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9 07:56:57自如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5)/證嚴上人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5)

 

◎證嚴上人
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遂使
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如倒懸。


從這段文中可以深深體會為人父母的心。女兒小時候受到父母萬般呵護,
等到長大後不得不出嫁離家。有些人結婚後,專心在夫家孝順公婆,相夫
教子,對娘家的父母漸漸疏遠;可是大部分做父母的人,並不會因女兒已
經出嫁就淡忘、忽略,反而是牽腸掛肚,擔心她生活是否順遂?父母關愛
子女的心就像是長流水一樣,綿綿不絕。

女兒結婚後,夫唱婦隨地跟著丈夫,即使是離鄉背井也得跟隨夫婿同行。
人走遠了心也離開了,不但無法常回來看望父母,甚至也沒有一點戀慕之
情,連音信都斷絕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孔夫子教導學生身為人子應有的觀
念,父母在的時候不到遠方去,如果一定要去,也必須讓父母知道去什麼
地方及什麼時候回來,以免父母牽腸掛肚。

做子女的人出門在外,應該要常常和家裏聯絡,尤其現在的電信科技發達
,無論在天涯海角,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聽到父母的聲音,做父母的在
電話另一邊,也可以知道子女平安,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所以現在的人如
要盡孝,實在是比過去的人容易多了。

隨著女兒的嫁人遠去,甚至音訊全無,讓父母時常為她牽掛,時刻難安,
一顆心好比懸掛在半空中一樣,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孝是讓父母安心、歡喜


有位母親,生了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想要孝順她,其中小兒子的孝心特
別強烈,他和母親同住,六位兄長儘管很想把母親接去奉養,但他卻不願
母親離去。他給母親最好的物質享受,華屋美食、僕役如雲,一切需要應
有盡有;但做母親的,卻每天愁容滿面,兒子想盡一切方法要讓母親歡喜
,但母親仍是心事重重。

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當兄長的非常怨恨弟弟霸佔了母親,當弟弟的卻無
法體會慈母的心境。母親年老了,身體愈來愈衰弱,有一天,她流著眼淚
問小兒子說:「你是不是都可以滿足我?」他回答:「二十多年來,我只
差沒有把心挖出來給妳看,如果妳要,我現在可以把它挖出來。」

母親握著他的手說:「我知道你很有心,也很孝順,但你的孝順讓我有一
股好重的壓力,我非常希望七個兒子都能有均等的機會孝順我。但你只想
到要孝順我,卻不知因而造成了對兄長的不友愛,也不知道二十多年來,
我的心像關在牢獄中。我時日已經不多了,你如果真的孝順我,就讓我自
由地到其他兒子家,讓他們盡盡孝道。」

這個自以為是孝子的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終於恍然大悟,趕快帶著母親
到大哥家,也邀請其他六位兄長一起相聚,真情地發露懺悔。他用那分懺
悔慚愧的心,當著母親的面,向兄長致歉,從此兄弟又恢復了友愛,母親
也綻開了歡喜的笑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一定要讓父母歡喜、輕安。故事中這個
自認為孝子的人,因為忽視了母親的心境,而帶給母親莫大的苦痛。

為人子女者所做所為能讓父母安心、歡喜,才是真正的孝順,如果在外所
做的一切都讓父母操心,即使你天天供應山珍海味,讓他們享有豐富的物
質,也談不上孝順啊!

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

「慈念後人」中所說的「僕人」,也就是子女晚輩。做父母的常常思念孩
子,很希望能與他們見面,那種迫切,就如一個口乾至極的人,渴望能得
到飲水一樣。父母思念子女的那種心情,是永遠也沒有停憩的時候。


敬重父母應如敬佛菩薩


小時候我住在清水,當地的民風非常純樸,做父母的愛子女,不論子女有
多大、自己有多老,一旦孩子有了病痛或不舒服,一定會說:「我的心肝
寶貝啊!」這種景象正是親情最純樸的表露。

有那個父母不把子女當成心肝寶貝的呢?不只是在小時候,即使孩子長大
了、老了,這分愛的心也是一樣啊!做父母的永遠都把子女當成心肝寶貝


心肝寶貝一旦離鄉背井,做父母的雖仍在故鄉,但一顆心也隨著子女飄泊
遊蕩。所以為人子女者出門在外,應盡量寫封信或打個電話,讓父母知道
他在那裏、做些什麼事,如此才能讓父母親心安,而不致於讓他們的心隨
著子女飄泊在外而無法安定。

