人群有49%的人信仰宗教;初等教育程度以下人群有68%的人信仰宗教,中等教育程度人群有61%的人信仰宗教,高等教育程度以上人群有52%的人信仰宗教。
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一)20世紀全球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按照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1年、1996年和2009年公佈的資料:1900年,全世界16.2億人口中有325萬人不信教者,信教人口占99.81%;1970年,全世界36.1億人口中有29億人信教,占80.38%;1980年,世界43.7億人口中有34.6億人信教,占79.18%;1985年,世界47.8億人口中有37.6億人信教,占78.74%;1990年,世界53億人口中有42億人信教,占79.22%;1996年,世界58億人口中有11億人不信教,信教人口占81%;2000年,世界61.2億人口中有9.1億人不信教,信教人口占85%。可見,上世紀前85年,全球信教人口下降很快,1985年以後止跌反彈。以上資料是怎麼得來的不得而知,可信性與準確性不好判斷。征諸國內的相關判斷,可能存在高估問題。例如,1979年,任繼愈先生說,全世界42億人口中有25億人信教,占59.5%,後來人們多用2/3的籠統說法;2001年,江澤民同志說,全世界61億人口中約80%信教。但反映出來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二)21世紀全球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按照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2005年和2012年初兩次抽樣調查的加權平均數,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從77%下降到59%,下降了18%,而無神論者比例從4%上升到13%,上升了9%。從兩次調查均涉及的39個國家和地區的加權平均數看,信教人口比例從77%下降到68%,7年間下降了9%,而無神論者比例從10%上升到13%,上升了3%,其中22個國家信教人口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為23%,最小降幅為1%,平均降幅為9.5%。只有7個國家信教人口出現不同程度上升,最大升幅為6%,最小升幅為1%,平均升幅為2.14%。如果考慮到該調查允許3%-5%的誤差率,把下降幅度和上升幅度在5%以內的忽略不計,則有15個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下降,降幅為12.47%;只有4個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上升,升幅為4.2%。信教人口比例下降的國家是信教人口比例上升國家的3倍多。
可見,進入本世紀後,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已停止上升,重新回到了下降軌道。如果從2012年年初和2014年年底兩次抽樣調查的最新情況看,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又從59%上升到63%,而無神論者比例從13%下降到11%。如果排除兩次抽樣的國家有所不同和3%-5%的誤差率,那麼,當前已出現了全球信教人口比例止跌徘徊現象。
(三)發達國家信教人口下降趨勢
上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教人口一直在減少。據《劍橋無神論指南》介紹,從上世紀中期到本世紀初的半個世紀中,信仰上帝的人口,瑞典減少33%,荷蘭減少22%,澳大利亞減少20%,挪威減少19%,丹麥減少18%,英國減少16.5%,希臘減少12%,比利時減少11%,加拿大減少7%,日本減少3%;不信上帝的人口,加拿大從1985年的23%增加到1999年的30%,英國從1979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39%,瑞典從1947年的8%上升到1991年的46%,美國無宗教信仰人口從1990年的8%上升到2001年的14%。
進入本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下降更快。按照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抽樣調查,信教人口比例,美國從2005年的73%下降到2012年的60%再下降到2014年的56%,加拿大從2005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46%,法國從2005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37%,瑞士從2005年的71%下降到2012年的50%,德國從2005年的60%下降到2012年的51%。2014年年底,英國信教人口比例下降到30%,已躋身於信教人口比例最低國家行列。
(四)欠發達國家信教人口增長趨勢
近年來,少數發展中國家由於治理不善,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出現了信教人口比例不降反升、無神論者比例下降乃至消失的異常現象。越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30%的人自稱信教,65%的人自稱不信教,幾乎無人自稱無神論者,說明宣示無神論在該國近年來的文化氛圍中已不適宜。類似情況還有土耳其、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土耳其只有23%的人自稱信教,高達73%的人自稱不信教,卻只有2%的人自稱無神論者。中國香港地區有38%的人自稱信教,51%的人自稱不信教,只有9%的人自稱無神論者。在美國,主流輿論將信教者視為“好人”,認為不信教者“不是好人”,將無神論者視為“壞人”或“不愛國”,因此雖然有44%的人自稱不信教,卻只有6%的人自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
