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9 08:47:22自如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7)/證嚴上人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7)

 

◎證嚴上人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
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心臟、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雖然它們所佔的部位很小,但對一個人而
言卻不可或缺。誠敬如挖眼獻供還不能夠報答親恩,為了孝敬父母,甚至
用鋒利的刀子割下自己的心肝以致於血流滿地,猶不懼怕身心的痛苦,如
此歷經百千萬劫,仍然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


割心切肝,難報親恩


這段經文指的是,為人子女的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即使是受到如割心挖肝
的委屈也要忍耐,孝順父母即便是歷盡心髓也在所不惜。

父母對子女唯有一項要求,那就是希望子女身心健康。孔子的弟子曾經問
孝於孔子,孔子回道:「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父母的最擔心的就是子
女有病,所謂的病是包括了身體和心理。讓父母操心就好像是在割父母心
上的肉一樣,不要讓父母操心煩惱,就是盡孝啊!

現在的青少年都講究自由,崇尚潮流,父母看在眼裏,焦慮在心中,他們
非常害怕子女會交到壞朋友,所以會關心、教導子女,但是這些關心卻讓
子女不高興,甚至鬧得父母子女劃下了鴻溝,為了朋友寧可傷害與父母間
的感情。

雖然如此,父母親對子女還是抱著無限的期待,但反觀為人子女的,就較
少有人會因為怕父母不高興而犧牲和朋友的交往。

經文所說的「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意思是說那怕是委屈
自己、犧牲自己,即使痛苦得如同刀子在割心切肝一樣,也要忍耐。父母
生養子女從懷胎、出生、直到學業完成、事業成功、家業成立……,這段
時間是多麼漫長啊!而子女能孝順父母的時間又有多少呢?即使父母親已
經一百歲了,他們還是照樣擔心八十歲的兒子啊!看看等到子女有能力奉
養父母時,父母所剩的時間已不多了啊!所以說,即使歷盡了千百劫,還
是無法報盡父母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
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這段經文是一種譬喻,主旨在堅固我們孝順父母的心念。

「戟」是一種兵器,類似矛一樣。這段文是說假如有人,為了父母,身體
被千百支的刀鎗從左邊刺進去、右邊穿出,或從右邊刺進去、左邊穿出,
他還是要忍耐。然而,即使如此遭遇千百劫還是無法報答父母恩。


對父母要敬而不違


人的身體器官是最脆弱、敏感的,受到千百支的刀鎗一起刺進去,這種痛
苦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是一種譬喻,表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管有多
惡劣,為了父母,為人子女者不但要忍耐,而且必須再接再厲,向父母表
達摯愛與敬孝。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如果有人,為了父母打斷了骨頭,流出骨髓,遭受椎心刺骨之痛,而即使
歷盡了千百劫這種疼痛,還是無法報父母深恩啊!

所謂「打骨出髓」是描述從我們內心所起的煩惱。

惡劣的環境有時來自外在,但也有時候源自於內心的境界,為了孝順父母
,那怕心境再苦,也要忍耐,且要持恆久心地忍耐。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偏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
恩。


吞熱鐵丸的意思也就是吞聲忍氣。古人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即使我
們的理由再充足,在父母面前也要吞聲忍氣,讓父母安心。當然要吞聲忍
氣很痛苦,可是為了父母,這口氣即使像吞熱鐵丸一樣,會燙爛了喉嚨和
肚腸,也要忍耐;但儘管做到這樣的地步,還是無法回報父母恩啊!

我們千萬不要動輒就說:「我對父母已經很盡心了,我己經報答父母恩了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父母沒有道理的話,要怎麼辦呢?孔子說: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如有錯誤的思
想和行為,為人子女的應該一次又一次地好言相勸……,即使再辛勞也不
埋怨。

弟子又問孔子,如果一次又一次地諫正,父母還是不聽,那要怎麼辦呢?
孔子回答:「敬而孝之」,態度仍然要孝敬。其實做父母的難免也會有錯
誤的思想和行為,但是不論父母有多少錯誤,為人子女者只能想辦法改變
他,絕對不能起厭煩不孝的心。孝是做人的根本,人如果對父母都不能表
現出孝順和忍耐的型態,如此對社會上的人又如何去忍耐、如何順從呢?
總之,希望大家多多見孝思齊,普天下的眾生,無不是我們的父母,我們
都是佛弟子,應該持有恒順眾生的心念,時時提醒自己像孝順父母一樣地
對待普天之下的眾生。

