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3 00:53:53台北光點

ECFA政策形成要避免財團染指


* 聯合報╱社論 2010.05.02

雙英ECFA辯論,外界咸認為馬英九總統大獲全勝,也提振了政府相關部會的運作士氣。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該以辯論成敗概括接受或否定所有的相關論點。至少,蔡英文主席所提ECFA簽署背後的財團角色與「太子黨」獲利一節,事關牽動庶民的公義神經,就值得馬總統格外關注。

對於蔡英文的質疑,馬總統在辯論時以「歡迎檢舉」及「清廉要求遠高於前朝政府」回應,就辯論技巧與民眾的扁案記憶而言,絕對是銅牆鐵壁般的堅強防守,蔡主席不得不知難而退。但是,ECFA所涉及的關稅減讓、產業合作、投資協定等廣泛議題,畢竟牽涉到孰先孰後、合作方式、要價或退讓幅度等政策;這些政策難免大幅影響企業利益,故業主們試圖影響或改變政府ECFA的布局,是可以想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ECFA背後所涉及的財團或企業利益,倒未必涉及任何不法或貪瀆,因此並沒有馬總統所謂的「保證清廉」或「歡迎檢舉」的問題,而是涉及ECFA產業政策的決策機制。財團若能直接間接影響政府的談判策略與內容,則根本無須行賄,其所獲利益已是大得驚人。

以蔡主席所點名的「太子黨」為例,就與台灣業界所熟知的情境有些契合,未必全屬空穴來風。在過去數年兩岸的若干高層平台式聚會中,總是有不少紅頂商人躋身隨侍。他們絡繹於途、攀附結交,難道不是為了兩岸一旦進一步開放的未來利益?難道只是為了與中共高層握個手?除非這些平台式會議共識對於日後雙方洽談事宜全無助益,否則自然令人懷疑有政策影響的功能。再以總統府內的財經諮詢小組為例,其成員包括為數不少的電腦、機械、通路、文創、金控等業主或周邊分析師。當他們開會討論決定台灣發展方向、優先次序、政策重點時,就不免關涉或隱含了若干特定利益。這種登堂入室影響政府政策的情形,並不涉及任何不法,卻是馬政府需要警惕的地方。萬一爆發利益糾葛,將重傷ECFA的政策推動。

就學理而言,任何政黨執政久了,財團所能布局滲透的機會就逐漸增加。以前朝扁政府為例,在其第一任總統期間,外界所聽到的政商關係相當有限。但是到了第二任總統任期,就出現了各種百貨、保險、金控業者與官邸的互動傳聞。這些事例即使有遭檢方起訴,但其中真正能司法定讞者可能為數不多,何況尚有「黑數」。但不可諱言,官邸與業者之間的曖昧關係,直接或間接促成了當年的「二次金改」政策,也造就了上兆資產的國有銀行轉入私人財團的手中。一項合法但無厘頭的金改政策,背後就有這麼巨大的利益;兩岸ECFA談判的面向如此之遼闊,要如何維持政府政策研擬的中立性,絕對是馬總統要在制度上預做防範的重點。

事實上,執政越久政商關係就越複雜,這是國內外政壇的共通現象。馬政府雖然在二○○八年才上台,但是國民黨卻是在台灣執政超過五十年的老政黨,其背後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相信馬總統也有所掌握。針對在野黨「ECFA圖利財團」的指控,馬政府最該著力防範的,倒不是司法面的檢舉、調查與議處,而是在政策研擬制度面的堅壁清野。不論是諮詢小組、產業搭橋或國共平台,都要適度切割業者的意見與政策研擬者的判斷。業者如果有看法,只宜透過公聽會光明正大地表示,而不可以府院好友的密談方式,擾亂政策形成。即使是協助馬總統ECFA辯論的幕僚群,都要注意其成員的財團瓜葛與背景,以免受間接洗腦之毒。

總之,馬總統的清廉自持,國人信得過;但要排除ECFA背後財團圍事的陰影,必須要在政策形成機制上,做更大的防範。蔡英文的指控或許沒有直接證據,卻有情境跡象。未雨綢繆,正是國家領導人該做的事。


