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4 17:41:33台北光點

反「愛國教育」洗腦 下一步…全港大罷課

*因未得到香港特首回應,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發起的政府外集會繼續,昨天晚間七點半已聚集逾八千名市民,民情激憤,徹夜集會後,決定將抗爭行動升級(法新社)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2012.09.04 

據大聯盟方面的消息指出,抗爭行動升級主要有三方面:永久性絕食,直到港府撤回國民教育科;全港大罷課;持續占領香港政府總部門前廣場。

港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天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提出有軟有硬的「三不」回應,即不清場、不撤國教、不洗腦。林鄭月娥強調,對示威人士沒有要求警方清場,並指參加的人士很多是年輕學生,特首梁振英要求以最寬鬆及包容的方式處理。
 
為因應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年來,北京認定香港人不夠愛國,為此香港政府奉命擬本學期起,推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試行三年。因左派機構編製的教材,內容充斥極左言論,被港人指讓學生「洗腦」,因此引發越來越大的抗爭行動,要求港府撤回。示威的中堅分子是學生和家長。
 
在多個民間組織連串示威抗爭無果下,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昨天繼續絕食,並在下午三點發起民眾集會,要求港府五點前回應。但港府五點沒有回應,大聯盟要求與香港特首梁振英晚間七點前對話,但梁振英也未出現。
 
香港教育工作者協副會長黃克廉表示,會繼續留守在政府總部,並準備下一階段拿出更有力的行動。他相信,大聯盟決定推動「不合作運動」,罷課是其中一項,前提是不影響家長照顧子女。
 
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批評港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不撤回方案的回應是可恥,並呼籲市民通宵占領政府總部。參與絕食的家長代表黃瑞紅表示,爭取撤回國民教育科的決心不變,決定無限期絕食,直到香港政府回應。
 
在周日抗爭行動未得到港府回應後,「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昨天下午三點發起表示政府總部外集會,出席的市民大部分都穿著黑衫,也被稱為「黑衣集會」,但有相當數量學生穿著校服,放學後參加。
 
昨天因網路上流傳香港政府指派警察清場,不少民眾前往聲援。除了大聯盟規劃的抗爭之路,有現場示威的老師說,會要求校長就國民教育科表態,如果不回應,就蒐集學生簽名,向校長施壓。
 
林鄭月娥指出,現階段不是討論是否撤回國民教育科,而是如何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到今天為止,教育局並無出版任何教材,學校可以自行制定參考教材。她表示,港府明白社會關注,之前已成立特別委員會,呼籲反國教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家長及教協加入委員會,表達意見。
 

李显龙总理:中国不易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
*蔡永伟(北京特派员)2012-09-03

李显龙总理认为,中国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别国眼中有多强大,这个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中国应对问题的视角,和其他国家有时并不一样,需要各方努力调和。

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长,但与此同时也面对着挑战。中国的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它不容易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个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中国应对问题的视角,和其他国家有时并不一样,需要各方努力调和。

在李显龙总理即将访华之际,中国第一财经电视节目《解码财商》周五也播出他较早前与该台做的专访。在访谈中,李显龙总理直言:“中国要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不容易。”

他解释,中国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它非常清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和不足之处,以及它所需要推出的应对措施。

反观其他国家则视中国为一个强大且能力日益提升的国家,需要在决策时把中国当做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考量。

总理说:“中国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别国眼中有多强大,所以我觉得认知上的差异有时意味着,中国与别国不以同样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这可能需要磨合。”

他也点出中国的另一挑战:经济发展固然迅速,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若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以经济体系的成熟度来看,中国即便有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但它也有许多需要长期开发重建的农村地区。

据了解,这次电视访问原本是配合第一财经电视今年底在新加坡开播时推出,不过由于他昨天起开始访华行程,因此电视台提前推出访谈内容。

尽管中国面临上述的重重挑战,总理认为,新加坡还是应该赶搭它的经济快车。

他说:“新加坡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机遇,希望能参与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而新加坡也明白在许多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的配合是无法取得进展的。”

他强调,新加坡人一般上不把中国的快速崛起看成是威胁,而是认为这对整个世界是起着正面作用的,因为一个强大有力、蓬勃发展、和平共处的中国除了将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好处,也会为区域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而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总理相信,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能扮演积极的角色。

