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3 12:35:15pip
寂寞的文法,理解的親近:《愛情不用翻譯》(vs 蟲師)
《蟲師》為什麼會讓我著迷,除了太有想像力之外,實在是它太有【理解】。
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
〈筆之海〉裡的少女淡幽,代代傳承著抄寫蟲師故事的工作。一生出來右腳即是墨色,她每次聽完故事,開始寫時,就會從右腳開始冒出一行行文字,爬滿全身然後至指尖,然後文字就會流向紙卷。在寫時,好痛,痛得不得了。前代的蟲師老管家奶奶說:『因為封印禁種之蟲在人的體內,雖然已歷時久遠,可是當時被屠殺的那些蟲的恐懼仍然還在,所以會對這些故事產生痛苦的反應。』
她經年寫著,都是蟲師們殺生的故事。她感受到那種人類對卑屈生命的優越感,對於異形毫無來由的恐懼,所導致的殺生。
『難道沒有不殺生的方法?』
對方嚴厲地回答:『不是跟蟲真正對峙的蟲師,沒資格講那種話!』
她感到越來越疲憊。直到遇到了銀古。
因為銀古有很多不殺生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腳能走了,我希望跟你一起旅行親身看看那些蟲。不過可能要等到變成老太婆了。』
『…..。可以啊,如果到時候我還沒被蟲吃了的話。』
銀古很悠哉,無論遇到任何被村人嫌惡或懼怕的被蟲寄宿的人或是蟲,他都不會因恐懼而躁進。
先理解了再說,研究著如何找出蟲的生態,儘量避免殺生。
在逃脫的方式上,他也曾親身讓蟲進入他,真正產生共振,喔原來這傢伙是這回事。
在〈神之左手〉裡,小孫子捧著酒杯,隨著滿溢的光酒眼淚自動源源不絕那裡,是完全的理解。
不需要語言。
這每每讓我想到,在吵鬧的包廂外,女孩兒靠著中年男並坐的那一幕。
那個,跟小孫子捧著酒杯,完全理解到阿嬤的孤獨,是相同的。
這跟,淡幽以及銀古默默坐在山丘的石頭上遠眺是相同的。
銀古跟阿鏽也是一樣。或者比親生母子更親近。雖然阿繡是舉止冷淡而話少的人。但那裡不需要語言。
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
假設生命靈魂有波長這事。
每個生命的波長都不一樣,要等到那曲線接近疊合的機率太難了。
那接近疊合一瞬間的靈魂太難了。
但如果有那個一瞬間,那真的太好了。
我覺得《蟲師》充分理解到那一瞬間,而且在一話完結的最終處,總是表達得太傳神。
【傳】‧神。
Between。prep. 介詞
我相信如果有神,祂並不存在你或我身上,而是在我們之間(between us)。
流‧變,就是Between。
流變,其實就是【神】。
無數生命原生體不停地分化變動擬態寄宿餌誘,流變的那種共生共振與同生週期間,就是神。
蟲就是神的使者。
《蟲師》裡講的許多異形故事,其實跟《Lost In Translation》裡所講到的有某種不謀而合。
關於理解與被理解。
被(某個,不管他或牠或它或只是一個動畫)徹底理解,就好像被神接納一樣。如果有所謂的神。
《Lost In Translation》很【傳】→←神。
《蟲師》也是。
想到銀古將綿胞子的『種』帶在身邊,然後將一個很貴的綠礦石交給那對父母。我不禁想微笑。
那進化了粉多的綿胞子的種一直在瓶子裡問:幹嘛不殺了我啊真奇怪ㄟ你!
銀古就滴著汗三白眼說:吵死了少囉嗦啦!
因為,銀古理解那種奮力的感覺,奮力活著的感覺。
我覺得銀古超帥,大概就是他的那種理解吧!
