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0 18:39:11果粉Jelly Fan

評產業創新條例的「濫情」

朱立倫政績39

【工商時報 社論2010.01.30摘要】為因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產條例)的到期,行政院提出「產業創新條例」(產創條例)加以接替,惟立法院並未在上個會期通過,以致發生了法律適用的空窗期。「產創」未過的表面理由是,民進黨對其中某些條文仍有疑慮而要求進一步協商,但以國民黨目前在國會席次的絕對多數,若要強行通過,民進黨也無力阻擋。

由此可知,產創未通過的背後涉及複雜的政治算計,絕非只是在野黨的杯葛所造成。馬政府上任迄今,民意滿意度掉到谷底,選舉結果又屢遭挫敗,因此,乃急於想用各種方法來扭轉情勢。其中,最為政府喜歡與依賴的工具就是媒體文宣。近日我們看到政府一些替產創條例的宣傳說法與做法,實已至近乎「濫情」地步,令人難以苟同。

促產條例原有的「租稅優惠」措施,產創條例保留了四項,包括研發、人培、物流中心以及營運總部等。這次引起爭議的條文係產創條例第30條,除了原來促產條例對營運總部之管理研發、權利金以及投資收益等所得免稅之外,針對「全球國際級跨國企業」所設立的營運總部,其餘所得還可以在放棄其他租稅優惠的情況下,適用15%的稅率課稅。

換言之,馬政府除惡不盡,仍然保留四項租稅優惠的原因,找到合理的論述,更需要為「趁機」在產創條例中擴大給予「國際級營運總部特別租稅待遇」的做法,找到合理的解釋。否則,在在野黨的強烈質疑與抨擊下,國民黨恐怕又將重蹈覆轍,陷入無能與顢頇的政策困境。馬政府便急速地推出一系列的「文宣」:

其一,企業代表在各大報紙刊登廣告,聲明產創條例未通過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傷害。其中談到未能順利銜接促產條例所造成的「空窗期」,將影響企業對未來的信心,讓產業的投資卻步。然而,促產條例的落日其實只是有關租稅優惠的部分而已,其餘條文在產創條例未通過取代之前,皆仍然照樣適用,沒有任何改變,根本不存在法律接續的問題,業者的說法顯然故意誇大

即使是租稅優惠可能的空窗,立法院朝野政黨亦早已協商確定,未來產創條例通過後,租稅優惠的適用將追溯至991月,無縫銜接促產條例的截止日,補救法律時間落差所造成的問題。換言之,產創條例未通過的空窗問題並未如想像中嚴重,工商團體大肆登載廣告,目的無非是給朝野政黨施壓,希望確保產創條例中許多不合理的特權利益。

其二,部分出身研究機構的學者具名投書媒體,表態支持產創條例的實施。平常與政府財經部會「合作」關係良好的專家學者,在報紙上撰寫文章,大力鼓吹產創條例對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些人手上經常擁有政府財經部會龐大的研究計畫資源,長期以來已培養出與政府部門間的迎合默契,為了確保穩定的「雇傭」關係,而甘願淪為政府預算資源「豢養」下的打手。

這些研究機構涉入「私利」太深,進而乃喪失掉了政策評估應有的客觀與獨立角色。他們除了以一個極為複雜的模型來「迷惑」外行人之外,不論在參數的設定、情境的選取,或是結果的解釋等方面,更處處可看到許多操縱斧鑿的痕跡。在沒有公開嚴謹的辯論與驗證下,這種披著專業外衣的數據與論述,很容易讓那些「似是而非」的政策,被草率誤用而造成社會的傷害。

其三,政府官員接受採訪或舉行記者會,過度渲染產創條例的功效,甚至還扭曲了政策工具的原意。國民黨向來就是一個傾向財團利益的政黨,只要企業喊窮叫苦,政府必然竭盡所能地予以協助。產創條例,既然被企業界視為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依靠,相關決策官員自然不敢稍有怠慢,馬上如響斯應地表示,將全力以赴讓產創條例快速通過。

