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3 23:27:50台北光點
張小燕的典範給草莓族的鼓勵與提醒
*朱宗慶 2012/04/11
上星期,我在部落格與大家分享了〈數十年如一日的成功典範-張小燕〉一文,獲得了熱烈的迴響,許多人和我一樣,欽佩小燕姐專業、敬業、樂業的精神。看到一個努力、用心的人,受到了社會的敬佩和敬重,不少人也有感而發,感嘆這樣的精神,在時下年輕人的身上並不多見了。事實上,在我這二、三十年來的工作經驗裡,我確實看到了許多年輕人,以和小燕姐一樣的態度,孜孜矻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這樣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給予掌聲。
社會常形容時下的年輕人為「草莓族」,但我總認為,只要給予他們關心、協助以及適度的引導,我相信「只要是人,就會是才」!我常覺得,社會中有一群兢兢業業的年輕人,是特殊的「塑膠草莓」──用手打不爛,用腳踩凹下去一點,會再彈回來。三十年來,我也的確在許多學生身上,發現「塑膠草莓」的特質。年輕的一代在我看來,各個都是漂亮又有自信,並且,對藝術懷抱著無窮的創意想像和理想。
然而,整個社會同時也是加速成長的,和過去相比,年輕一代的成功和失敗的落差會很大,因為想做事、想表現的人很多,機會稍縱即逝,如不努力把握每一次的機會,便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或者,很快就被人取代了。對於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優秀表現,我總是不吝於給予掌聲和鼓勵,不過,還是有一些少數人的作為,讓我感覺到有必要給予一些提醒。
例如,有少數的年輕人,在一開始參與工作時,便急於想要得到立即的回饋。當然,工與酬的平衡是重要的,但年輕時的工作,除了獲得報酬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在付出與獲得的過程中有所學習和累積。尤其是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要完成一個作品或演出,所須付出的成本相當大,其背後需要掌握的細節和精神太多了!因此,師徒制的學習和工作方式,對藝術工作者來說仍是必要的。
此外,好的演出同時還需要有好的作品,對於這部分我一向非常重視。樂團成立至今已有超過180首的委託創作,而我個人在兩廳院工作時,也大力地推動委託創作、舉辦作品發表會。許多台灣作曲家都非常優秀,多年來,我也一直為他們的傑出表現感到驕傲。不過,和演出者一樣,難免有少數的作曲家,似乎過度的自我膨脹,急於去做短暫的表現,漏失了付出過程中重要的學習和累積,在在都讓我覺得十分可惜。
我想,每一次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但是,若汲汲著眼於當下的成功,則現學現賣的經驗,很快就會用完的。只有在工作過程中,把握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付出累積的時間和心力,如此,才有可能把一次當前的成功經驗延續下去,成為人人稱服的典範!
蠶食鯨吞 建商有五大手法/都更是建商的無本大生意
*黃琴雅/新新聞 2012/04/05
都更牽涉到住戶、建商與政府三方,尤其是建商與住戶是最密切的共同體,但身為專業的建商卻往往站在優勢的一方,以權勢及不對等的資訊,來隱瞞住戶,都更住戶們不得不慎......
台北美嗎?在多數外來觀光客眼中,不美,但很溫馨。
就因為台北市有高達十九萬戶、約占四成的三十年以上老建築,都位在市中心,這些四、五樓的老建築是構成台北市巷弄文化的主要元素,卻也是藏污納垢、不耐地震的危險建築。
在長達九年的房市多頭中,台北市房價大漲近一倍,多數人換不起屋,都市更新議題因應而生,台北市長郝龍斌六年前上任後把都市更新當作施政重點,期待美化台北市容,使「都更」變成顯學,為都更而生的都更公司、建設公司、整合公司因應而生,都更已成台北市的全民運動。
多數建商都想到台北市中心插旗,但台北市已沒有素地,祇能透過都更來搶地。都更案件多集中在大安區與中正區,送審案件達上百件,真正老舊的萬華區與大同區不及一半,除了都更整合的難度外,房價是建商考量的重點,因為建材成本相同,建商寧願選擇房價高的大安區與中正區,利潤才會高。