小時候父母是如何照顧我們?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有多少呢?這些深恩,等
到兒女懂事時,也應該體諒父母親的慈愛關懷。

也許幾十年前的背景、環境與觀念,與現在大不相同,這也造成了父母與
子女間溝通障礙,但是父母疼愛子女的心,並不因為環境、背景和觀念的
不同而有差異。

以目前社會的自由風氣而言,也許很多人會把父母的關心當做嘮叨,多說
一句就嫌囉嗦。現在為人父母的,在幾十年前也是他父母親的孩子,但在
當時的社會,他們仍是抱著「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觀念,不論父母怎
樣嘮叨、管教方式如何,都能接受,不但無怨無恨,還要感恩;即使遇到
不講理的父母,做子女的仍是像吞熱鐵丸一樣,再苦再難受也都吞下去了
,表現在外面的仍是那副和顏悅色的孝順。

這段經文是說,子女對父母忍氣吞聲的程度,即使就像吞下燒紅的熱鐵,
從體內燒爛到體外,如此長期身心的奉獻,也無法報父母恩。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同發聲
言,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當大眾聽完佛陀所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之後,每個人因良知不斷地被啟發,
而感動得落淚,那種悲痛,就像在切心割肝一樣。


感母恩德,深生慚愧


由於佛陀所說的每句話,能深入聞法者的心,所以當下每人都自我反省,
但想不出有什麼方法可以報答父母恩,因此大眾抱著非常慚愧的心,一齊
向佛陀請示:「我們一再地反省,才知道自己從來就不了解父母的深恩,
而且還一再地忤逆父母,真是犯了不孝重罪的人啊!現在我們知道錯了,
要趕快來彌補,可是卻不知要怎樣做?」

在座的弟子,有些人的父母已不在了,還能如何彌補呢?有的人即使父母
還健在,但依照佛陀先前所說種種親恩難報的譬喻,到底要如何做,才能
究竟地報答父母恩呢?因此請佛陀慈悲開示。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
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
,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作,是地獄人。


佛陀用種種譬喻,讓我們了解父母的深恩;甚至進一步教導我們,要用什
麼心態來盡孝回報父母。

要報父母恩,除了要有耐心,那怕是折磨身心、勞苦筋骨,也要忍耐之外
;還要化苦為樂。不過這樣做是不是就能報答父母的恩情於萬一呢?


用行動傳播此經


佛陀說,這還不夠。接下來佛陀更教我們要怎麼做──不只是盡自己的力
量,還要代替父母去做他們尚未做到的事。佛向弟子說:「真難得你們能
體會我的意思,而來懺悔。想要回報父母恩,除了前面所說,要身體力行
去做之外,還要發心書寫此經,使輾轉流傳,影響他人。」

佛陀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己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兩千多年來,
儘管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但親情倫理還是一樣,是窮千古而不變的道理。
人一旦離開孝道,就沒有人的情理可言,這樣的人和眾生又有何差別呢?

佛在世時,根本沒有所謂的印刷,只靠大家聽了之後,憑著記憶以口頭宣
說出去,經過百年之後才結集經典;而當時也只能用樹葉、竹片記載下來
,所以有「貝葉經」之稱。後來人們又將經文中的每一句話,用心去研究
體會,再寫成一篇篇的文章,代代流傳下去。

過去,會寫字的人不多,在缺乏文書人才的情況下,佛陀才要我們書寫此
經,以使之流傳得較廣、較遠、較久;能讓大家知道父母恩,即是書寫此
經的功德。也許大家會想:現在印刷很方便,不需要再書寫經典,那我們
要用什麼方式來持續寫經的功德呢?

我常說,「經」不是給我們用口唸的,而是要讓我們用腳去走的;同樣的
,佛陀真正的用意,並不是讓我們用手去寫這部父母恩重難報經,而是更
希望我們能用身體表現出來。就現代人來說,用你的身體去寫、去做,用
你的口去說、去力行,相信比寫在紙上的功德更大啊!


