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5 18:17:47娟子

讓懷舊成為一種觸目驚覺的啟發


看了“跳舞的年代”我很感動,感動於李坤成為台灣後代保留歷史的收藏,能遇到簡偉斯的勤奮不捨,造就了這部紀錄片,使原本擺在房屋一角的收藏,成為活生生的歷史教材,讓懷舊成為一種觸目驚覺的啟發:原來文明的狐步舞不是白先勇的“台北人”專有的,原來歌仔戲的唱腔也是如崑曲般的講究,喝咖啡的嗜好早在星巴克出現前就是台灣人的時尚。

然後一個歌舞時代的結束,或許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也就是戰後,我小的時候,還跟著父母聽日語和台語歌曲,可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日本文化與台灣文化成為被鄙夷不恥的東西,父母也不知不覺不再跟我們一起聽日語歌曲,而今才知那是另一種白色的洗腦結果。一直到參與黨外選舉,我才意識到身為一個台灣讀書人的矛盾。

今天台灣電影與電視充斥外來影片、日、韓劇,我想是一種後殖民現象,加上舊政權勢力可能復辟的恐懼,舊政權電影界人士到大陸,或到好萊塢拍片,台灣電影環境的惡劣蕭條是自然的,可喜的是有簡偉斯這一代台灣導演的投入,正是一個值得掌握的轉機,多發掘台灣庶民題材,才能吸引廣大台灣群眾重新到電影院,或者有在自家看國片的選擇機會。簡偉斯的思考和反省結論正吻合我看完跳舞時代後的感想:「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生活與經驗,以及與時代的關聯性。」

我去年三月返台聽母親講述日據、戰後我們家族的故事時,就發誓退休後要找時間常回台灣發掘木柵舊事,這一代台灣人應該也像從前看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般,會對台灣各鄉鎮的人事滄桑感興趣。可惜我的第一手資料來源:外婆在我返土後沒幾個月,以93高齡仙逝。此刻我又是家中經濟支柱,無法隨心所欲地返台,就連寫作的時間都很難擠出,你的一念之意寄來影帶,對此時此地的我意義有多深,你可知道?我真的心力交瘁地想封筆,許多創作念頭在感情波濤、家庭瑣事、繁忙事務中翻攪,女人在實現理想時,背後再體貼的男人也不如體貼的女人....
200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