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7 14:00:35台北光點

台灣醫療俗擱大碗 老外自動來


* 台灣的醫療水準佳,收費相對低廉,連中國人都組團來台旅遊加健檢(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10.04.07)  

我國健保舉世知名,醫療技術更在水準之上,加上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不少外籍人士寧願遠渡重洋來台接受治療,國內許多大型醫院病房,出現越來越多老外。

住在阿拉斯加的美籍船長費亞拉因右膝有退化性關節炎,日前接受台北榮總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他說,在美國換人工關節要五萬美金,但台灣只要付十分之一的錢就夠了。

花蓮慈濟骨科主任于載九最近也為一名英國籍的船長置換人工關節,患者手術後能跑、能跳,直誇台灣醫師的技術高明,由於他選擇植入台灣製造的骨關節材料,更對於「Made in Taiwan」產品印象深刻。

根據健保局資料,在國內施行膝關節置換術,健保給付手術費用五千六百多元,低於南韓的一萬一千多元、新加坡的九千六百元,更低於美國的三萬元到五萬元,雖然外國人就醫,收費不可能比照健保,但相對還是便宜。

不僅置換人工關節、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前列腺手術等項目,「既便宜又大碗」,台灣活體換肝、顱顏整形與罕見疾病治療經驗,也聲名遠播。

高雄長庚院長陳肇隆說,他每天打開電子郵件,有全球各地的病患或家屬詢問肝臟移植問題,高長庚醫治過的外籍人士,涵蓋東南亞、日本、中國、巴基斯坦和美國。

去年四月,一名罹患肝硬化多年的美籍女畫家,她的兒子上網得知陳肇隆技術高超,也來台接受女兒捐肝的移植手術。去年初,一名泰籍罹患瓜胺酸血症男嬰,家長遍查其他亞洲國家有無救命的醫院,最後選擇跨海來台求醫。

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說,該院治療罕見疾病的經驗累積不少全球知名度,多數家長透過網路蒐尋,「根本不需廣告,就有病患自動上門」。

陳肇隆強調,各國媒體對台灣健保讚譽有加,無形中肯定台灣醫療,加上國內醫療費用相對比較便宜,以換肝為例,手術費用只有美國五分之一,難怪越來越多外籍人士千里迢迢來台求醫,假以時日,「台灣的住院病人發現隔壁床是位老外,將不再是新鮮事」。


敢問財政好在哪?
*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4.07  

財政部長李述德最近因爭議性發言而急速火紅,其所言「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亦引起質疑。他對虛弱的財政體質不以為意,仍自覺良好;然而論述財政不能只憑感覺,理應從各個面向客觀檢視。

首先,看稅收面;政府往往基於選票的考慮及利益團體的壓力,毫不遲疑地減稅,以致稅基受到嚴重的侵蝕,導致稅收彈性降低,遇到景氣變動,又出現極度不穩定現象;去年政府稅收短徵2,650億元,更破了歷史紀錄。且稅式支出的相關評估未能落實,甚至成為減稅合理化工具,不但缺乏經濟效率,也助長稅制不公。再加上稅政複雜,逃漏稅嚴重,累積欠稅高達3,138億元。此種「稅收不足、稅負不公、稅政複雜」的症候群,財政學者早已大聲疾呼要求改革;去年底結束的賦改會也提出整套方案,包括對資本利得及軍教薪資所得課稅,提高營業稅、房屋稅、地價稅率,並開徵能源稅與環境稅等。不過,這些調整稅制的建議至今無一稅目有具體行動,該加的稅也不斷被喊「卡」,實在令人遺憾,稅制怎稱得上好?

其次,支出方面;人事、教育、社福等依法律義務編列的支出就占政府總支出的七成,以致可供自由運用的經費極為有限,顯示財政僵化現象,還排擠到公共建設經費。以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人事費加退休撫恤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已達31%,遠高於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政府官員一再強調,政府舉債建設的目的在於「養雞生蛋、養鵝拔毛」,然而,若無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口上,成本效益評估又淪為口號,則難以配合經濟發展需要的公共建設,將讓財政狀況雪上加霜。

第三,公營事業的經營績效不彰,國有財產的運用收益不高,已是司空見慣。如何提升公營事業經營績效,使得閒置或低度利用的國有財產增其效益,早是重要課題。但政府不思有效改革,反以取巧方式持續性出售公營事業股票與國有財產,表面上是呼應民營化、委託民間投資興建(BOT)等政策以期提升經營績效,實際上卻是為了填補財政窟窿。

第四、官方定義的公共債務只包括一年期以上的非自償性債務。依此定義,中央政府債務餘額截至 2009年底為4.1兆元,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33.1%,未達公共債務法的40%上限。但這卻是嚴重短估的結果,因為公共建設具有公共財或外部利益性等特性,自償性必然不高,刻意高估其自償性,必然低估其債務累積;而且,政府近年來不斷透過制定特別法及特別預算等方式,規避公共債務法的流量及存量規範;此外,依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及監察院審計部的估算,包括特種基金等隱藏性債務,政府債務餘額將達14兆至20兆元,遠超過台灣一年的GDP。準此,財政怎能算好?

