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動態》臺商忽視公司競爭力 積財是重點
台灣斷鏈危機 悶經濟恐成常態
*聯合報╱記者邱建業、林毅璋/台北報導 2013.11.30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指出,台商在中國逐漸在地化,使台灣正面臨「斷鏈」問題,若不積極改善,近兩年低迷的經濟成長恐將成為新常態。
主計處大砍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今年是1.74%,昨天同時將明年的GDP成長率,從原先預估的3.37%下修至2.59%,連「保三」也失守。
劉孟俊指出,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國際經濟已出現結構性改變,但台灣在此期間轉型顯然並不成功,使得製造業仍然過度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
他說,韓國近期已成功在鋼鐵、造船、汽車等產業打出一片天下,讓韓國在這波景氣復甦中,恢復相對快速。
劉孟俊還指出,中國台商無論在市場、供應鏈、用人和研發上都逐漸在地化,使得海外生產比不斷提升,台灣對中國出口難以明顯成長,已出現「斷鏈」危機。
另一方面,許多台商匯回台灣的資金並沒有用於實質投資,反而投入了房地產市場,造成住宅價格飆漲、工業區養地等亂象,都阻礙台灣近年經濟成長。
他呼籲,政府和民間應該加速產業多元化,同時引導資金轉入實質投資,創造更多的國內就業機會,否則低迷的經濟將成為慢性病,從特例變為常態。
主計長石素梅表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未來動向,以及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仍將為全球景氣走勢增添變數。
對照亞洲鄰近競爭國家的GDP成長率表現,韓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7%、新加坡為3.5%、香港3.1%、日本1.8%。
產業缺競爭力 台灣長期隱憂
*聯合報╱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 2013.11.30
經濟成長連續兩年跌破百分之二,企業加薪機率更低,人民工作愈來愈辛苦,期盼看到轉好的曙光。
受到出口不振拖累,國內經濟成長率連續二年未能「保二」,明年表現也不如之前樂觀,主計處解釋,我國出口節節敗退主因,在於產業競爭力已大不如前。
業者表示,中國推動產業供應鏈在地化,以及兩岸相互競爭產業如面板與鋼鐵等,目前都傳出產能過剩,加重國內廠商競爭壓力,種種結構面因素都衝擊我國出口。
經濟部說,短期刺激經濟方案對經濟成長表現沒有實質助益,現應以扎根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及體質,才能改善我國經濟。
主計長石素梅指出,我國占優勢的電腦產業,市況持續低迷,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雖蓬勃發展,但國內廠商獲益不多,就連仰賴我國零組件供應鏈的蘋果,市佔率也呈下降;反觀擁有龐大自給供應鏈的三星,市占率不斷提高。
主計處官員坦言,明年出口預測值下滑,是反應產業長期現象。過去我國出口好,只要國際大環境佳,外銷表現就好,但這幾年中國製造業規模趕上,不僅在全球市場替代我國產品,更成為我國外銷的競爭對手。
官員也說,國內這幾年投資減少,研發力道與產能競爭力隨之減低。且市場主力電子產品從傳統筆電轉成平板後,國內業者在供應鏈中的獲利不如以往。
經濟部長張家祝日前也公開表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短則三、五年,長則要更長的時間。」若沒有好的調整產業結構計畫,結構性問題沒有改善,國內產品若沒有做到區隔化,GDP代表的也只是數字,對國內經濟沒有實質幫助。
下一篇:錢復:揭開幸福經濟假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