他自认新加坡不是中国学习的典范,但却是一个中国会认为“有趣”,而且具参考价值的国家。

他说:“我们和中国非常不同,我们是个拥有350万名新加坡人的小岛,中国是个拥有13亿华人的大国,所以适用于新加坡的未必适合中国,但有趣的是,新加坡在二三十年里从第三世界国家跻身进入第一世界,我们还建立了稳定的政府、繁荣的经济、高素质的教育、良好的社会保障,而我想这些方面都是中国正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被问到新加坡能否在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影响力时,总理立即予以否定。

总理重申,由于新加坡是个小国,因此对中美关系没有任何影响力。

不过,他希望能借着新加坡与两国的良好关系,为促进中美之间的友谊尽点绵力,因为“这样对我们来说会容易一些”。

他指出,新加坡的优势在于与中美两国有着长久友谊,因此能不时提供一些较中立可靠的观点。
  

例如,基于美国对维护亚太区域的安全与稳定有着建设性的贡献,新加坡的一贯立场是欢迎美国参与亚太事务,但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告诉美国,新加坡不愿看到亚美关系出现紧张,也不乐于见到美国采取遏制亚洲的策略。

总理说:“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具可信度,因为我们是从新加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中国的角度。但新加坡只是一把声音,不是一个强权……我们只是尝试说出我们相信是对的事情。”

在他看来,美国近来发表重返亚太的论调,是再三强调的一种表态,因为他们其实早在二战后就来到亚洲,而且从未离开过。

“我们非常高兴美国将会更关注亚洲事务,也十分开心美国国务卿希拉莉下了很多功夫亲自访问亚洲那么多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当然还有一些较小的国家。”

就南中国海问题 亚细安须有观点

李显龙总理指出,虽然不是所有的亚细安国家都牵扯进南中国海问题,但亚细安必须就此问题有个观点,因为南中国海问题对于区域安全以及亚细安同中国这个重要伙伴维持良好关系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接受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官方媒体采访时,李显龙总理指出,南中国海问题涉及领疆与海域权。

他表明,新加坡不是声索国,因此在南海问题争端上,针对谁对谁错谁更有理,新加坡不会选边站。

但新加坡确实有自身的利益,这首先是航行自由的利益,因为新加坡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其次,新加坡也关注南海争端的解决是否依据国际法,特别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处理。作为小国,在新加坡看来如果南海争端不是通过国际法而是依靠武力解决,根据谁强与力量大来决定,那将会产生无序的国际环境,对所有国家都不利。

新加坡的利益,也在于亚细安这个组织是否牢固、有凝聚力,而且有效。

他解释说,有效意味着它能辨析发生在区域内并影响亚细安成员国的重大课题,并有能力为这些课题的管理与化解贡献力量。

总理说,就南海问题来看,亚细安已经与中国签署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新加坡希望能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发展出一套行为准则。这样即使不能化解纷争,至少能管理分歧并且发挥温和的影响力,避免摩擦上升为冲突。

 

「求勝式」的企業家精神何處尋?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9.04 

政府為救經濟,連續舉辦多場財經議題研商會議,根據參與業者的建議與政府的回應,皆是過去大家一直討論的議題與措施,實在看不出能夠調整產業結構的具體作為。綜觀各界討論台灣經濟失去動能的說法,政府效能、法規監理與勞動政策似乎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然而卻缺乏討論如何尋找「企業家精神」,跳脫目前「低成長、缺乏自主發展」的困境。

一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植基於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體現於創業與創新能力。面對景氣循環、產業結構變動與競爭的動態性,企業家精神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將使原先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愈來愈稀薄,逐漸被經濟洪流所淘汰。當企業經營者面臨原本商業模式受到嚴厲挑戰時,最經常的作法是把原先的商業模式搬到尚可運作的環境,繼續忍受日益降低的獲利水準,一旦該環境又無法運作,只好再尋覓下一個逐水草而居之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企業創業者老了、企業在淘汰邊緣,整體國家的競爭力也在消耗中,我們可稱為「求生存式」的企業發展模式。此種發展模式企業經營者面臨的風險較低,而且避免再過多投入過去所賺取的資金。

值得眾人尊敬的企業家精神是,挑戰原有的商業經營模式,尋找下一個創業與創新思維、產品與服務,對抗競爭力的下滑,再造企業發展的高峰。此種「求勝式」的企業發展模式,有著長期發展思維,不會只注重眼前獲利,願意投注心力、資本於長期發展與研發,因而帶動整體產業的突破方向,甚或為國家創造新產業、新競爭力。當然求勝式的企業發展模式會承受比較高的風險、有可能要把過去所賺取的獲利再投入,對個人或家族或是一種挑戰;然而,如果有較多企業經營者本著求勝式的發展模式,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奠定永續發展的產業競爭力。

