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3 01:55:04台北光點
冷眼集》卜睿哲:兩岸真正問題還沒來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指出,近來台海兩岸緊張降低,這是美國所樂見的。但他同時認為,光靠經濟交流並不足以減低台灣人民的恐懼;兩岸關係要走向穩定發展,中國遲早要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安全問題,而台灣則必須謹慎處理主權議題。
卜睿哲現任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上周在台北與時代基金會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合作,舉辦「海峽兩岸政經關係與美國新政府」研討會。布魯金斯研究院執行長、也是前美國副國務卿陶柏特率團前來,其間曾私下拜會馬英九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國安會祕書長蘇起。
由於美國新舊政府尚未正式交接,卜睿哲在台北發表兩岸問題看法時,特別強調這些都只代表他個人的觀點,但從中仍可看出美方對近來兩岸關係的主流看法。以下是卜睿哲部分訪談內容:
問:做為一個熟知且長期關注兩岸事務的專家,你如何看待近來的兩岸問題?
答:過去多年來,兩岸問題的核心在於,雙方領導人都相信對方會威脅到它的基本利益。中國擔心台灣會採取某些行動,導致兩岸永久分裂,因此加大力度採取外交孤立與增加軍事嚇阻。台灣則擔心中國藉著軍事和外交力量,脅迫其放棄它所擁有的國家主權,因而不斷強調並堅持主權的存在。
讓問題更複雜的是,中國經常誤解,把台灣維護主權的主張視為推動實質獨立;另一方面,台灣和日本的政治袖則對中國的擴軍同感不安,而中國方面一再否定台灣的主權地位,並對日美同盟同樣深感威脅,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問:你對馬政府上任迄今在兩岸問題上的處理,有何評價?
答:馬英九相信確保台灣繁榮、安全和尊嚴的最佳方法,先要消除中國的疑慮並與它交往,他的當選,使得兩岸的惡性循環有了扭轉的可能。自他上任以來,兩岸互動頻繁,也簽訂一些協議,但真正困難的問題還沒來。
首先,當敵對的雙方試圖從相互的恐懼與不信任中抽離,以尋求獲取合作利益時,很容易就會陷入另一種疑慮,即如果有一方做出太大或者太多的讓步,另一方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擔心自己的好意被利用,或者還會被要求更多。
因此兩岸互動除了一些大的談判外,還需要漸進的過程來累積互信。目前看來北京和台北似乎已經朝著漸進的路在走,但還不清楚雙方的互信是否已經建立。這本來就很難衡量,而且時機還早。
問:在兩岸加速交流時,雙方有什麼基本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答:對北京而言,我相信光靠經濟合作並不足以減低台灣人民的恐懼,中國領導人如果想贏得台灣領導人和人民的信任,早晚要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及安全問題,並拿出具體行動來。台灣則應小心處理主權問題,在不損及長期利益的情形下,暫時擱置不予理會。這儘管有些委屈,總比高舉主權議題要好些。
問:目前北京不願在這些問題做出讓步,為什麼?
答: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否給予台灣國際空間涉及到主權議題,中國不願輕易退讓。此外,中共還擔心如果對國民黨讓步(例如在WHO等聯合國附屬機構),未來民進黨執政,台灣將得到更多利益。
而在安全議題上,中共似乎相信,對付台灣的最佳方法,是利用媒體讓台灣人民永遠處在內部不安的狀態下。我希望中國能夠改變想法,找出能提高台灣人民安全感的方法,例如在WHO展現彈性。
問:「統一」會成為未來兩岸互動之下的追求目標嗎?
答:馬總統已經說過在他任內不會有統一問題,這是很重要的政治意義。
解決兩岸爭端的障礙太深太廣,不是領導人說一說就可以,何況台灣的支持台獨的人口比例在12月創下新高,如果北京說統一將在近期或中期實現,那麼它就會升高變成問題。相信中國領導人最終會尊重台灣獨立的意識,但是用「擴大交流」來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不信任。馬英九總統則說要「正視現實、互不否認、增進福祉、兩岸和平」,這顯示雙方認知到現在有其他事務更值得去做。
問:你認為未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我認為「穩定」最重要。我的意思是它代表兩岸關係的一種環境的創造,使得兩岸能夠免於對方的恐懼而共存。
「穩定」對於現狀的維持十分重要,要從保證不去否定對方的存在做起,透過雙方的溝通和對話機制來進行。如果雙方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使得相互的恐懼降低,也就不需要再去追求避險和威嚇的政策與做法,兩岸發展將會變得更加可預測。
簡單說,穩定是經由擴大和深化在不同領域的合作來建立的重要模式,在經濟議題上,這將很快出現。但兩岸的「穩定」要想持續下去,就必須擴大到國際空間和安全議題上才行。
問:美國如何看待近來兩岸關係的變化?