第五、就財政政策的健全運用言,經濟不景氣時,採取減稅、擴大支出等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的現象可以理解;然而,當經濟景氣恢復穩定及擴張時,政府稅收即應隨之增加,進而產生財政盈餘;如此既能增加預算管理的彈性,提高財政政策的靈活性,又能追求整個景氣循環的財政平衡。反觀台灣的財政現況,不論經濟景氣或不景氣,稅收均無法適足的融通各項支出,以致年年都出現財政赤字,所造成的財政結構性失衡問題豈能輕忽?

面對當前財政惡化之勢,亟須政府大刀闊斧展現魄力推動改革,以增進財政的永續性。


旅美學者稱台灣是中國民主動力
* 中央社╱華盛頓6日專電 2010.04.07  

中國旅美學者、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成今天表示,台灣的存在是中國民主化的動力,不過中國人民要自己選國家主席,恐怕還得等上一、兩代。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今天舉辦「海歸派對中國政治影響」研討會,應邀擔任主講人之一的李成在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作了以上表示。

李成表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來,出國留學的學生已達160萬人,其中50萬人已學成歸國。最早的海歸派回國多從事教育和經商,現在越來越多加入領導團隊。例如第16屆中共中央委員海歸派只佔6.2%;第17屆時己增加到10.5%;預計2012年第18屆可再上升到15%到17%。

這位畢業自華東師大,先後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者指出,隨著研究社會科學的留學生回國人數不斷增加,中國政治體制勢將會受到影響,促使中國民主改革。

他說,現在就有中國留美學者說,只有中國真正走上民主化,中國才有資格談所謂的「中國模式」。

李成說,中國遲早要走上被公認為是民主定義的公正選舉、法律治國和媒體自由這條路。

至於要花多少時間,以及人民什麼時候才能自己選國家主席,他說不會是5年後,也不會是50年後,可能要等上一、兩代。

李成並說,台灣也是中國走向民主化的動力。他說,台灣許多民眾認為,只有中國民主化以後,台灣才可能與中國進行政治和談。他認為這是對的,這也是對中國民主改革的一股推動力量。

對於台灣有人批評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讓利說,李成說,其實溫家寶和台灣批評者都有道理。因為台灣的經濟實體與中國經濟實體相比,其實是微不足道的,中國是基於政治理由,真的有特別考慮台灣的利益。但台灣部份人士的批評也沒錯,因為貿易本身的確是互利的。

對於兩岸未來到底要何去何從,中國一定要統一台灣嗎?台灣如果不願意呢?中國領導人有沒有可能考慮歐洲聯盟統合模式?

李成說,兩岸的分合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國際形勢、中國本身變化及台灣民眾在許多問題上的新看法等。不過總體來看,他認為兩岸關係是樂觀的,至少不會有戰爭。

李成並說,由於兩岸都有許多留學生,說不定未來兩岸領導人是同班同學,而且是好朋友,這並不是不可能。一旦這種事情發生,對兩岸關係將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被問到外傳華府與北京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下週出席華府核子安全峰會,交換美國不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李成認為不可能。他說,防止核子擴散是中國本身的利益所在,胡錦濤出席這項會議對中國有利,因此他不認為其中有條件交換的問題。

  問及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11月訪問北京,胡錦濤的回訪是否因美中之間目前的不良氣氛延宕,李成說,他聽說胡錦濤將於6月再度訪華府。


逾千港人著黃衣 遊行爭普選
* 中央社╱香港6日電 2010.04.06

香港公民黨及社會民主連線今天發起「落實真普選」黃衣大遊行,爭取市民在立法會五區補選中投票,主辦單位表示有2000人參加遊行,但警方估計只有近1000人。

遊行隊伍下午3時在維多利亞公園出發,走到香港政府總部。遊行人士都穿著代表「希望」及「自由」的黃衣,沿途高叫口號,要求普選及取消功能組別,傍晚抵達政府總部,向警方代表遞交標語後陸續散去。

參加遊行人士包括公民黨及社民連5名已辭去立法會議席,準備再以「五區公投,爭取普選」方式參加補選的人士,以及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

五區公投運動總發言人余若薇呼籲支持普選的巿民珍惜言論自由的空間,在5月15日的立法會五區補選(又稱五區公投)中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