各類宗教人口的變化
當今世界存在著非常複雜多樣的宗教現象,可以分為傳統宗教和新興宗教兩大類。傳統宗教包括世界宗教、民族宗教和部族宗教,世界宗教包括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民族宗教包括猶太教、印度教、錫克教、道教、神道教等,部族宗教包括非洲傳統宗教、美洲印地安人宗教、澳大利亞土著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等。新興宗教是19世紀中期以後創生的新教派,如摩門教、巴哈伊教、創價學會等。關於各類宗教的信仰人口,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沒有資料,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和皮尤研究中心有匯總資料,但誤差較大。
按照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2009年提供的歷史資料,從1800年到1900年,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分別從1萬和30萬(合計31萬,占世界人口的0.03%)增長到23萬和303萬(合計326萬,占世界人口的0.2%),新興宗教信徒從無到有達到595萬(占世界人口的0.36%),伊斯蘭教信徒從0.9億(10%)增長到2億(12.34%),印度教信徒從1.08億(12%)增長到2.03億(12.53%),錫克教信徒從180萬(0.19%)增長到296萬(0.18%),基督宗教信徒從2.05億(22.68%)增長到5.58億(34.46%),佛教信徒從0.69億(7.67%)增長到1.27億(7.83%),猶太教信徒從900萬(0.1%)增長到1200萬(0.08%),中國民間宗教信徒從3.1億(34.3%)增長到3.8億(23.47%)。可見,19世紀全球信教人口發展變化的特點是:無神論者增長23倍,無宗教信仰者增長10倍,新興宗教從無到有,基督宗教信徒及其占世界人口比例明顯增長,伊斯蘭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成倍增長而占世界人口比例略增,佛教信徒和錫克教信徒明顯增長而占世界人口比例略降,猶太教信徒和中國民間宗教信徒略增而占世界人口比例明顯下降。
綜合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6年和2009年提供的資料,從1900年到2000年,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分別從23萬和303萬(合計326萬,占世界人口的0.2%)增長到1.5億和7.6億(合計9.1億,占世界人口的14.9%);新興宗教信徒從595萬(占世界人口的0.36%)增長到1.1億(1.8%),錫克教信徒從296萬(0.18%)增長到2100萬(0.34%),伊斯蘭教信徒從2億(12.34%)增長到12.4億(20.2%),印度教信徒從2億(12.5%)增長到8億(14.6%),基督教信徒從5.6億(34.5%)增長到20.2億(33%),佛教信徒從1.3億(7.9%)增長到3.6億(5.9%),其他民族宗教信徒從1.2億(7.25%)增長到2.4億(4%),猶太教信徒從1200萬(0.76%)增長到1400萬(0.22%),部落宗教信徒始終在1億左右(從占世界人口的6.6%下降到1.8%),中國民間宗教信徒從3.8億(23.5%)下降到3.7億(6%)。可見,上世紀全球信教人口發展變化的特點是: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極速增長,分別增長642倍和251倍;新興宗教信徒快速增長,增長16倍;錫克教信徒、伊斯蘭教信徒、印度教信徒、基督宗教信徒、佛教信徒、其他民族宗教信徒增長較快,分別增長6倍、5.2倍、3倍、2.6倍、1.8倍、1倍;猶太教信徒略有增長,部落宗教信徒幾乎沒有增長,中國民間宗教信徒略有下降。
2012年12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佈了對全球“8個主要宗教群體”2010年人口規模和分佈的研究報告。據其介紹,所謂“8個主要宗教群體”是指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宗教無隸屬群體、民間或傳統宗教群體、其他宗教信徒和猶太教徒,其中“宗教無隸屬群體”包括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那些不認同自己屬於任何特定宗教信仰的人,“民間或傳統宗教”包括非洲傳統宗教、中國民間宗教(涵蓋民間信仰及相關民俗和迷信,如清明上墳、看風水等)、美洲原住民宗教和澳大利亞土著宗教,“其他宗教”包括“巴哈伊教、耆那教、神道教、錫克教、道教、天理教、巫術、拜火教和許多其他宗教”(涵蓋部分民族宗教、部分新興宗教、部分民間信仰、部分民俗和迷信)。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基督徒有22億(占世界人口的32%,其中50%為天主教徒、37%為新教徒、12%為東正教徒、約1%為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會等新興宗教的信徒),伊斯蘭教信徒16億(占世界人口的23%,其中87%-90%為遜尼派、10%-13%為什葉派),宗教無隸屬群體11億(16%),印度教信徒10億(15%),佛教信徒5億(7%),民間或傳統宗教信徒4億(6%),其他宗教信徒5800萬(1%),猶太人1400萬(0.2%)。87%的基督徒在美洲、歐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分別占世界人口的37%、26%、24%),98%的伊斯蘭教信徒在亞太、中東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分別占世界人口的62%、20%、16%),99%的印度教徒、99%的佛教徒、90%的“民間或傳統宗教”信徒、89%的“其他宗教”信徒、76%的“宗教無隸屬”群體在亞太地區。
全球信教人口變化的理論闡釋