美軍太平洋司令:每天都在執行台灣關係法
* 自由時報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三日報導 2010.01.13

美軍太平洋司令威拉德今天在國會表示,北京持續的軍事現代化,加大了原本兩岸就已存在的戰力差距,太平洋司令部「每天」都在執行台灣關係法下的義務,提供台灣人民保障。

軍力失衡惡化 中國恐下通牒

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葛瑞森則強調,美國擔心中國軍事的不透明,雖然中國軍事現代化提供了美中雙方合作機會,但美國也看到危機,也許有一天,中國評估自己在台海的實力已越過臨界點,會對台灣發出最後通牒。有一天,中國也可能以軍事力量脅迫鄰邦。

對於中國軍力擴張,威拉德認為,中國獲得新的軍事能力「似乎是為了挑戰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自由行動」。葛瑞森則指出,美國會維持在亞太的部署,與盟邦發展軍事能力,明確宣告美國在亞太地區維持和平與穩定的決心。

眾院軍事委員會今天就中國的軍力與安全問題舉行聽證會,邀請威拉德、葛瑞森和國務院亞太副助卿施大偉前往作證。

中國外交、國防部門連日猛批美國對台軍售,歐巴馬政府的立場也漸趨強硬,威拉德等三名美國官員昨天都一致強調,美國政府會根據台灣關係法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

強硬回應中國 將續軍售台灣

有眾議員問,美國若對台軍售,中國可能會有什麼反應?威拉德表示,根據歷史經驗,中國通常會有強烈的口頭反應,而美中的軍事交流可能被擱置,但這一次是否落入同樣模式還待觀察。他認為,對台軍售議題正可以測試美中軍事關係的成熟度。

威拉德並強調,中國仍尋求最終與台灣統一,而且沒有放棄以武力達成目標,台灣關係法要求美國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並要求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方式來傷害台灣人民的安全、社會與經濟制度時,美國有能力抵禦。美國天天都在執行這些義務。


觀察站/把話說死 國人毛毛的
* 聯合報╱記者 陳洛薇 2010.05.03

馬總統說「永遠不會要求美國人民為台灣而戰」登上CNN頭條,引起「喪權」的撻伐。儘管兩岸關係處於六十年來最好的狀態,但大陸仍未放棄武力犯台,此時台灣卻宣示戰時不要盟友,當然招來「自撤保護傘」質疑。

雖然三個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一直是美國的兩岸政策,美方基於自身利益,對台戰略一直保持彈性,標準可隨時調整。台灣在國際現實上,不過蕞爾小島,但若牽動美國利益,山姆大叔仍可能拔劍而戰。

夾在美中之間,台灣「兩大之間難為小」,為了和平與安全,必須維持與華府、北京的動態平衡。馬總統提出「永不」說,其實只說了前半段,沒說的後半段是,他致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自然不會讓美國捲入兩岸戰爭。

不過,兩岸和平真的能維持長長久久嗎?誰也不敢掛保證。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主張「軍購還是要向美國買,這樣才有協防保單」,強調「依照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美國有義務協防台灣」。中共尚未放棄武力,陳水扁前總統的「保險說」,聽在部分有疑慮的台灣人民耳裡,反而更能心安。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即使台灣很努力地維持美中台三方關係,但未來是否質變?三方是敵是友?都是未知的。馬總統既然強調台灣前途應由未來台灣人民決定,就不應現在就武斷地排除某種可能性,說never太沉重,其實也羈縻了未來台灣的選擇空間。

「never say never(永不說不)」,也就是說「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不可能的)」,「anything can happen(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馬總統不必太早把話說死,甚至先亮底牌,萬一中共真的武力犯台,台灣還是需要盟友的。


向瑞士取經/守時守法 堅持品質
*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專題報導 2010.05.03

瑞士御博表(Hublot)創立於1980年,該手表製造廠擅長結合不同材質,曾首次呈現黃金搭配天然橡膠表帶的設計,成為製表業極為成功的典範(路透)