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
〈筆之海〉裡的少女淡幽,代代傳承著抄寫蟲師故事的工作。一生出來右腳即是墨色,她每次聽完故事,開始寫時,就會從右腳開始冒出一行行文字,爬滿全身然後至指尖,然後文字就會流向紙卷。在寫時,好痛,痛得不得了。前代的蟲師老管家奶奶說:『因為封印禁種之蟲在人的體內,雖然已歷時久遠,可是當時被屠殺的那些蟲的恐懼仍然還在,所以會對這些故事產生痛苦的反應。』
她經年寫著,都是蟲師們殺生的故事。她感受到那種人類對卑屈生命的優越感,對於異形毫無來由的恐懼,所導致的殺生。
『難道沒有不殺生的方法?』
對方嚴厲地回答:『不是跟蟲真正對峙的蟲師,沒資格講那種話!』
她感到越來越疲憊。直到遇到了銀古。
因為銀古有很多不殺生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腳能走了,我希望跟你一起旅行親身看看那些蟲。不過可能要等到變成老太婆了。』
『…..。可以啊,如果到時候我還沒被蟲吃了的話。』
銀古很悠哉,無論遇到任何被村人嫌惡或懼怕的被蟲寄宿的人或是蟲,他都不會因恐懼而躁進。
先理解了再說,研究著如何找出蟲的生態,儘量避免殺生。
在逃脫的方式上,他也曾親身讓蟲進入他,真正產生共振,喔原來這傢伙是這回事。
在〈神之左手〉裡,小孫子捧著酒杯,隨著滿溢的光酒眼淚自動源源不絕那裡,是完全的理解。
不需要語言。
這每每讓我想到,在吵鬧的包廂外,女孩兒靠著中年男並坐的那一幕。
那個,跟小孫子捧著酒杯,完全理解到阿嬤的孤獨,是相同的。
這跟,淡幽以及銀古默默坐在山丘的石頭上遠眺是相同的。
銀古跟阿鏽也是一樣。或者比親生母子更親近。雖然阿繡是舉止冷淡而話少的人。但那裡不需要語言。
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
假設生命靈魂有波長這事。
每個生命的波長都不一樣,要等到那曲線接近疊合的機率太難了。
那接近疊合一瞬間的靈魂太難了。
但如果有那個一瞬間,那真的太好了。
我覺得《蟲師》充分理解到那一瞬間,而且在一話完結的最終處,總是表達得太傳神。
【傳】‧神。
Between。prep. 介詞
我相信如果有神,祂並不存在你或我身上,而是在我們之間(between us)。
流‧變,就是Between。
流變,其實就是【神】。
無數生命原生體不停地分化變動擬態寄宿餌誘,流變的那種共生共振與同生週期間,就是神。
蟲就是神的使者。
《蟲師》裡講的許多異形故事,其實跟《Lost In Translation》裡所講到的有某種不謀而合。
關於理解與被理解。
被(某個,不管他或牠或它或只是一個動畫)徹底理解,就好像被神接納一樣。如果有所謂的神。
《Lost In Translation》很【傳】→←神。
《蟲師》也是。
想到銀古將綿胞子的『種』帶在身邊,然後將一個很貴的綠礦石交給那對父母。我不禁想微笑。
那進化了粉多的綿胞子的種一直在瓶子裡問:幹嘛不殺了我啊真奇怪ㄟ你!
銀古就滴著汗三白眼說:吵死了少囉嗦啦!
因為,銀古理解那種奮力的感覺,奮力活著的感覺。
我覺得銀古超帥,大概就是他的那種理解吧!
在《Lost In Translation》裡,不僅僅是異地的陌生語言讓人迷惑。
不同的語言一旦經過翻譯,難免會產生落差。
但是,說著相同語言的人彼此間的溝通,難道就不使人迷惑或失落嗎?
《Lost In Translation》裡的日本,滿滿都是聲音聲光,人人都怕別人不曉得他們存在感似的不停發出聲響或說話,遮掩的、試探的、言不及義的,虛張聲勢的,語言,成了偽裝的工具。
飆卡拉ok的、瘋電玩的、狂打柏青哥的、擠在街上逛街的,每個群聚都有自己驅感寂寞的方法。
《Lost In Translation》,講的其實是【寂寞的文法】。
《愛情不用翻譯》裡,要翻譯的不是愛情,而是寂寞。
比愛情更難翻譯的,是超級複雜、無法出口的寂寞。
但是寂寞的文法,卻只有跟你有著共同生命理解的人有辦法完整翻譯。
而那個能翻譯你的寂寞的人,是否曾經出現在你身旁?