父母心是大慈悲心,如果人人都把疼愛子女的心,擴大去疼愛普天之下的
人子,相信這個世界人人都是菩薩了。可惜的是,天下的父母大都只是凡
夫的父母心,所疼所愛的,也不過是自己那幾個孩子,除了這幾個孩子外
,其他的人好像就和他沒什麼關係,這種疼愛的範圍,確實是太狹小了。

佛陀不斷地教導我們要擴大愛心,父母愛子女的心和菩薩愛眾生的心並無
不同。佛陀教弟子們孝養父母,他希望所有為人子者,敬重父母如同敬菩
薩。

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前面曾說過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恩德,其實不只這十種,父母對子女的恩德
無量無邊,無法用言語形容,既然父母的恩德是如此宏大,我們如果不能
知恩報恩,不孝的罪實在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而所受的果報,也是無法
比喻的。

世間一切的惡也是源自不孝──父母給他那麼大的恩德,他都不會去敬、
孝,又遑論對朋友及其他不認識的人呢?


不孝子的下場


古時候有位母親生了十個兒子,兒子長大後一一成家立業,以當時的社會
背景來說,他兒子可說是很有成就的。可憐的是他們的母親竟流落街頭,
沒有一個兒子願意奉養她,她只好每天在別人的屋簷下棲身,又餓又病,
瘦得像柴枝一樣。每當她到人家家裏乞討時,別人打開門看到是她,都會
再把門關上,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她有十個兒子,不但有錢且又有
勢,如今兒子不養她,大家把一切的過錯都歸咎在她教育失當。

有天她的體力已經無法支持了,昏倒在一戶人家的屋簷下,她的兒子正好
坐轎經過,隨從一路上喊話要路人迴避讓路,她兒子坐在轎內看到昏倒在
地的是自己的母親,竟然把轎簾放下,要抬轎的人走快一些。

當場有一些百姓看到這個情形,大家都覺得很憤慨,因此眾人把轎子圍住
,將她兒子拖下轎,甚至也有很多人衝到他家,把家中的東西砸壞。

這個在社會上有錢有勢的兒子,一剎那間被眾人圍毆,另外九個兒子聽到
消息都趕來幫他解圍,結果整個村莊的百姓全都圍聚過來,把這十個兒子
送到官衙去。

清官開始審判他們的家務事,不過十個兒子每個人都有他們的道理,他們
說:「母親又不是只生我一個人,其他的九個也都有責任啊!既然他們不
負責任,我為什麼要負起十個兒子所應負的責任呢?」

後來縣官認為這十個人見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仍未有懺悔心,就判決把十個
人的財產完全充公……。


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我看過一則新聞,有位年輕人很喜歡喝酒、賭博、打電動玩具,每次回家
就是向父親要錢,如不給,他就揍父親。有天他喝醉酒打電話回家,要他
父親準備五千元,由於他父親是個泥水匠,臨時要去那裏籌五千元呢?

父親在電話中罵他幾句,他竟然丟下一句話說:你如果有種,就在家中等
我。父親聽了這句話非常生氣,心想這個兒子從小到大沒做過一件好事,
現在竟然又罵他,就真的在家中等他。兒子一進門,他就一巴掌打過去,
做兒子的遭了這一巴掌,便拿起棍子,把父親打得頭破手斷。

當父子在爭吵時,左鄰右舍的人都只站在外面看,沒有人肯出面協助,做
父親的自己去報警,警察只是問問口供,兒子說:「我喝醉了,有沒有打
父親已經忘記了。」加上做母親的一再向警察求情,因此警察也只能警告
他就草草了事了。

想想看,兒子打父親的時候,鄰居只有袖手旁觀,警察也無可奈何,這種
社會型態和過去相比較,實在是差多了。

不孝的人能為社會做多少事?實在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百善孝為先,萬
惡也是由不孝起源」,因此佛陀說「不孝之愆,卒難陳報」,不孝的罪實
在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萬善之門由孝始


我們學佛應該要持續善念,回歸本性,千萬不要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淹
沒了一念善心和良知,應該好好保護這顆清淨的本性,預防造業,以免增
添父母的擔心、煩惱。