財政部長李述德,更是不斷地為所謂國際級跨國企業營運總部說項,誇大這些巨型企業對台灣經濟可能帶來的貢獻,尤有甚者,還因此改變了財政部原來提出的政策立場,反反覆覆,看不到專業部會應有的判斷與堅持。產創條例,將是立法院下個會期的重大議題。政府為其護航許多「濫情」的做法,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瞭解,從而對朝野政黨的未來表現給予公正的評斷。

我很不爽【摘要1.30.2010 蘋果】北市 陳先生 機車售價暴漲恐有弊端。所有機車售價近來全面暴漲,一部50c.c.都得5萬以上,足足漲4成,是否有官商勾結或聯合漲價弊端?盼有關單位趕快查。

讀者 就業方案 無法實質發揮作用。勞工局有一就業方案,申請條件需失業1年以上,真不合理,失業1個月難道不是人嗎?況且此方案的工期僅10天,算是政府的施捨嗎?

希臘啟示錄 【沈雲驄 中國時報2010.01.30摘要】假如,官員們繼續亂開支票、揮霍你的血汗錢,國家會有什麼下場? 看看今天的希臘,這個以「悲劇」傳世的文明古國,成了世界眼中只會花錢借錢的敗家子。害了自己不說,還連累了周圍的國家,感染了全球金融市場。

目前希臘所積欠的外債高達三千億歐元,比該國一整年的國民總所得還要高。在這個人口只有一千萬出頭的國家,不管男女老幼,平均每個人都扛著高達超過台幣一百萬元的債。當然,欠錢早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罪惡。從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到荷蘭,外債動輒都上兆美元,比起來,希臘還算是小咖。只是,這些國家的外債雖高,官員們花錢還算有所節制,政府赤字還不至於失控

唯有希臘,明明已經欠了一屁股債,政府還在繼續花錢如流水。一般來說,政府赤字如果占「國民所得」的5%以上,就已經很嚴重了;歐元區所要求的上限是3%;美國在去年以前的近二十年來,也從未高過5%。但看看希臘,去年政府部門的赤字,居然高達國民所得的12.5,政府的收入明明不夠,官員們還是像卡奴般借錢來花。

沒有人能不斷借錢來花、又能高枕無憂。過去十年來,趁著全球利率低、資金氾濫,希臘政府一方面大方地減稅,讓自己成為歐洲低稅率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則不斷透過舉債,來支應政府部門龐大的支出。直到金融風暴來了,錢借不到了,危機終於引爆。而這場危機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敢幸災樂禍。

相反的,從德國到英國,都在設法幫忙希臘解圍、說好話,都希望能大事化小,盡快解決這個惱人的爛攤子。比方說,有人擔心為了避免連累歐元區其他國家,希臘可能得退出。原因不難理解。一來,全球經濟尚未復原,禁不起再一次的危機;二來,大家心裡有數,自己的國家其實好不到哪去,只是希臘先遭殃而已。

長期而言,要怎樣避免危機上演呢?身為人民,要怎樣有效約束官員不胡亂揮霍,讓國家陷入破產的威脅?首先,必須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該怎樣合理地賺錢與用錢,該怎樣管理金融創新與風險。其次,必須重新設計我們的政府與政策,讓我們可以在恢復成長之前,學會避免重蹈覆轍。另外,必須重新建立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實際上要真能輕易做到,就不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希臘來說,其實經濟實力不算差,尤其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前後,平均每年都有4%以上的成長;從旅遊、航運、橄欖到葡萄等產業,為這個國家帶來重要的收入。而且,希臘人也不算太懶,一年的平均工作時數高達一千九百小時,在歐洲算是勤奮的了,也因此希臘能成為全球第二十七個有錢的國家,平均年所得三萬二美元,跟香港差不多,遙遙領先韓國與台灣。要不是政府毫無節制,國家不會落到這種下場。(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參考資料:

稅、環盟批馬 敗壞財政 國債14

管控不嚴 發錢浮濫 國庫賠逾億元

年虧897 中華郵政酬庸退休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