答:有些美國人會擔心馬總統過於妥協,但這只是一部分。包括布希政府、主流學者、歐巴馬和馬侃都認為,近來兩岸緊張關係降低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既然如此,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止它。
另外,中國有些人可能會拿布希政府最近宣布出售一批武器給台灣,解讀為美國企圖阻撓兩岸和解。
事實上,那只是針對中國擴軍,造成台灣不安全感的一種適當回應。如果中國改變它的做法,讓台灣覺得更安全,那麼美國將會重新檢討,做出相對回應。在此之前,美國對台軍售反可以強化台灣和中國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 兩岸MOU 台灣Money Out?
*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 立委要求金管會守好台灣利益
兩岸明年春天可望簽訂金融MOU,不過多位立委上午擔心MOU恐變成「Money Out」危及台灣金融秩序,要求金管會主委陳冲守好台灣的利益。至於中國QDII來台投資規模,陳冲表示,目前只有220億中國人民幣,一旦MOU簽訂後,投資規模將可由目前占資產3%提高至10%,但仍尚不足以影響台灣的金融秩序。
立法院財委會上午審理中國人民幣管理及清算辦法,央行總裁彭准南、金管會主委陳冲等列席備詢。
立委羅淑蕾質詢時點出兩岸金融地位不對等,簽訂MOU,恐將出現「Money Out」危機。羅淑蕾認為,當初兩岸加入WTO條件不同,台灣是以「已開發」國家加入,對所有外商銀行採「國民待遇」,但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開放管制多、就連貸款轉貸更換,都要經原銀行同意才可轉貸,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條件,對台灣銀行界相當不利。
● 台灣土地抵押權全部轉換到中國銀行手中?
她指出,尤其中國土地為國有,銀行承貸企業貸款抵押,只有使用權,但台灣為私有財產制,且中國銀行資產龐大,一旦中國銀行來台灣以一半以下利率搶客戶,恐造成台灣土地抵押權全部轉換到中國銀行手中,尤其中國近期提出「532」門檻,要求產險總資產不得低於50億美元、設立滿30年、成立辦事處二年以上才可升格,但以台灣最資深成立45年的富邦產險,資產只有18億美元,根本無法符合中國的條件,屆時兩岸開放,台灣可能弊大過於利,出現MOU等於「Money Out」的危險。
高志鵬、黃偉哲也抱持相同的疑慮。不過,立委廖正井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上海銀行是台灣獲利最高的銀行,主要原因是擁有香港上海銀行、擁有會賺錢的中國市場,利用兩岸三地平台,成了最賺錢的銀行。尤其目前銀行對台商承貸只能透過OBU大多採信用貸款、並無抵押品,一旦兩岸金融交流後,銀行反而更能掌握台商中國資產、且可承作人民幣業務,從事存放款、賺取固定3.2%的存放款利差,實際上利大於弊。
● 陳冲:研究是否降低大陸投資金融業比率
不過,金管會主委陳冲認為,兩岸簽訂MOU後,銀行是否進入中國市場,均由銀行自行決定,政府不鼓勵、不禁止。至於委員們擔心QDII來台投資,可能涉及重大公共建設、或是掌握台灣的金融、交通碼頭等關鍵事業,陳冲表示,這些都屬於直接投資,由經濟部投審會審核,不會發生中資控制的問題,但對於中國資金投資金融機構,陳冲表示,會再研究是否要降低中國投資金融業的比率上限。
但因目前QDII可投資台灣的規模只有220億中國人民幣,陳冲強調,以目前的規模來看,還相當小,不足以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簽訂MOU後,QDII投資規模將可由目前占資產3%擴大至10%,規模將逐漸成長,金管會會審慎評估其對市場的影響。
【2008/12/29 聯合晚報】
卜睿哲現任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上周在台北與時代基金會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合作,舉辦「海峽兩岸政經關係與美國新政府」研討會。布魯金斯研究院執行長、也是前美國副國務卿陶柏特率團前來,其間曾私下拜會馬英九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國安會祕書長蘇起。
由於美國新舊政府尚未正式交接,卜睿哲在台北發表兩岸問題看法時,特別強調這些都只代表他個人的觀點,但從中仍可看出美方對近來兩岸關係的主流看法。以下是卜睿哲部分訪談內容:
問:做為一個熟知且長期關注兩岸事務的專家,你如何看待近來的兩岸問題?
