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4 08:46:34台北光點
中國「十二五」規劃 不利台商?
*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
經濟部日前公布今年三、四月間所進行的「製造業投資實況調查」顯示,國內業者在中國拓展市場時,卻面對中國積極培植本土產業,在技術研發與市場競爭上給予保障與優惠等的差別待遇。且有四十一.一%的受訪者認為,台商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中國的本土企業,次要對手則同為在中國競爭的台商,比率為三十七.三%。顯見在中國的台商已面臨削價競爭的困境,陷入價格戰的「紅海」泥淖。
調查指出,台商認為在中國市場所面臨困難的前二名為「價格競爭激烈」,占三十八.四%、「法令制度繁雜且不透明」,占十六.八%,兩者比率都比去年調查時成長許多,可見經營環境日益困難。其他因素如「通路管道不順暢」、「對客戶信用狀況缺乏了解」、「貨款不易收回」與「各種收費及附加成本高」則均有比去年改善,不滿的比率約在五%至七%之間。
收益徘徊損益邊緣
在中國的台商就曾向經濟部次長黃重球大吐苦水,表示中國業者山寨能力「超越常人所能想像」,導致台商得不斷削價競爭,收益徘徊在損益邊緣。
此外,這項調查也指出,在政府逐步進行貿易自由化後,業者期盼政府能給予「協助拓銷內、外銷市場」、「提供技術及管理輔導」、「提供資金融通」等協助,並強化MIT(台灣製)標章驗證予推廣宣導,尤其以民生工業比率最高。
連MIT商品都模仿
然而,經濟部次長林聖忠日前在中國與台商進行座談會時,卻有台商反映中國有很多打著MIT招牌而高價販賣的山寨產品,影響正牌MIT商品在中國拓銷的機會。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批評,過去三年馬政府選擇的是過度傾中的路線,「是條有點危險,前景卻不見得光明的路線」。台灣應學習以色列,即使敵人環伺,始終重視研發,維持經濟的自主性,不傾向單一國家。他也認為,世界經濟局勢隨時在變,不同經濟體與市場時強時弱,台灣經貿方向應是走向國際、與世界接軌,「不必然要和中國走在一起」。
邱俊榮亦質疑,政府要把國內的六大新興產業與中國「十二五」的七大戰略產業合作,但現實是這些新興產業,對岸有資本規模、技術與原物料等優勢,而我方卻不像過去強項的資通訊產業一樣握有籌碼,「人家不會理我們」,未來上下游供應鏈必定被連根拔走,像近來就已傳出有中國企業挖我工研院研發人才的消息,對我產業發展不利。
上一篇:後ECFA企業心聲…安內重於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