過去政府的產業政策、租稅優惠與金融資源,偏向鼓勵求生存式的企業發展模式,因為政府也要立即可見的政績。在全球化的政經情勢下,政府應該改變政策思維,鼓勵敢冒風險、為台灣競爭力注入強心劑的求勝式發展模式。令人不安的是,執政4年多的政府,在看到景氣連連藍燈、出口不斷衰退,才思慮召開財經議題研商會議,足見政府官員不瞭解台灣實際問題的關鍵,亦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不具洞察力。再者,行政院提出參考德國模式尋找各產業的「隱形冠軍」企業,該類企業就是20年前大家所提的中堅企業。談了20年,行政院又端出來,希望此次成真,而有具體成效。

上星期有關勞動政策與人力資源會議,業者建議提高外勞核配比率、境外特區外勞本勞基本工資脫勾,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可見工商團體是著眼於求生存式的發展模式,真為現在年輕人捏一把冷汗,因為台灣有可能再度陷入超過20年實質所得未能提升的輪迴。如果在台灣發展的產業,都要靠租稅優惠、廉價廠租、便宜勞動力,則未來台灣還是陷入求生存的困境。中國政府提出騰籠換鳥的產業政策,讓許多台商經營成本大大提高、相關優惠措施緊縮,使得西進台商尋求南進,當然他們希望要回台設廠也要有低成本的環境。一旦政府再度實施鼓勵求生存式的產業,未來「創新創業家」、「可持續發展企業」、「科技新貴」將在台灣日漸稀疏。

在此呼籲台灣可敬的企業家,持續投入資本與心力,不斷展開求勝式的企業發展模式,為台灣下一代構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環境,提升台灣競爭力,脫離求生存模式的宿命。

 

周行一:台灣人的共同信仰是什麼?
*聯合報╱周行一 2012.09.04

在美國伊利諾州的一間戲院裡,觀眾看完「海豹神兵:英勇行動(act of valor)」後,全體起立鼓掌;在西雅圖的一間餐廳裡,食客聚集在電視機前觀看美國女子足球隊擊敗日本隊勇奪二○一二奧運金牌,全體歡呼,夾雜在食客中的人種各式各樣,白、黑、棕、黃都有,他們講話也許有不同的腔調,但共同的特色是對美國的強烈認同。

這幾天林書豪在台灣訪問,我也是林書豪迷,跟大家一樣都希望他以台灣為第一認同,但是我非常確定,如果記者問他國家認同問題,他一定會說自己是美國人,但台灣是他的血源傳承(heritage),他引以為傲。

美國人都非常愛國,但愛國的基礎不是種族的純淨,而是對某種信仰的認同,這個信仰其實就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美國因此歷久彌堅,自開國以來引領世界風騷兩百多年而不墜。美國人最重要的信仰就是自由(freedom),從剛開始時為了離開英國政府的箝制,跨海開闢美洲大陸,到後來各方移民想盡辦法到這個機會之土(land of opportunities)安身立命。期間美國得以維持南北的統一,有賴於美國人堅信,在生而自由的信仰下,黑奴應該被解放;美國人每次介入戰爭,都是為了維護自由,在美國電影裡,壞人為了奴役別人而肆虐,好人為了自由而奮不顧身。

自由的信仰深入美國社會的思維、血脈、行為當中,為了維護思想的自由,只要不影響別人自由及合法權益,美國人可以從事任何研究與辯論,所以新思想層出不窮,百花齊放,尤其在人權方面,對世界影響深遠;思想自由當然必須有經濟自由的支持,所以美國人一向強調促進競爭,壟斷與阻礙自由競爭的手段在國內於法不容,在國際方面也是以同樣的理念強調自由貿易。為了讓每個人能自由發展,美國人相信,維護別人的自由,讓別人也能發展,就更能促進自己的自由,所以特別強調行為的誘因,在制度設計上有個人努力的誘因,也有與人合作,或者是助人的誘因,表現好的人報酬高,但也被期望對社會有更高的貢獻。

美國人相信自由是天賦,因此每個人都應努力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表現好的人特別受到激賞,冠軍更是受到崇拜。所以有時候外國人會有一種不完全正確的感覺,以為除了第一名,美國人不重視得到其他名次的人,其實他們一樣了不起,因為已經盡力發展了自己的天賦。