中年男星巴伯哈里斯到異地日本拍攝酒類廣告,日本人的行事、說話風格與翻譯快把他逼瘋了,不過他內心的疲累卻來自於中年危機,以及老提醒他家裡瑣事的老婆。
家裡的老婆小孩似乎不那麼需要他,他常覺得有些不耐,夜裡也老是睡不著。
飯店裡有個年輕女生也老是失眠,而那個女生的丈夫老是在工作,是個能輕易將“愛妳、想妳”說出口的男人;雖然男人嘴巴這樣說,但是回到飯店,卻老愛泡在bar裡閒扯淡。
而且說實在的,那些寂寞也根本不是如上所說的是那種可以簡單寫出來或說明的。它很模糊,很模糊可卻挺巨大的。好像說不出啥具體的“實”,可那種“虛”卻又是沉重的“實”。
那個,實在是太難描述,語言有它的界限。
表達與描述都難,還用得到翻譯??
巴伯跟女孩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兩人似乎特別投契。
“Soul-mate”是個可以翻譯兩人關係的好詞兒。
年輕女孩身體裡有個老靈魂。
沒有激情,沒有sex,more than love。
那裡有愛但更勝於愛戀,不是戀人般的戀愛,而是被理解的寬慰所產生的“【親】愛。” 關係很遙遠但心靈卻很親近。
女孩並沒有不愛自己的情人,只是在親密關係裡卻更寂寞。
很親近卻很遙遠。
自己的某一部份並沒有被最親暱的人看見。被視而未見。
有趣的是,片中的插曲(兩人唱的卡拉ok曲以及在飯店bar裡男演唱者唱的那首歌)很有絃外之音,就像翻譯得恰恰好的註腳,不多也不少。
女孩太獨特,害怕平凡,敏銳而易感,不容易沉迷總是太清醒,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不知道將來有沒有可能變得更好。
中年男人充分理解,就好像他是過來人走過同樣的路徑,他拍拍女孩的腳背告訴她:『你還有藥救..』
兩個長期失眠的人,在閒談中第一次能安心入眠。
因為在身邊的這個人,他的靈魂跟妳一樣。
因為你們的靈魂型式一樣,所以能夠互相理解,理解你的困惑,理解妳的迷失,理解你想尋找的答案,理解妳難以解決的困境,理解妳沒有說出口的情感,理解妳那不被其他人理解的巨大寂寞。
《Lost In Translation》裡,透過一個嫉俗的中年男子與一個聰慧的年輕女生的偶遇,讓我們摸索到難以言喻的感動─這感動來自於一個人完全理解了另一個人的寂寞,並且以她需要的方式撫慰了她,告訴她:妳ok…
就好像世界上僅存的2隻恐龍,在茫茫人海中,以幾近不可能的機率偶遇,但是那個相濡以沫的短暫片刻,以及分別時互相交纏的長頸,都讓彼此永遠珍惜,並且獲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
“You will survive.”
如果那隻年長恐龍的撫慰可以翻譯成英文,或許就是這句也說不定。
在片尾,我們不知道中年男子對年輕女生說了什麼,卻也是個絕佳的鋪排。
因為那是他們之間的秘語,只有兩人間獨特的文法能讓那些言語變成寶石。
這部電影與其說在講寂寞,倒不如說是在講【理解】。
理解需要【高度的同理、完全的接納、對方所需要的撫慰。】
被理解的感覺,讓一個人的寂寞變成兩個人的寂寞。
一個人的孤單寂寞沒有因為分享而被稀釋到除以2般的少,但是,因為知道有一個人跟妳一樣,也在尋找靈魂的路徑,因此妳變得足夠堅強忍受那種寂寞喧嘩。
那個理解你的人,不論其後關係會不會繼續,不論是男是女,不論年齡大年齡小,只要那個人曾經存在,不論那個人其後多遙遠或永不再見,妳都深深被安慰。
因為妳的寂寞文法被另一個人所理解詮讀,所以妳可以微笑著跨步向前走!