答:過去多年來,兩岸問題的核心在於,雙方領導人都相信對方會威脅到它的基本利益。中國擔心台灣會採取某些行動,導致兩岸永久分裂,因此加大力度採取外交孤立與增加軍事嚇阻。台灣則擔心中國藉著軍事和外交力量,脅迫其放棄它所擁有的國家主權,因而不斷強調並堅持主權的存在。
讓問題更複雜的是,中國經常誤解,把台灣維護主權的主張視為推動實質獨立;另一方面,台灣和日本的政治袖則對中國的擴軍同感不安,而中國方面一再否定台灣的主權地位,並對日美同盟同樣深感威脅,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問:你對馬政府上任迄今在兩岸問題上的處理,有何評價?
答:馬英九相信確保台灣繁榮、安全和尊嚴的最佳方法,先要消除中國的疑慮並與它交往,他的當選,使得兩岸的惡性循環有了扭轉的可能。自他上任以來,兩岸互動頻繁,也簽訂一些協議,但真正困難的問題還沒來。
首先,當敵對的雙方試圖從相互的恐懼與不信任中抽離,以尋求獲取合作利益時,很容易就會陷入另一種疑慮,即如果有一方做出太大或者太多的讓步,另一方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擔心自己的好意被利用,或者還會被要求更多。
因此兩岸互動除了一些大的談判外,還需要漸進的過程來累積互信。目前看來北京和台北似乎已經朝著漸進的路在走,但還不清楚雙方的互信是否已經建立。這本來就很難衡量,而且時機還早。
問:在兩岸加速交流時,雙方有什麼基本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答:對北京而言,我相信光靠經濟合作並不足以減低台灣人民的恐懼,中國領導人如果想贏得台灣領導人和人民的信任,早晚要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及安全問題,並拿出具體行動來。台灣則應小心處理主權問題,在不損及長期利益的情形下,暫時擱置不予理會。這儘管有些委屈,總比高舉主權議題要好些。
問:目前北京不願在這些問題做出讓步,為什麼?
答: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否給予台灣國際空間涉及到主權議題,中國不願輕易退讓。此外,中共還擔心如果對國民黨讓步(例如在WHO等聯合國附屬機構),未來民進黨執政,台灣將得到更多利益。
而在安全議題上,中共似乎相信,對付台灣的最佳方法,是利用媒體讓台灣人民永遠處在內部不安的狀態下。我希望中國能夠改變想法,找出能提高台灣人民安全感的方法,例如在WHO展現彈性。
問:「統一」會成為未來兩岸互動之下的追求目標嗎?
答:馬總統已經說過在他任內不會有統一問題,這是很重要的政治意義。
解決兩岸爭端的障礙太深太廣,不是領導人說一說就可以,何況台灣的支持台獨的人口比例在12月創下新高,如果北京說統一將在近期或中期實現,那麼它就會升高變成問題。相信中國領導人最終會尊重台灣獨立的意識,但是用「擴大交流」來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不信任。馬英九總統則說要「正視現實、互不否認、增進福祉、兩岸和平」,這顯示雙方認知到現在有其他事務更值得去做。
問:你認為未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我認為「穩定」最重要。我的意思是它代表兩岸關係的一種環境的創造,使得兩岸能夠免於對方的恐懼而共存。
「穩定」對於現狀的維持十分重要,要從保證不去否定對方的存在做起,透過雙方的溝通和對話機制來進行。如果雙方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使得相互的恐懼降低,也就不需要再去追求避險和威嚇的政策與做法,兩岸發展將會變得更加可預測。
簡單說,穩定是經由擴大和深化在不同領域的合作來建立的重要模式,在經濟議題上,這將很快出現。但兩岸的「穩定」要想持續下去,就必須擴大到國際空間和安全議題上才行。
問:美國如何看待近來兩岸關係的變化?
