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兩足尊 雙修道必生
福慧兩足尊 雙修道必生
福修得再大,但慧不足;或慧修得再好,但福不夠,則單腳難行遠路。必也福慧雙修,才有可能悲智雙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是“以慈導悲”。學佛要活學,學後要活用,這是“以智顯慧”。 有一次,一群慈濟志工請示證嚴上人:“有人在問:慈濟到底是修福還是修慧?還是只修福不修慧?亦或修福也修慧?”上人慈示:“這是做弟子的要去思考的問題。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弟子。自己要問自己,有否見苦知福、福中修慧?” 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誰比得上?梁武帝以他的權力跟威勢,護持佛法、建造寺院,歷史上記載是四百八十座。佛家講建一座佛塔、塑一尊佛像,福報就不可思議了,何況他是建四百八十座寺院。梁武帝也喜歡供養出家人,書本記載曾供養幾十萬僧眾,這個福報實在夠大,但為什麼梁武帝在他晚年的時候還遭遇種種不幸?布施這麼多,福報絕對是有,但為什麼有時候業力還是轉不過來?這是值得探討的生命課題。 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的時候,誇耀自己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問達摩祖師:“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跟他說:“並無功德!”梁武帝沒得到讚歎,認為與達摩祖師話不投機,所以不護持達摩祖師。梁武帝錯過護持達摩祖師這種大福德的機會,關鍵在於缺少謙卑心、恭敬心,這些追根究柢還是屬於“心量不大,智慧不足”。布施是有功德,但一傲慢就完了。悟達國師也是因起傲慢之心,而有人面瘡的因果故事。佛家強調“無相布施”及“三輪體空”──無布施者、無布施之物、無被布施者,也就是“離相修福得清淨福報,離相修慧得清淨智慧”。這是清淨又崇高的境界。
有些人雖然做了很多善事,但卻一邊行善一邊計較,有一個好勝或計較的心,要人家讚歎他、尊崇他、賞識他,這樣的心態即使做了很多的布施,還是落入阿修羅的果報。福報是有,但還是轉不了自己的業力,這就是“修福不修慧”。有些人雖然懂得千經萬綸,也有世智辯聰,但沒有廣行布施、沒有廣結善緣,所以福緣不夠。福緣不具足的人,說出來的話人家聽不進去,雖滿肚子的學問,但卻無福德教化眾生,這就是“修慧不修福”。 其實,如果只是要修福做好人或做好事,自己一個人修煉就可以,只要過年過節寄個錢或物資去養老院或孤兒院就是了。如果只是要修慧,買一些經書在家自己看也是可以。但為何要走出象牙塔在人群中修煉?學佛不是要學聲聞和緣覺,而是要走入人群學做活菩薩。聲聞與緣覺還要繼續走入人群,利益眾生,才能成為菩薩。一旦成為菩薩後,也能以菩薩化身成為聲聞或是緣覺,去廣行度化。聲聞與緣覺是只求自利的人,菩薩是求利他的人。 真正的道場除了在人群中之外,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在自己的心中,不是只在佛堂寺廟裡。生活中有時看不到明顯的佛法,並不是沒有佛法,而是佛法與生活結合一起,所以才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開口動舌無不是禪,舉手投足無不是禪,行住坐臥無不是禪。”證嚴上人開示:“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這句話啟示我們: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是“以慈導悲”。也提醒我們:學佛要活學,學後要活用,這是“以智顯慧”。兩者雙軌並行才是悲智雙運。
人群中修行,有時沒有必要“力挽狂瀾”,即使大家都想要這麼做,我們雖有大力也莫之能逆,所以“恆順眾生”與“隨順因緣”也是重要的依止。然而也不能“隨波逐流”,既然清楚知道大家想要做的這件事不是必須的,或正在做的這件事不是正確的,我們不但不能人云亦云、盲從跟隨,還要身先士卒做不請之師、不請之親、不請之友,適時宣說正知正見,這樣能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就是做“中流砥柱”。 佛陀講經說法最後七年宣講菩薩道時,佛陀的弟子們也都戰戰兢兢不敢走入人群,就因大家皆知眾生習氣剛強難調,所以菩薩道難行,然而卻是真實之道,也是真實之法。在人群中學習自度度他,其實這就是修福修慧的絕佳道場。不但要見苦知福,還要福中修慧,學習超越聲聞與緣覺的層次,進入菩薩的境界,也就是“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把這個道理用在人群與人事上面,更能清楚了知其浩瀚的法要與精髓。 我們絕不會因為蛋糕上有幾粒不喜歡吃的葡萄乾,而將整個蛋糕丟棄。同理,也不要因為這個人有一些習氣或缺點,而全盤否定這個人。只要挑掉不喜歡吃的葡萄乾,蛋糕還是可以好好的享用。不要去計較他的習氣與缺點,他不對的地方我們用耐心及關懷方式導正他,因為他就是我們要度化的人。然而,他發心行善並有心要改善自己,以及默默付出的精神我們則可以向他學習,甚至一旦學習有成長仍可付予重任。 ● 領導統御有三種愚痴:一、不知人善用。二、知人不善用。三、知人也善用,但未付予重任。這與春秋時代晏子所說的“國有三不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國家有三種不吉祥:一、賢而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賢而不知”就是“不知人善用”,不知道人才或不知如何任用有賢德的人。“知而不用”就是“知人不善用”,知道這個人是人才或賢德的人,但卻不用他。“用而不任”就是“知人善用,然未付予重任”,知道是人才也有賢德,也用了他,但是未付予重任、信任與責任。這是警惕用人的胸襟與氣度,必須福慧與悲智具足。 福慧兩足尊,缺一不可。福修得再大,但慧不足;或慧修得再好,但福不夠,則單腳難行遠路。必也福慧雙修,才有可能悲智雙運。 某日清晨,清心靜思,若有所悟:
出處:用心看慈濟 敬祝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
上一篇:停 看 聽 還不能驟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