蘇菲亞柯波拉的《愛情不用翻譯》,就好像安全劃過緊繃的汽球表面的銳利滑順剃刀,將現代人的寂寞渣滓,剃得超級有個性…
它可能是近幾年來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
這讓我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常會狂愛上某部電影日劇或漫畫,對方還不是人哩!雖然它們也算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生命。而我說它們有生命,是因為裡頭充滿著一種廣義的愛情。那裡頭有靈魂流動著。那些靈魂裡的某些構成,剛好跟閱讀的人的某些靈魂因子共振。我認為那個很美妙。你剛好需要某種“被理解”,而你有幸剛好讀到某種被理解,然後就恰恰好得到想要的被安慰。
有趣的是,片中主角們兩人看的那同一本書,在夜晚狂歡的卡拉ok包廂外互靠著分享著一根煙、一起躺著只是單純閒聊,以及女孩在寺廟中看到日本傳統婚禮中新郎新娘無言的手部溫柔碰觸的專注凝視、和某些友人通電話發現對方根本沒聽進去並理解你的任何話語只是很形式的虛應故事的那種孤寂感,都讓我起雞皮疙瘩。
一部講【寂寞被理解】的電影,那種理解讓我感到異常寬慰。
真的被蘇菲亞徹底KO……
不同的語言一旦經過翻譯,難免會產生落差。
但是,說著相同語言的人彼此間的溝通,難道就不使人迷惑或失落嗎?
《Lost In Translation》裡的日本,滿滿都是聲音聲光,人人都怕別人不曉得他們存在感似的不停發出聲響或說話,遮掩的、試探的、言不及義的,虛張聲勢的,語言,成了偽裝的工具。
飆卡拉ok的、瘋電玩的、狂打柏青哥的、擠在街上逛街的,每個群聚都有自己驅感寂寞的方法。
《Lost In Translation》,講的其實是【寂寞的文法】。
《愛情不用翻譯》裡,要翻譯的不是愛情,而是寂寞。
比愛情更難翻譯的,是超級複雜、無法出口的寂寞。
但是寂寞的文法,卻只有跟你有著共同生命理解的人有辦法完整翻譯。
而那個能翻譯你的寂寞的人,是否曾經出現在你身旁?
中年男星巴伯哈里斯到異地日本拍攝酒類廣告,日本人的行事、說話風格與翻譯快把他逼瘋了,不過他內心的疲累卻來自於中年危機,以及老提醒他家裡瑣事的老婆。
家裡的老婆小孩似乎不那麼需要他,他常覺得有些不耐,夜裡也老是睡不著。
飯店裡有個年輕女生也老是失眠,而那個女生的丈夫老是在工作,是個能輕易將“愛妳、想妳”說出口的男人;雖然男人嘴巴這樣說,但是回到飯店,卻老愛泡在bar裡閒扯淡。
而且說實在的,那些寂寞也根本不是如上所說的是那種可以簡單寫出來或說明的。它很模糊,很模糊可卻挺巨大的。好像說不出啥具體的“實”,可那種“虛”卻又是沉重的“實”。
那個,實在是太難描述,語言有它的界限。
表達與描述都難,還用得到翻譯??
巴伯跟女孩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兩人似乎特別投契。
“Soul-mate”是個可以翻譯兩人關係的好詞兒。
年輕女孩身體裡有個老靈魂。
沒有激情,沒有sex,more than love。
那裡有愛但更勝於愛戀,不是戀人般的戀愛,而是被理解的寬慰所產生的“【親】愛。” 關係很遙遠但心靈卻很親近。
女孩並沒有不愛自己的情人,只是在親密關係裡卻更寂寞。
很親近卻很遙遠。
自己的某一部份並沒有被最親暱的人看見。被視而未見。
有趣的是,片中的插曲(兩人唱的卡拉ok曲以及在飯店bar裡男演唱者唱的那首歌)很有絃外之音,就像翻譯得恰恰好的註腳,不多也不少。
女孩太獨特,害怕平凡,敏銳而易感,不容易沉迷總是太清醒,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不知道將來有沒有可能變得更好。
中年男人充分理解,就好像他是過來人走過同樣的路徑,他拍拍女孩的腳背告訴她:『你還有藥救..』
兩個長期失眠的人,在閒談中第一次能安心入眠。
因為在身邊的這個人,他的靈魂跟妳一樣。
因為你們的靈魂型式一樣,所以能夠互相理解,理解你的困惑,理解妳的迷失,理解你想尋找的答案,理解妳難以解決的困境,理解妳沒有說出口的情感,理解妳那不被其他人理解的巨大寂寞。
《Lost In Translation》裡,透過一個嫉俗的中年男子與一個聰慧的年輕女生的偶遇,讓我們摸索到難以言喻的感動─這感動來自於一個人完全理解了另一個人的寂寞,並且以她需要的方式撫慰了她,告訴她:妳ok…
就好像世界上僅存的2隻恐龍,在茫茫人海中,以幾近不可能的機率偶遇,但是那個相濡以沫的短暫片刻,以及分別時互相交纏的長頸,都讓彼此永遠珍惜,並且獲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
“You will survive.”
