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2 00:29:14衛斯理

第265篇:馬上到越南正夯! 3-1...

↑圖:剛從下龍灣上岸就見到滿地的「越南國花:木棉」,鮮紅如血且剛毅不拔,不像其它花朵先掉花瓣再掉花萼…木棉花總是一掉就是整朵花,難怪也叫「英雄花」。本圖的潛台詞是:「千里之行(越南),始於足下」真想到越南,一點都不難!

前言:取篇名「馬上到越南正夯」,其實有3層意涵:其一是在「馬(選)上」後第4天3/26首度赴越南考察;其二是每年4~5月底赴越南旅遊最好,因雨季剛好結束&天氣尚未轉熱是涼季;其三是「現在到越南發展正夯」,加上大陸近來勞資等成本紛紛看漲,導致不僅是台商等外商,甚至連大陸境內大型企業,也逐步奔往越南設廠,因此,到越南要趁早,馬上最好!

赴越前:有這麼多的「越南」印象,怎可不「馬上遊越南」?

越南至今仍是「一黨獨大」的共產國家,自1995與美國恢復邦交後,加上經濟走向開放,也開始成立越南航空飛往世界各國…雖然筆者是首度前往越南,生活中卻曾有多次與「越南」擦身而過的經驗,分述如下:
在巴黎享用「越南美食」,有想哭的衝動…

16年前人在巴黎,面對著昂貴的麥當勞(更甭提其它的法式等西餐),幸好有「越南牛肉河粉」(如上圖)可以解饞,為當下自遊行添加意外的驚喜!猜想因法國曾統治過越南長達84年(1861~1945),加上越戰結束後收留避難的越南人堪稱全球之最(當時有所謂「百萬南越人投奔大海以避共」之新聞不斷),有$或有關係的越南人才能千里迢迢跑到法國定居,因此結合「法式料理」的奢華,才可以將「越南美食」發揮的淋漓盡致,導致「全球最棒<越南美食>在巴黎」之說普世認同,而全球普獲好評的「中華料理」在巴黎也只能「居次」…如此淵源下,造就今日「外國人前往越南旅遊人數」法國僅次於中國大陸,而台灣排名第三。
↑圖說:1975年後跑到巴黎的越南人多半來自富裕家庭,他們也將吃慣了最好的越南菜色帶到巴黎,因此巴黎的越南菜一直是旅人心目中全球最好的。

「越南新娘」到處趴趴走→成就越航的一日千里…

因為越南長期處於「硝煙烽火」中,近代交戰自與殖民者法國(殖民→獨立,可以參觀「沉默的美國人」影片)→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南北越(反共&共產)→美國(越戰)→柬埔寨(侵略)→中國(懲越),長期戰爭也造就越南許多喪偶家庭,例如在越南有32%戶長是女性(Female-Head Households),而約有23%的越南人民是在女戶長家庭中成長,而在胡志明市和河內兩大都市中,女戶長的比例更超過一半,而其中有41%是寡婦(另外超過9﹪男主人負傷在家)。越男在戰爭中犧牲慘烈,導致越南男女比例甚至一度上升至1比5!
↑圖說:外出打拼,卻總是盼望能回家…

人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遠離家園,台商是採「貿易或設廠」,菲律賓人是「飯店駐唱或到英語系國家幫佣」,而越南女子則多以「外銷新娘」到鄰近國家藉此也改善家中環境&自己未來的命運,近年來也開始有韓國人遠赴越南,自相親→交往→下聘→結婚→洞房→返韓等5天內搞定,這也為未來的「越南返鄉探親潮」打下實在的基礎,越南航空的發展指日可待。

今日在台的「越南新娘」超過6萬名,是國內所有「外藉新娘」中最龐大的一群,國內媒體報導時有所聞,最近更有「越南媳婦在台開班授課教台商講越南話」等新聞不斷),因此猜想「20年後選舉中如果還有【誰比較愛台灣?】這項辯論賽,肯定有候選人會這樣說:

「雖然我的母親與對手的媽媽一樣來自越南,但是我的母親比對手的媽媽更早3天嫁到台灣,可見我的母親比對手的媽媽更加愛台灣!」
↑圖:自越南返台機上鄰座就是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新台灣人」,目前全台灣超過6萬名以上的越南新娘以及她們的子女,將溶入台灣社會成爲「新台灣人」,在不同文化的互動衝擊下是這麽的具體&真實,國人應該用什麽樣的方式來面對&接納未來台灣社會更多元的文化與族群…

「越南國花:木棉」開滿公館&木柵線兩旁…

長期處於硝煙烽火中的越南,它的國花卻是木棉花!因為木棉花被稱為「英雄花」,它就像「子彈射擊到人體內所爆發出的火花般血紅」,特別是每年4月的第12天,更是木棉花全年度最盛開的時刻,只見高聳的樹幹上,開滿鮮紅般木棉花卻沒有綠葉陪襯,這時候如果自公館水源市場沿著羅斯福路走向古亭站,可以沿路欣賞兩旁的木棉花&樹,再自MP3中聆聽馬兆駿一首「木棉道」: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自是有另一種更深刻的體會。