答:有些美國人會擔心馬總統過於妥協,但這只是一部分。包括布希政府、主流學者、歐巴馬和馬侃都認為,近來兩岸緊張關係降低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既然如此,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止它。
另外,中國有些人可能會拿布希政府最近宣布出售一批武器給台灣,解讀為美國企圖阻撓兩岸和解。
事實上,那只是針對中國擴軍,造成台灣不安全感的一種適當回應。如果中國改變它的做法,讓台灣覺得更安全,那麼美國將會重新檢討,做出相對回應。在此之前,美國對台軍售反可以強化台灣和中國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 兩岸MOU 台灣Money Out?
*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 立委要求金管會守好台灣利益
兩岸明年春天可望簽訂金融MOU,不過多位立委上午擔心MOU恐變成「Money Out」危及台灣金融秩序,要求金管會主委陳冲守好台灣的利益。至於中國QDII來台投資規模,陳冲表示,目前只有220億中國人民幣,一旦MOU簽訂後,投資規模將可由目前占資產3%提高至10%,但仍尚不足以影響台灣的金融秩序。
立法院財委會上午審理中國人民幣管理及清算辦法,央行總裁彭准南、金管會主委陳冲等列席備詢。
立委羅淑蕾質詢時點出兩岸金融地位不對等,簽訂MOU,恐將出現「Money Out」危機。羅淑蕾認為,當初兩岸加入WTO條件不同,台灣是以「已開發」國家加入,對所有外商銀行採「國民待遇」,但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開放管制多、就連貸款轉貸更換,都要經原銀行同意才可轉貸,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條件,對台灣銀行界相當不利。
● 台灣土地抵押權全部轉換到中國銀行手中?
她指出,尤其中國土地為國有,銀行承貸企業貸款抵押,只有使用權,但台灣為私有財產制,且中國銀行資產龐大,一旦中國銀行來台灣以一半以下利率搶客戶,恐造成台灣土地抵押權全部轉換到中國銀行手中,尤其中國近期提出「532」門檻,要求產險總資產不得低於50億美元、設立滿30年、成立辦事處二年以上才可升格,但以台灣最資深成立45年的富邦產險,資產只有18億美元,根本無法符合中國的條件,屆時兩岸開放,台灣可能弊大過於利,出現MOU等於「Money Out」的危險。
高志鵬、黃偉哲也抱持相同的疑慮。不過,立委廖正井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上海銀行是台灣獲利最高的銀行,主要原因是擁有香港上海銀行、擁有會賺錢的中國市場,利用兩岸三地平台,成了最賺錢的銀行。尤其目前銀行對台商承貸只能透過OBU大多採信用貸款、並無抵押品,一旦兩岸金融交流後,銀行反而更能掌握台商中國資產、且可承作人民幣業務,從事存放款、賺取固定3.2%的存放款利差,實際上利大於弊。
● 陳冲:研究是否降低大陸投資金融業比率
不過,金管會主委陳冲認為,兩岸簽訂MOU後,銀行是否進入中國市場,均由銀行自行決定,政府不鼓勵、不禁止。至於委員們擔心QDII來台投資,可能涉及重大公共建設、或是掌握台灣的金融、交通碼頭等關鍵事業,陳冲表示,這些都屬於直接投資,由經濟部投審會審核,不會發生中資控制的問題,但對於中國資金投資金融機構,陳冲表示,會再研究是否要降低中國投資金融業的比率上限。
但因目前QDII可投資台灣的規模只有220億中國人民幣,陳冲強調,以目前的規模來看,還相當小,不足以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簽訂MOU後,QDII投資規模將可由目前占資產3%擴大至10%,規模將逐漸成長,金管會會審慎評估其對市場的影響。
【2008/12/29 聯合晚報】
上一篇:劉曉波與權威主義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