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8 旅之卷035~江蘇無錫:蠡園
相傳在 2400 年前之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國後,功成身退,即與「西施」隱居於太湖一帶,人們為紀念范蠡,遂將太湖西北五里處的“五里湖”改稱《蠡湖》,故蠡湖、蠡園皆因范蠡而得名。
江南林園大門設計皆簡單無華,但內部則別有洞天
《蠡園》始建於 1927 年,現有規模是經長時間修建而成。先是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號稱「山明水秀之區」;之後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循真的幫助下,利用原有基礎修建「蠡園」;王的親戚“陳梅芳”於西側建「漁莊」,又名「賽蠡園」。1952 年,政府擴建蠡園長廊與漁莊相連;1980 年前後又拓建「層波疊影」新區,但仍以“蠡園”命名全部景點。
蠡園全園分為四個景區:東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曉和四季亭;西部有千步長廊、湖心亭、凝春塔;中部有假山群、蓮舫;新闢的有春秋閣等名勝景觀。
《四季亭》代表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時,四個一樣的小亭圍著一潭湖水,春亭位東,叫「溢紅」,旁種梅花和迎春;夏亭位南,名「滴翠」,伴種夾竹桃;秋亭位西,稱「醉黃」,邊種桂花;冬亭位北,曰「吟白」,側種臘梅。四亭造型別致,歇山式亭頂,亭內三面扶手稱作“美人靠”,亭頂上裝飾著荷花、荷葉、蓮蓬,十分精美。
湖上青山山裡湖,天然一幅輞川圖
「山外有山,湖中有湖」是太湖山水組合的基本特徵之一,而《五里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原名「漆湖」,又名「小五湖」。湖東西長六公里,南北寬一公里,面積約十平方公里,窈窕修長的湖身,使她顯得非凡的秀麗。
《南堤》沿太湖邊長約二、三百公尺,種植了六百多株桃樹和三百多棵柳樹,稱「南堤春曉」。每到春天,各個品種的桃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映襯在柳葉紗帳中,是多麼令人心醉的景象啊!
《太湖》邊不見昔日那悠悠太湖船,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遊樂設施,但蠡園本非古代園林勝景,我們又何需太過強求它要有古時意呢!
《春秋閣》挺立於整個園林最高處,閣內有迴廊,可以登臨遠眺,閣名亦是取自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底層有一幅大型壁畫「范蠡西施泛舟圖」,二樓則有長一百公尺、高三公尺的大型壁畫,分為吳越爭霸、臥薪嚐膽、功成身退、隱居蠡湖等六個篇章,氣勢恢弘。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她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出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傳說吳被滅後,她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其一:吳國滅後,勾踐夫人見到西施貌美,怕勾踐看上她,且吳人認為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蛤蜊亦稱“西施舌”。
其二: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與西施悄然離去,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
周日好阿~
今天不用值班,
在家陪老婆...
放鬆一下~
來欣賞庭園美景~
中國庭園無論在造景或意境上都是絕美;可惜中國在歷史文化保存上還有待改善,也許該向日本借鏡一番. PS.照片拍的很美,搭配文字敘述讓人十分嚮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