19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革命的推進,特別是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推進,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人數迅速增長,新興宗教從無到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信教人口下降趨勢。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化、世俗化進程加快,特別是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的強大影響,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人數極速增長,新興宗教信徒快速增長。在世界總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部族宗教信徒停止增長,中國民間信仰信徒人數開始下降,其他傳統宗教信徒人數雖有較快增長,但在全球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上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由於西方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盛行,非西方國家世俗民族主義道路失敗,特別是由於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宗教在全世界範圍內活躍起來,出現了“傳統宗教復興、新興宗教崛起、邪教組織氾濫、宗教影響擴大”的局面,西方學者稱之為“上帝的報復”(上帝對社會世俗化潮流的逆轉)和“宗教復興”。
進入本世紀以來,受“9·11”事件、反恐戰爭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特別是受伊斯蘭教極端主義組織製造暴力恐怖事件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用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比擬反恐戰爭刺激,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罕見的反宗教情緒,掀起了被稱為啟蒙2.0的“新無神論”運動,一些著名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電影製片人、電視辯論家和新聞記者等通過出書、登廣告、拍電影和電視紀錄片、開辯論會、辦網站、訴諸法律等多種手段進行反宗教宣傳,再加上不斷曝出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孌童醜聞,使宗教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導致西方信教人口急劇減少。另一方面,某些發展中國家由於世俗民族主義失敗,傳統社會主義受挫,導致宗教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崛起,使宗教的影響不斷擴大,繼續給人以“宗教復興”的印象。特別是一些衝突較多地區出現的宗教極端主義猖獗和無神論者消失的現象,更給人以某種向中世紀回歸的感覺。
綜合來看,宗教在21世紀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如下突出特點:一是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快速下降,從2001年的約80%(見江澤民《論宗教問題》)下降到目前的約60%(見前述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資料)。二是幾大主流宗教的信徒人數持續增長,全球基督宗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20億增長到約22億,伊斯蘭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12億增長到約15億,印度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8億增長到約10億,佛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3.6億增長到約4.9億(2001年資料來自江澤民《論宗教問題》,當前資料中,伊斯蘭教來自中東國家的主流說法,其他宗教來自前述皮尤研究中心資料)。三是宗教的國際格局持續變化,基督宗教繼續向歐洲和美洲以外傳播,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繼續向歐美傳播,但各大宗教的中心和重心並未改變。四是宗教的國際影響持續擴大,在冷戰結束導致世俗意識形態紛爭突然弱化的情況下,宗教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影響突然擴大,成為局部戰爭、文明衝突、國際政治和人權鬥爭的重要因素。
總的來看,當前國際宗教形勢的基本特徵是:世俗化進程加速發展,原教旨主義異軍突起,宗教極端主義惡性膨脹,宗教的網路化勢不可擋,宗教非政府組織日益活躍。當前國際宗教形勢的地區特徵是:歐洲世俗化加速、“恐伊症”凸顯,美國新無神論崛起、基督教新右翼過氣,俄羅斯東正教復興、伊斯蘭教發展,拉美天主教強大、新教徒增長,非洲傳統宗教衰落、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鋒,中東激進勢力上升、宗教矛盾突出,中亞“三股勢力”抬頭、挑戰世俗政權的治理能力,南亞印度教勢力上升、宗教衝突加劇,東南亞南傳佛教活躍化、伊斯蘭教板塊化,東亞宗教民族主義崛起、海外傳教強勁。
原標題:《全球信教人口有多少》(作者系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文自http://fo.ifeng.com/a/20150526/4109169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