一件都更案要成功,需居民、建商與政府三方的相互配合,政府訂制度與審查機制、居民拿自家的地,請建商幫忙蓋房子,建商賺的是住戶分配完後多出來的戶數銷售所得,然而,建商卻往往憑藉著勢力對政府施壓、在資訊不對等之下,透過一些手法隱瞞居民權益,而少數住戶也會為自身利益,對建商予取予求,導致都更糾紛不斷。
台北市缺少的是薪水階級的一般住宅,而不是開價動輒每坪要價一、二百萬的豪宅,但建商卻祇想蓋豪宅而不是「平價」住宅,建商的利益與老百姓的利益往往是互相衝突,而且手法多樣,本刊歸納出常見的五種手法,住戶要提高警覺。
手法一/先插旗再「畫地稱王」
都更公司通常是建商的前哨站,幫建商整合到一定範圍後,再由建商介入。現在最普遍的手法是,都更公司或建商相中一塊區域,去買下一戶公寓住宅或私人道路地,再以住戶的身分去申請都更,現行法令規定,祇要一人以上具有產權的居民就可以「自行畫定都更範圍」,才會有樂揚建設這類將獨立產權的王家與八德路二段的店面硬是劃為都更區的情事發生。
也有不少建商以另類手段對付不想都更的住戶,像是位在空總附近大樓內,因為多數住戶反對參與隔壁空地的都更案,結果住在這裡將近三十年的住戶竟收到該大樓為「海砂屋」的通知書,甚至還發生地下一樓雙B轎車被火燒車的事件,讓住戶心生恐懼,全都質疑是建商為了爭取都更的惡劣手法。
手法二/魔術數字--容積獎勵 前後不一
政府透過建築容積獎勵來鼓勵住戶參與更新,因為依據現行的分區管制的容積率,一戶分區為住三的四樓公寓,都更後分不回原有的室內面積,讓住戶都不想參與更新,加上建商不願意賺太少,地主不願意讓太多,才由政府透過容積獎勵幫建商讓利給地主,增加都更參與意願。前年八月郝龍斌更是針對四樓以下、住三的公寓祭出「一坪換一坪」的優惠政策,也就是容積獎勵上限達一○○%,這讓老舊住宅的住戶欣喜若狂。
但政府的美意卻可能被「建商」偷走!位在天母忠誠路上的一區都更案,最初建商談的是以舊容積獎勵計算,經市府審查後的容積獎勵增加,卻沒有回饋到住戶身上,而是建商將樓層墊高,從三十三層改成四十層樓,增加自己可以銷售的戶數,導致住戶不滿,現在糾紛還在持續中。
重點是,建商承諾的容積獎勵祇是假設,最後還是要以市府核定的為主,不過,去年取消停車獎勵之後,整體容積獎勵有減少趨勢,建商可能會對住戶上下其手,住戶可千萬要留意。
手法三/關鍵數字--土地分配比例
都更案通常是住戶出地,由建商幫忙興建,住戶則將都更後多出來的房地抵付給建商,讓建商可以銷售後賺回代建成本。一般而言,分配比例為六:四或七:三,舉例來說,土地持份十坪的地主,同意與建商分配比例為七:三,也就是同意將三坪土地持股讓給建商。
建商與地主的分配比例,關乎到地主的權益,地主比例愈高,分得的建坪才會大,是住戶跟地主談判的關鍵。通常地段愈好,地主談得的分配比例愈高,像是位在一件國父紀念館附近的都更案,建商已讓步到給地主八二與一八比,住戶還是不滿意。但通常建商不會對住戶詳加說明,祇會以一般通案為六:四來帶過,住戶可要留心,不要被建商蒙蔽。
近來住戶意識抬頭,多數地主不願意平白將容積獎勵與土地「贈」給建商,因此以自辦都更的方式,由住戶自組都更會,委託營造公司興建大樓,但通常蓋出來的建物不若建商規劃美觀,如著名的海砂屋仁愛晶宮大樓,自辦都更後因建材不優、售價又高達上百萬元,導致乏人問津。因此,最近就興起「代理實施」的都更公司,協助住戶規畫都更,解決住戶與建商的猜忌,或自辦都更建物不佳的問題。
手法四/透過「容積移轉」 加高建坪面積
政府嘉惠建商的方式,最受爭議的就是「容積移轉」。以上述國父紀念館附近的都更案為例,因住戶意識高漲,建商分配比例太低,建商打算買道路用地或古蹟,將其容積移轉到此處,來增加建坪,為的是賺取該地段的利益。
「容積移轉」被視為容積管制的殺手。建商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到偏遠地方買道路地移轉到都會區來,讓建商任意蓋超高豪宅,城市面貌依舊紊亂,政府做都市計劃的分區管制就沒有必要了。
手法五/市府沒做都市規劃 任建商愈蓋愈高
實施都更後的台北變美了嗎?看看台北市容,都更過新大樓,旁邊盡是矮小的老公寓,加上建商為了可以賣更多戶數,一直要蓋超高大樓,像是元利建設位在金山南路、和平東路口,蓋一棟樓高三十八層、地下七層的超高建築,成為師大附近的龐然大物,是台北市少數容積獎勵加停車獎勵超過一○○%的都更案,其樓層之高遮住周圍四樓建物的陽光,引起鄰近住戶集體反彈,進而提起行政訴訟,最高法院在去年底裁定要求台北市府重新審查容積獎勵。
對建商來說,都更是無本生意,最大的風險是協調住戶的時間成本,最怕談不成,前置作業的心血白費,一旦順利進行,交給建經公司信託,所有營建成本都來自於銀行貸款,最後賣房子,建商還能賺錢。因此,建商是否應該多站在都更住戶的立場設想,少賺一些,畢竟許多百姓一輩子祇有這麼一間房子,住戶想多爭取一些自己的權益,有何不可?