如果那隻年長恐龍的撫慰可以翻譯成英文,或許就是這句也說不定。
在片尾,我們不知道中年男子對年輕女生說了什麼,卻也是個絕佳的鋪排。
因為那是他們之間的秘語,只有兩人間獨特的文法能讓那些言語變成寶石。
這部電影與其說在講寂寞,倒不如說是在講【理解】。
理解需要【高度的同理、完全的接納、對方所需要的撫慰。】
被理解的感覺,讓一個人的寂寞變成兩個人的寂寞。
一個人的孤單寂寞沒有因為分享而被稀釋到除以2般的少,但是,因為知道有一個人跟妳一樣,也在尋找靈魂的路徑,因此妳變得足夠堅強忍受那種寂寞喧嘩。
那個理解你的人,不論其後關係會不會繼續,不論是男是女,不論年齡大年齡小,只要那個人曾經存在,不論那個人其後多遙遠或永不再見,妳都深深被安慰。
因為妳的寂寞文法被另一個人所理解詮讀,所以妳可以微笑著跨步向前走!
蘇菲亞柯波拉的《愛情不用翻譯》,就好像安全劃過緊繃的汽球表面的銳利滑順剃刀,將現代人的寂寞渣滓,剃得超級有個性…
它可能是近幾年來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
這讓我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常會狂愛上某部電影日劇或漫畫,對方還不是人哩!雖然它們也算是人所創造出來的生命。而我說它們有生命,是因為裡頭充滿著一種廣義的愛情。那裡頭有靈魂流動著。那些靈魂裡的某些構成,剛好跟閱讀的人的某些靈魂因子共振。我認為那個很美妙。你剛好需要某種“被理解”,而你有幸剛好讀到某種被理解,然後就恰恰好得到想要的被安慰。
有趣的是,片中主角們兩人看的那同一本書,在夜晚狂歡的卡拉ok包廂外互靠著分享著一根煙、一起躺著只是單純閒聊,以及女孩在寺廟中看到日本傳統婚禮中新郎新娘無言的手部溫柔碰觸的專注凝視、和某些友人通電話發現對方根本沒聽進去並理解你的任何話語只是很形式的虛應故事的那種孤寂感,都讓我起雞皮疙瘩。
一部講【寂寞被理解】的電影,那種理解讓我感到異常寬慰。
真的被蘇菲亞徹底KO……
年輕女孩兒跟中年男,淡幽跟銀古,銀古跟蟲,蟲跟神,神跟人。
之‧間。
之‧間。
fairweather
2007-01-14 23:40:32
總之...感恩啦^^
櫻蘭動畫是好看
可我也不敢說他比原作好
畢竟談到創意是要看重漫畫家啦
只是動畫除了畫面設計精細
節奏流暢明快
又用了箭頭電燈泡等符號
來加強意涵和笑點以外
愈到故事後面
葉鳥是更天馬行空起來
搞笑橋段雖有類似
但可以見到活用今昔生活素材
的種種巧思和敬意
而相對於漫畫是以搞笑優先的特質
動畫製作小組可是又更嚴肅而費心地
描寫了主角成長的心路歷程
當然符號也被更徹底運用了
我想
比起漫畫那種天然的前衛和自由
動畫是更實務地灑下種子吧~
至少
環背後的花團可是茂盛的很呢(笑)
pip
2007-01-14 10:25:34
舊文存在廢用的桌上型電腦
還要把插頭都重新插起來才找
老實說 本人平時沒那麼勤力
是剛好 跟友人談到粉多事 才想到重新加寫一下
不過
說實在 蟲師的畫風我超愛
至於 櫻蘭動畫 有好看過原作嗎
我不覺得ㄟ
雖然 我原作跟動畫都只看了第一集
怎麼說呢
櫻蘭的動畫裡燈泡等還挺有意思的東西
我倒覺得 《幻影天使》動畫很多地方用得更靈活
(那好像庵野秀明有參一ㄎㄚ的樣子哩 記得)
所以 櫻蘭好像並沒有超越它
(至少以第一集言)
不過 看第二集以後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