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9 23:48:23Blanche

晶晶 台北好站

獲得台北市市長授予「台北好站」肯定的「晶晶」是華人地區首家以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女性主義、性別議題為主題的複合式消費空間。

其發言人楊平靖介紹,「晶晶」由6個日組成,呼應象徵同性戀的6色彩虹旗,翻轉同志見不得光的刻板印象。「晶晶」於1999年創立,從書籍、影音、飾品、束胸、T-shirt、展覽等都有供應,以務實經營支持多元性別文化推動,「晶晶」不只是商店,「它是一個精神」。

針對日前部份民間團體連署反對教育部國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之事件,他回應,主政者對於教材的處理應有「政策」而非「政治」的認知,政策是長期計畫後實施,不同於政治炒作議題;一樣納稅、一樣盡國民義務的人民,理應享有平等、免於恐懼及尊重;多元文化是一顆種子,從小種下,辛勤維護才能茁壯。

從2003年對於遭妨害風化罪嫌起訴、污名化的「晶晶」,到今天被評為「台北好站」的「晶晶」,一樣的「晶晶」不同的評價。「文化」是國家的靈魂,政府於硬體的建設外,該落實多元文化教育,其植基於平等、自由、正義、尊嚴等概念。 

關於部份民間團體連署反對教育部國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之事件,相關評論、報導、網路口水戰一堆,剪其中二則當作背景資料閱讀

      5月 蘋果日報

真愛聯盟與馬偕醫院(王卓脩)


最近在台灣的性別人權運動上,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件發生。首先是有特定宗教背景的個人與團體所組成的「真愛聯盟」以值得商榷的方式發動連署來造成聲勢、並曲解教育部所提供教材內容以引發教師與家長恐慌,試圖阻止教育部將多元性別友善校園教育帶進全國中小學。另外還有同樣具宗教背景的馬偕醫院去年違法解僱一位跨性別員工,經該員工向台北市勞工局提起申訴,最近被台北市性別工作平等會裁定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性別歧視之規定,而遭台北市政府開罰處分。這兩個表面上不很相關的事件,其實有著共同的根源,稍微釐清之後,可以發現有幾個重要軸線的思考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首先,職場環境的不友善來自於人的不友善,人的不友善則來自於沒有從學校中學到對人(尤其是跟自己不同、不順服於大多數人所持價值觀的人)友善的態度。學校之所以沒能培養出懂得對人友善的學生,在於教育環境(對弱勢者、少數者)的不友善。而教育環境的不友善,則來自於老師與家長們沒有尊重多元文化(含性別)與弱勢少數的理念。換句話說,性別友善空間與尊重多元性別的教育原本就應該先從老師與家長們做起,教育部的規劃與用心是值得肯定的,但部分的教師與家長卻發起來抵制,這就顯得非常突兀。

自我反省知識盲點

其次,多元性別與性別友善空間的相關議題,其社會意涵遠超過生理醫學的理解。許多有醫學背景的政治人物常假借其醫學專業任意評論婦女與LGBT(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相關議題,但其評論內容卻荒腔走板(例如前立法委員侯水盛的「同志亡國論」)。另外馬偕醫院之醫學專業也無助於其妥善處理跨性別員工對於友善職場環境之需求,台北市政府在給馬偕醫院的裁處書中更明確指出馬偕在這方面的經驗與資訊之不足。這些例證在在都顯示出醫學專業人士常有的知識盲點,值得這些常被認為、也經常自視為是社會菁英中之菁英的醫學專業人士來自我反省。

最後,宗教界一些教義狹隘的教派常用自以為是的善意來詮釋別人的需求,並假借神的名義強加其教派之狹隘價值觀給一般人,但結果卻只讓受其關注的人感到被壓迫、被傷害。「真愛聯盟」這次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反動,或是馬偕醫院的宗教背景無助於協助創造一個性別友善的職場環境,都是最好的例子。

前述「真愛聯盟」與馬偕醫院的兩個事件,代表性別人權在國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友善環境的塑造有賴於包容多元的心,對LGBT權益反挫的聲音也是這多元樣貌的一部分,國內性別人權運動社群對於這樣的聲音需要去理解、並用更大的耐心來面對,只有理性言說才是最好的社會教育與運動策略



          7月26日 自由時報

課綱刪敏感字眼 國中小可教同志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課綱調整內容

〔記者林曉雲、謝文華/台北報導〕國中小預定八月新學年起加入「性別平等教育」新課程,各界對同性戀等部分內容爭議仍無法消弭。教育部緊急召開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針對性平教育課綱做了調整,確定國中小可以教同志教育,但將課程綱要中「同性戀」、「雙性戀」等敏感字眼去除,改成要以「尊重多元性取向」為主。

教學生尊重不同性別

教育部也修改「性取向」的定義,拿掉「性伴侶」字樣,改定義為「個人對他人在身體或情感上受到的吸引力」。重點是教學生尊重不同性別,但不教自我性別或性取向認同。

「性別平等教育」預定一百學年起列入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今年八月入學的小一、國一生為首批實施對象。

由於新課程預定為小五到國三,因此今年國一生就將開始教學,小一生則要等到一百零四學年、小五才會教到。而性平課程預計採「融入式」納入各領域,不會有獨立課本。

但其「教師教學手冊」草案先前引發諸多爭議,其中不僅同性戀等性取向認識內容引發爭議。如︰「積極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指套」,「製作口交膜及使用水性潤滑液」,「為保持性玩具乾淨,不與他人共用」等諸多內容,也引發各界譁然。網路連署反對相關課程,立法院甚至要求教育部須先報告才能公告手冊內容。

不會教「性伴侶」「性行為」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召開課綱會議決定調整課綱部分內容。國教司長黃子騰表示,國中小仍會教性平教育,但盡量使用中性字眼,也不會教導「性行為、性伴侶」。

但對於未來在教學現場到底哪些內容可教?哪些不可教?教育部常次陳益興僅強調,未來教科書融入相關內容,都須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核,確保符合課綱精神。

教育部預計今天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召開第三場修訂手冊的公聽會。訓委會組主任柯今尉表示,週五開完東區公聽會後,八月將設計問卷上網廣徵更多意見,再做修改;而既然課綱已經修訂,未來教師要依照課綱,選擇適合的補充資料,教學手冊只是參考。

因目前是立法院休會期間,教學手冊等輔助教材是否可同步上路還有變數;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昨日批評:「沒道理!重大教育議題竟要全國中小學生乾等民代。」

謝國清表示,家長團體可以接受修正版課綱,只希望不要造成不當模仿風氣。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認為,重點是老師怎麼教,教部應多排教師進修課程。

同志團體 痛批「倒退」

教育部調整課綱部分文字的做法,同志團體痛批「倒退!」支持原課綱者遠多過反對者,要求教育部說明理由,否則將赴教育部抗議。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喀飛質問,只教「尊重不同性別」,卻不教「自我性別認同或性取向認同」,如何消除歧視?教育部片面改變多年來各方審訂的課綱政策,是教育史上的大倒退。

真愛聯盟:應刪除「性取向」

反對課程的真愛聯盟發言人齊明堅持「性取向」三個字應從課綱中刪除,主張教中小學孩子尊重不同性別氣質(如有些女生陽剛、有些男生陰柔)就能強化彼此尊重,國中小階段的孩子身心並不成熟,貿然教他們「性取向」,將助長孩子好奇試探。

真愛聯盟昨晚發表聲明,強調堅決反對在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中教導不適齡的同志教育,拒絕為教育部已預設立場之公聽會背書,正式退出公聽會以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