美國當然並不完美,任何人都可以舉出一堆可以大大改善的地方,但是美國之所以能持續進步,就在於人人都信仰自由。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辯論,改變制度,所以儘管人民的種族結構愈來愈多元化,但是卻一致的熱愛國家,這種出自於信仰的認同絕對不是法西斯式的愛國,而是一種自然的情操,自由的選擇。

曾經有一位長輩告訴我,日本在剛開始殖民台灣的時候,就定調台灣人貪財怕死,所以會很好管理,如果他所言屬實,這種標籤對我們是種莫大的侮辱,我們的共同信仰當然並非賺錢。但台灣人相信什麼呢?什麼共同信仰才能讓我們一起向上呢?在政黨鬥爭當中,百姓看到的多是爭權奪利,而非共同信仰的討論,台灣社會應該開始認真思考我們相信的價值是什麼,這件事情會決定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政治家、政黨、政府、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社會的多元化程度,最終決定大家共同的未來!

 

嚴震生: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聯合報╱嚴震生 2012.09.03 

我的一位退休同事最近過世,就如同他在生前一般,他希望後事保持低調。不過,這位台灣學術界鮮少人知的幕後英雄,卻是值得撰此專文,懷念他的敬業精神及對學術出版的認真態度。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戒嚴時期是政府唯一的智庫,它提供許多政策建言,許多主管也都為政府重用,對制定大陸政策及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對岸尚未開放之前,因為收藏了許多外界無法看到的「匪情」資料和研析,是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許多美國和歐洲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靠這個中心的圖書館,完成他們的博士論文。
 
更重要的是它所發行的中英文期刊,是相關領域中歷史最為悠久者,其中的Issues & Studies更是國內英文的期刊中,最早列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的刊物。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後來出任研考會主委並擔任過立法委員的魏鏞教授,是讓此刊物列入SSCI的幕後推手,但我這位同仁則是讓此刊物長期保持高編輯水準的重要靈魂人物。
 
他擔任這份刊物執行編輯超過卅年,對每一篇論文都詳加研讀。首先,他會將投稿文章的論文格式調整到符合期刊的要求,才會送給主編及編委決定外審人選。雖然他可以依格式不符合而拒絕收件,但體恤學者不可能熟悉每一種格式,而希望至少在論文通過前,給他們一次機會,因而願意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協助他們。更重要的是,送出去的稿件儘管不一定具足夠學術價值、獲得接受,但至少在審稿人的眼中,是一篇符合形式要件的文稿,有助於維持刊物的信譽。
 
其次,他會查看每一個註解和參考資料,確認這些都是引用文獻的正確出處。這項工作在今天或許看來沒有這麼難,因為網路發達,只要願意投入時間,大都可以查詢到相關資訊。但是他是在七○及八○年代時就開始在中心的圖書館認真查詢,有些作者隨便編一些專書或期刊的出處,或是自行捏造引用的頁數,都難逃他的法眼。他有一套查驗的方式,不僅努力確認作者文稿中的人事和專有名詞無誤,也會判斷文獻的相關性。
 
再者,由於長期投入編輯工作,因此對期刊論文的格式要求特別敏銳,什麼地方該用大寫、什麼資料得用斜體、標題該如何分段、該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他都可以立刻看出錯誤所在。在中文期刊及中文專有名詞必須採用漢語拼音呈現時,他也能很快進入狀況,確保許多對此拼音方法不熟悉的台灣學者,不至於犯錯。
 
最後,他對論文當中一些專有名詞有疑問時,也會和作者溝通,而不是擅自更正,展現對學術專業的尊重。當然若有人抄襲或是用翻譯代替創作,甚至是舊稿再投,他也都能夠一一辨識,讓刊物的內容不違反學術倫理、編輯永遠符合專業規範。許多國外的學者,在和他互動後,也都對他的專業讚不絕口。
 
這位編輯的工作相當瑣碎且重覆性高,但他卅年如一日,每天準時上下班,將分內工作兢兢業業做好,直到三年前因眼力漸差,無法負荷,才提前退休,但沒想到這麼快就離世,讓人感到無限惋惜。
 
最近台灣輿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人才的引進。從一些國際性指標來看,或許構不上是人才,但卻是讓我們擁有一份具國際性指標期刊的關鍵,他的敬業精神,才是更需要具備的條件。對了,他的名字叫作張深俊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