早年由荷蘭人自印度引至東方的木棉花,如今成為越南的國花與高雄&大陸廣州等市花代表,其花語是:「珍惜身旁人」,特別是處在亂世中,人們隨時都可能會「POP」的一聲,就沒有了。
公館拍攝木棉花 & 銀座享用「越南料理」…

返台後專誠來到公館先是拍攝沿街的「木棉花樹」(如上圖),隨即來到「銀座餐廳」。從前不曾意識到她是一家平價的「越南餐廳」,因其大大招牌下寫上「越廣口味」,這回總算可以確定她是準「越南餐廳」,包括:備有魚露&沾醬、法式麵包沾咖喱、越式牛肉河粉&越式烤肉等皆是傳統「越南菜」。

買單時,第一次與小老闆說了「多少$?」以外的話:「因為越南正夯,建議可以改寫成<越南料理>而非「越廣口味」,客人會弄不清楚…」小老闆回說「因為老爸是越南廣東人,以前在越南喜歡到一家名叫【銀座】的餐廳,因此來台後就用了這名…」後來還說:「我們這家店,就是要謝謝你們這些老主顧,自大學期間就經常來用餐到現在…」讓筆者感動莫明…想起第一次到「銀座」用餐(如下圖),至今也已超過23年了。
更多的「越南」印象,其實是來自電影…

印象中有關越南的影片,不論是:越藉導演拍過「成長三部曲」之青木瓜的滋味→三輪車夫(梁朝偉當男主角)→夏天的滋味;或以法國殖民者的「東方主義」觀點來拍攝越南影片「情人」(梁家輝主演)和「印度支那」;香港因曾收留過大批越南難民,港片中因此也曾多次出現過越南,例如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吳宇森的「喋血街頭」、徐克的「英雄本色Ⅲ」等。

↓圖:美國拍攝越戰影片中唯一喜劇代表:「早安越南」。
但這些都遠不及美國好萊塢所拍攝過有關越南影片如: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年)、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年藍波第一集,2008年還推出「藍波第4集」)、前進高棉(Platoon,1986年)、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1987年)、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1987年,越戰影片中唯一喜劇代表)、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越戰創傷(Casualties of War,1989年)、天與地(Heaven & Earth,1993年)、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年)、牆(The Wall,1998年)、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2002年)、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2002年)等20餘部,因為美軍投入越戰(1961年—1975年)期間,總計有58,209人死亡,304,000人受傷 & 2000餘人至今下落不明,而整個越南人民因越戰而死亡人數更高達100~400萬之譜,而在1970年代後期,更有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遂有香港導演許鞍華將此過程拍成【投奔怒海】影片。
更新一代的「西貢小姐」形象…

就連號稱在「20世紀必看的4齣音樂劇」中,其中就有一齣就以越戰為背景而製作了「西貢小姐Miss SAIGON」(如上圖,另3齣是:《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所有觀劇者最難以忘懷舞台上最後演出「越南淪陷前夕,最後一架直昇機載著最後一批美國人從美國駐西貢大使館撤離時緩緩昇起,下面有一大群被拋棄的越南人傷心欲絕…」那一幕,而在現實中,當年有一個在紐約出生,擁有愛爾蘭和波蘭血統的美國大兵,他在參加越戰期間認識了越南女子,並把她帶回美國,後來還生了4女1男,而最小的女兒出生在1979年夏威夷的檀香山,而她就是演出「不可能的任務III」、「Die-Hard4.0」& 近來上演的「見龍卸甲」的女主角,本名為李美琪的藝人Maggie Q(如下圖),歐亞混血造就了她臉部完美的輪廓,帶給她像瓷器一樣光滑的皮膚,使她成為新一代「西貢小姐」的代名詞,建議越南旅遊局應該「馬上」找她當「越南觀光大使」並向全球來推廣「到越南旅遊」。
好久不見,我是佳慧 2008-05-09 19:07:15

衛斯理好久不見,最近正努力在研究越南,逛著逛著就逛到你這邊來了。你寫得很有觀點,對我很有幫助呢!改天要跟你討教一下了!:)

版主回應
歡迎來電。

事實上,下週會到越南自遊行。
2008-05-15 19:25:43
CJ 2008-05-07 16:41:06

台長好:
我是career記者其濬
很久沒拜訪貴新聞台了
拜讀這系列越南報導 還蠻精采~~~

版主回應
這是一種無奈下「避重就輕」的寫法,所以才有了下週的「越南自遊行」。 2008-05-15 19:28:31
語嫣 2008-04-28 20:39:13

台長您說的100萬現金是真的吗? 好吧! 您給我100
萬現金, 我給您全世界,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