有「世界公園」美譽的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裕、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多語言和多民族的組成,因為永久中立的地位,逃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宛如歐洲的世外桃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09至2010年競爭力評比報告指出,瑞士的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一,2008年國民所得已高達6萬5330美元,人人稱羨,台灣常自詡要成為「亞洲瑞士」。

我駐瑞士代表謝發達,以其親身觀察,提出瑞士最值得台灣學習的5件事:有效率的守時環境、重視生活品質、完善的基礎設施、永續環保的概念、優良的研發環境。

1.大眾運輸 超守時

守時、守法是大家掛在嘴邊的信條,但在瑞士這反而是突兀的提醒,從交通系統就可看出瑞士的守時。瑞士的火車、公車和船舶時刻表,都經過精準規畫設計,搭乘不同種類交通工具,都可綿密接駁,且等待時間短暫。

瑞士的大眾運輸系統,就是一個照表操課的「守時工程」,因此養成瑞士人的守時習慣。

街頭的巴士站和列車站牌都是電子看板,隨時更新,民眾據此規畫交通動線,可讓行程更有效率。「守時工程」為瑞士帶來龐大商機,聞名於世的鐘表業,一年出口值高達170億瑞郎(約150億美金)。


2.瑞士製造 高品質

瑞士聞名的產品林林總總,包括瑞士刀、瑞士鐘表和生技醫藥產品,只要印有「Swiss made」或紅底白十字商標,就是品質保證。

根據瑞士聯邦智慧財產局的資料顯示,瑞士原產製造的產品,品牌的附加價值高達售價的2成。70年代面對亞洲鐘表製造同業的低價競爭,鐘表企業家Nicolas Hayek堅持維持品質拒不降價,反而逆勢突圍。

到瑞士旅遊的人應該都看過,空地上插著一根根木架子或鐵架子,那是業主在蓋房預定地設立的標記,讓附近居民清楚看到未來建物的使用空間,如覺得影響生活品質,業主就要跟居民協調出妥適方案。

首都伯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數百年來的古建築至今仍完好如新,而且持續被使用,靠的就是定期維護。瑞士人對品質的堅持,讓祖先留下來的資產不斷產生新的附加價值,甚至成為國家財富收入之一。

3.道路養護 高規格

瑞士的道路依其必要性,有一定的鋪設規格,但即使是超高水準的道路規格,瑞士政府仍極重視道路的定期養護;各項公共設施的維護和市容美化工作,充斥瑞士大城小鎮,高品質的環境,讓瑞士吸引許多外商前來投資,也因此增加瑞士的就業機會。

謝發達認為,我國政府過去為了因應國際景氣低迷,曾以特別預算提出「擴大公共建設」和「擴大公共服務」計畫,但如果我們重視基礎建設的推動與維護,就不必常以短期計畫刺激經濟。

4.環保概念 從小教

環保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國民所得高,瑞士人從家庭教育開始,就養成愛物惜物的觀念。社交餐會,常看到瑞士人連餐盤上的佐料都用麵包擦拭得乾乾淨淨,不浪費任何食物。

這樣的習慣擴大到其他生活層面,就成為一種文化,對周遭任何天然資源都善加愛惜。瑞士著名的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ETH)位於Hoenggerberg的新校區,就是以「零CO2排放量」的概念建立而成。校舍都是綠色環保建築,冬天靠瑞士天然地熱供應暖房所需。

5.研發環境 極完備

瑞士有極完備的研發體系,聯邦政府設有國家科學基金(SNSF),藉著與多國合作,設立知名研究機構或實驗室。完善的研發環境,讓瑞士企業培養出豐厚的人力資源。以諾華製藥(Novartis)為例,光是研發人才就有5千人。

瑞士的研發支出約占GDP的2.9%,其中民間研發能量就占三分之二。瑞士優秀的研發環境,讓世界頂尖科學家紛紛慕名前來。據統計,瑞士每1千人中就有11.2人是科學家,外籍科學家的比率占31.9%。

謝發達認為,瑞士小國寡民,能有今天的地位與財富,這5大優點扮演關鍵角色。瑞士能,台灣一定也能,只要學習長處、去蕪存菁,台灣成為「亞洲瑞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