誦經拜懺聞.思.修


「為於父母,讀誦此經」──除了書寫之外,佛陀還要弟子常常讀誦經典
,以念茲在茲,永記於心,進而表現在行動上。一般人很容易對所犯的錯
「健忘」,因此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而有人每天誦經拜懺,用意其
實是誦給「自己」聽,用經懺之文來自我提醒,洗鍊自己的心。

「悔」就是看到自己過往的錯誤,明白自己的缺失;「懺」是懺未來,立
了改過的誓願之後,絕對不再犯錯──懺悔的意思就是洗淨自我的心。不
論誦梁皇懺或是誦水懺,除了口誦耳聞,還必須經過大腦思考、省思,此
即謂「聞、思、修」,這才是真正在誦懺。孔子說過:「不遷怒,不貳過
。」我們定要自我修持,避免犯重複的過失。

人如果不懂得好好發揮人生的功能,只是當個消費者,豈不糟蹋了父母給
我們的身體?會運用的人,身體是塊寶,不會運用的人,終究會讓這副臭
皮囊變成一堆廢物而已。我們該好好吸收經典,深入思考,然後付諸行動



◆為父母懺悔罪愆


「為於父母,懺悔罪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人生方向若有寸步偏
差,就可能造成終身遺憾,所以我們不能讓罪因無盡蔓延,要及時懺悔,
懺悔即清淨啊!

我們現在很幸運能聽聞佛法,但是我們的父母並不一定有此機會,因此容
易忘失清淨的本性,而造了身、口、意三業。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造了業,
不知懺悔,不知改過,迷迷糊糊地過了一輩子;他們所做的錯誤和所造的
業,只怕要生生世世承受,所以我們為人子女者應該要誠摯發心,為父母
懺悔罪愆。


供養三寶,開啟慧命


「為於父母,供養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我們要知道,人生中
的物質凡看得到、摸得到的,都是有形的,許多人因為追求這些有形的物
質,而造了很多的惡業。正如有很多人為了要報答父母恩情,所以爭名奪
利,希望自己出人頭地,讓父母親揚眉吐氣;然而,卻在爭取的過程中,
累積了無數的罪業。

世俗人常美其名是為父母「爭一口氣」,然而爭奪這些有形的東西,難道
是真的在報答父母恩嗎?其實,那只是徒增父母的煩惱啊!真正要報答父
母恩,就要供養三寶,因為有佛陀的開導、佛法的流傳、僧伽的形象,才
能讓佛法在人間弘揚,開啟我們的慧命,轉變人心,使家庭幸福;而家庭
中有了父、父、子、子的人倫道德,國家、社會自然和睦。所以我們應該
供養三寶,以回向雙親。


時時持守心靈齋戒


「為於父母,受持齋戒」──齋戒就是清淨我們的身心。表示虔誠,除了
內在的心念之外,還可以靠齋戒來展現我們外在的身形。畢竟你我都是凡
夫,無法在複雜的環境中,放縱了形態還能心定,所以我們必須找一個環
境或團體,給予某些約束,以此表示那分虔誠的戒慎敬重。

很多宗教都有固定的齋戒,例如天主教、基督教,每年都有特定的齋戒曰
。佛教中有六齋日、十齋日,意思也就是說一個月當中以十天或六天的齋
日,來調伏自我的心思。既然持齋,就一定不能犯戒,因此所謂「持十齋
日」,也就是說一個月最少有十天自我警惕不犯戒。

為父母持齋戒,也就是加強注意自我的行為禮節。孔子在舉行祭典前,一
定以七天的時間沐浴齋戒,每天謹慎不犯身、口、意三業,以示虔誠禮敬
的心。

我們學佛修行,並不是只有一天幾小時在動作中不要犯錯就好,而是要修
持到每一秒鐘都不能有錯;不只是行為不能出錯,心念也絕對不能偏差。
人之造業造罪,都是源於不能把持一念清明;一念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
可能使人造下終身遺憾的錯誤,所以我們必須修「戒、定、慧」,時時戒
守自己的身行,刻刻照顧好心念;如果能做到身不犯錯、心無雜念,智慧
自然會源源展現。

學佛必須在分秒中守好心靈的齌戒──初學者是身行的齌戒,學佛者則必
須是心念的齋戒,這才是真正報答父母恩。
轉貼慈濟月刊第328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