陳芳明:民主城市的死與生
*聯合報╱陳芳明 2012.04.13
沒有一個城市主動拒絕成長與發展,沒有一個市民願意接受醜陋與荒廢。而都市更新條例的訂立,是否能夠挽回醜陋城市的命運,仍在未定之天。
如果權力在握者沒有人文修養,沒有歷史記憶,沒有文化眼光,則更新以後的都市容貌,還是不能遁逃衰敗的宿命。把舊房屋拆掉,建立矗立的豪宅,根本不能叫做都市更新。只要訪問國外的古城,不管是巴黎或倫敦,不管是紐約或舊金山,那些大都會在更新之前,都優先保存城市的歷史記憶。
今天台北市完全沒有文化特色,是墮落思維累積下來的結果。今天奢談都市更新,完全是由建商在主導,只是算計土地利益與改建利潤。在文化傳統之前,有幾個建商是抱持謙卑之心?幾乎可以想像,十年後的台北將是高樓遮天,豪宅連雲,它的醜陋只會變得更醜陋。只要看看北門的古城記憶是如何被糟蹋,就知道台北的都市發展是多麼粗暴。這座古香古色的歷史建築,是晚清遺留下來的台北城地標。當它遭到野蠻高架橋的盤旋包圍,住在這城市的居民簡直無法對歷史產生尊敬。走在高樓的陰影下,人的尊嚴是什麼?
文林苑都更案,赤裸裸暴露了政商之間的共謀。對於所謂都更,民選市長並沒有帶來全新的思維。台北市長看到的是開發,建商強調的是改建。對於人民的財產權與居住權毫不尊重,更別提對歷史記憶與人文精神的絲毫謙遜。士林王家絕對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犧牲者。如果台北還算是一個民主城市的話,這種事件根本不可能發生。
民主本來就是緩慢的過程,長期累積下來的醜陋都可以忍受,對於王家的百年家族記憶卻急於在三年內摧毀。不知道這是怎樣的野蠻心態?郝龍斌與樂揚建設,完成拆除王家的合法建築之後,從此開始採取逃避手段,對於舉世滔滔的輿論置若罔聞。不要說對歷史有任何尊敬,即使對民主精神也沒有任何格調。
文林苑是民主與集權拉扯下的祭品,是文化記憶與政治思維拉鋸下的犧牲。它代表著這城市的民主之死,台北市長不僅沒有提升市民的權益,還製造市民與市民的對抗。當他說出這是百分之九十五對百分之五的權益之爭,已經完全遮蔽了事實真相,使住戶與住戶之間產生對立。城市開發不能以捨棄民主原則為代價,更不能以放逐合法居民為自己辯護。郝龍斌是民選市長,更不應該凌駕在市民的權利之上。
這次都更事件造成的廢墟,反而喚醒了大多數市民的參與。當市長在王家祖厝拆除前保持沉默,建商躲在暗處,議員避不見面,就是公民大量介入的時候。從來沒有看見有那麼多的學生積極聲援,從其他城市遠道而來,這是規模龐大的覺醒。自從苗栗大埔事件發生之後,學生運動逐漸成形。經過國光石化事件的衝擊,年輕學子的心靈,在一夜之間宣告成熟。解嚴以後的學生,面對一個威權體制的崩潰時代,本來已經失去可供追求的政治議題。
當他們見證城市民主頹敗之際,都不約而同聚集到王家的祖厝之前。合法房屋被解體,市民權益被摧毀,他們受到的教育是那麼殘忍而直接。站在廢墟上,新世代的民主精神已經孕育出來,未來的公民社會就要到來。粗暴的市長與建商,成為他們最難忘懷的歷史記憶。真正的民主城市,應該會在他們手上建立起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上一篇:楊秋興將以無黨籍身份 單挑民進黨
下一篇:我們的國家 離幸福工時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