父母恩確實重於泰山,他們對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所以經文常說:父
母恩德,無量無邊。但是世間上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體念父母恩呢?所以佛
陀說末法惡世,不孝之人,如大地微塵之多,這即表示天下不孝的人太多
了,而孝順的人卻如同指甲中的沙那麼少。而不孝的人,他們的罪過和將
來所要受的果報,是無法用口來說的。

一切的惡,皆從不知父母恩和不孝的心態而起。有愛才會有善念,欠缺善
念就沒有愛,沒有愛,則是從不孝的心態開始,這是互相循環的,所以說
萬善之門由孝開始。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重恩,舉身投地、搥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
血,悶絕地,良久乃蘇。


佛陀說子女在母親子宮中的第一週,像一粒露珠般開始,直到懷孕三十八
週足月生產時,這段過程當母親的是如何的辛苦啊!

佛陀的智慧不亞於現代的醫學專家,他逐一仔細解釋,在座聽法的人,都
聽得很感動。尤其講述胎兒脫離母體時,母親錐心之痛,和父親緊張不安
,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更令人泫然欲泣。等到孩子生下來,從稚年、青少
年到學業完成,做父母的接著又要關心他們的事業、婚姻。由此可知,父
母對子女的慈愛由始至終是多麼弘深,他們所付出的是何等的無邊無量!


如夜遊人,不知親恩


眾人聽完佛陀描述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後,非常感動,不但把身體撲
到地上,而且又搥胸頓足自己打自己──這句話是表示他們感動父母恩,
進而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因此毛細孔中都充滿了血──這是形容很激
動的生理現象。有些人激動到極點竟然「悶絕辟地良久乃蘇」──昏倒在
地,等到一段時間後才慢慢甦醒。

高聲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源是罪人,從來未覺
,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膽俱碎。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
恩?」


他們回甦後激動到極點,把內心的苦悶化作聲音表達出來:「佛啊!我的
心好苦好痛啊!」有道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萬般後悔、懊惱的心
聲。

學佛最重要的是必須「及時去行」。過去未聞法之前,不知恩不報恩。如
今已聽聞佛去,應該要及時知恩報恩,學佛就是要學知過必改,及時行動


「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游」──當佛陀分析到父母恩
深,而子女不孝之愆無量,在場的人都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有人代表
大眾說話:「我們都是不孝的人,造業很深、智識閽鈍、思想麻木、不知
不覺的罪人,從來都沒有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愛,生活在人間好像是一個
夜遊人一樣。」

「今悟知非,心膽俱碎」──現在聽到佛陀仔細的分析,才知道覺悟,了
解過去對待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所以讓人心膽俱碎。「心膽俱碎」這句
話是表示內心痛苦、懊惱至極。人如果悲哀至極,就會覺得肝腸寸斷,苦
痛不堪!


孝是菩薩道的開端


「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恩?」──既然過去的錯誤都
已過去了,現在該如何彌補才能報答父母恩呢?

這段經文一方面描述聞法者本身聽佛開示之後,他內心的後悔和痛苦,請
佛陀發微妙法音,為當時的人解說如何才能盡孝,這是為當代的人請求教
育;另一方面是為了未來的眾生預留法義。未來的眾生到了末法時代,道
德淪喪,對倫理報恩的心態將會愈來愈淡薄,所以他請求佛陀講說如何報
父母恩的教法,使之能流延到後代,讓未來的眾生能知恩、報恩。

「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對人子一分很深的警愓,也是一種最透徹的教育。
百善孝為先,我們一定要提倡孝道,以孝做為入菩薩道的開端。

人在世間,要知道父母生養的恩德深如大海,重如泰山一般,更何況「萬
善孝門入」,我們如果知道父母恩,才會報恩;有了報恩心才會盡孝,有
孝心自然就會有愛心,有愛心則有善念,心存善念即是善人,善人所做的
一切也當然就是好事,好事累積起來,能成就人生的福業。所以,我們如
果想要得福,就必須先發揮愛的功能,而要發揮愛的功能,就從知恩、報
恩開始。

世間最大的恩德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人生最美的道德型態就是孝道。
前面說過佛陀講完父母的偉大和恩德時,弟子們都很感動,也深深後悔未
聞佛法之前,不懂得如何孝順父母,等到聽完佛陀的話,才覺得非常後悔


中國人有句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很多人父母健在時不懂得孝順,
等到知道如何去孝順時,父母已不在世了,所以他的內心非常的痛苦,因
此經文說:「苦哉!痛哉!」
轉貼慈濟月刊第326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