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8 23:04:36台北光點

倫敦金融城市長羅永成:台灣推動亞太金融中心 趁現在

* 倫敦金融城市長羅永成(David Lewis):「中國知道自己缺什麼,趕快彌補know how,手中的王牌除了cash,就是吸引brains。所以台北要崛起,就要有自己的利基」。
* 記者胡聖堤/攝影

倫敦金融城市長羅永成(David Lewis)昨(7)日認為,現在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混亂,正是台灣推動亞太金融中心的大好時機;他建議我國政府:降稅以吸引企業與人才、建立大家信任的法規與司法系統,與發展公司債市場。並強調,現在台灣若不做這些工作,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羅永成認為,從許多方面來看,台灣經濟基本面非常健全,比許多國家還要好,預期台灣有能力度過目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衝擊。

羅永成此行率領近十人的英國金融業高層代表團,6日起訪問台灣兩天,他結束訪台行後,今日將前往日本繼續訪問行程。

羅永成昨日應金融研訓院之邀,以「從倫敦金融城經驗談台灣亞太金融中心」發表演講。他表示,25年前倫敦的情況非常糟,當時有交易控管、交易稅非常高、通膨率超過20%,銀行利率高達15%。當時政府決定要開放市場,引進國外銀行、大幅降低稅率。經過20幾年發展,以及景氣不斷變化,倫敦終於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

目前全球金融情勢相當混亂,如果台灣能趁此機會趕快推動,做20多年前倫敦做的事情,建立好的法規與稅制,吸引企業與投資人,就有很好機會發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

羅永成昨天下午也召開訪台記者會,提到昨天上午與總統馬英九會面。他表示,馬英九贊成鬆綁與自由化,他相當肯定,台灣應該有很多希望與機會。

羅永成指出,台灣貨幣供給狀況非常健康、通膨率與失業率都低,更重要的是大銀行手中仍有相當現金,這點比許多國家都要優秀。台股雖然不好,是缺少信心,應比有些國家更有能力因應眼前的國際金融海嘯。

至於中國的金融發展,他認為儘管上海還無法動搖香港在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假以時日,上海終將成為屬一屬二的金融重鎮。

根據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在60個城市中,前幾名包括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上海排名第34位,北京第46,但台北則因政治因素在排行榜外。

根據羅永成訪問中國的經驗,中方知道如何改善上海金融中心的條件,但他不確定主事者何時會採取行動,或採取什麼行動。然而羅永成預期,10年至20年後上海終將崛起,與香港並列為亞太金融中心,而且「我願意拿錢賭上這件事。


■ 羅永成:通膨降了外匯多 台灣有錢景
*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倫敦金融城市長羅永成(David Lewis)昨天在台灣指出,儘管全球金融風暴,但台灣外匯存底夠多,GDP(國內生產毛額)表現也不錯,再加上通膨已獲控制,他覺得台灣投資人應該可以更樂觀;但要吸引外資的前提,應該先把台資吸引回來。

台灣新政府打算將台灣建立為亞太金融中心,但在吸引外商的「友善國度」排名,台灣只排第61名;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排第1,香港第4,連南韓都排到第23名。羅永成說,可見台灣要做的努力還很多,重點在提高投資誘因,尤其提高稅負誘因,才能吸引國外專才,同時要砍掉很多投資上過多限制。

倫敦金融城是倫敦的市中市,只有1平方英里大小,但倫敦金融城對英國經濟貢獻舉足輕重,倫敦金融城占英國企業稅收超過26%,占英國國內生產毛額淨額的14%,吸引全球各地專業人才和資金,目前就業人口中,已有超過20萬人非持有英國護照、超過50%的資產為外國人所擁有。

倫敦金融城市長每年一任,不代表任何黨派、不因政權輪替面臨被撤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英國金融業的大使,並鼓勵各國企業到倫敦掛牌上市。目前已有13家台灣企業在當地上市,包括宏碁、鴻海精密及長榮集團在台灣上市。

羅永成在來台記者會中指出,台灣經濟條件不錯,但市場似乎有點悲觀,但台灣有扎實的外匯存底,出口狀況和GDP都維持的不錯,雖然台股下滑,但全球股市表現一樣不佳,在這次金融風暴下,主要大型金融機構仍維持極佳的流動性。他認為,只要樂觀,台灣應表現的更好,不過台灣的銀行家數過多,這是個隱憂,如果經由合併,擴大銀行規模,就可加強銀行面對金融風暴的競爭力。有些觀點認為大不一定好,但是若不大,連競爭力都奢談。

但台灣現在不夠好,尤其在吸引外資上,比不過香港、新加坡及南韓。他說,台灣投資環境對外商來說,繁文縟節仍太多,投資環境太官僚,不夠自由化,外商自然不願來;且不要說外資,這幾年台商在香港、新加坡上市掛牌的數目,都超過在台掛牌數目。

他表示,台灣若想吸外商,可能得想辦法先把台商找回來,而且台灣個人稅率超過香港、新加坡,光課稅這一點,就沒有吸外商專才的誘因。


■ 倫敦金融城 英國的華爾街
* 記者 劉煥彥

倫敦金融城的英文名稱是City of London,簡稱City,是倫敦市32區之中的一區,但單從英文名稱來看,很容易誤認為有如台北市的信義區或松山區一般的行政區。

金融城實際大小只有2.6平方公里,因此又稱為「Square Mile」,但由於該區是倫敦最早形成的聚落,歷經數百年發展後成為倫敦各類商業的聚集地,銀行、保險、票券、交易所與中央銀行皆位於此地,最後演變成全英國金融業的大本營,地位有如紐約華爾街或香港中環。

隨著19世紀大英帝國的國力日盛,米字旗照耀全球,金融城的金融地位更加穩固,歐洲金融機構也紛紛來此設點,使得倫敦金融城逐漸從英國金融中心,晉升為歐洲金融中心,日後則成為與紐約鼎足而立的世界級金融樞紐。

金融城政府統計,2006年金融產業為英國創造240億英鎊(約合新台幣1.36兆元)的出口總值,其中多數金融機構都位於倫敦金融城內,金融業產值占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一成,占倫敦GDP高達19%,堪稱是大不列顛的金雞母,金融城幾乎與英國金融產業劃上等號。金融城地位特殊,是個獨立的英國地方政府,金融城市長(Lord Mayor of London)則為最高行政首長。

金融城市長一職始自1189年(時為中國南宋前半期),由當時倫敦城各行各業同業公會投票選舉,任期一年,為榮譽職,而這個做法一直流傳至今。這次訪台的羅永成(David Lewis)為倫敦金融城第680任市長。在金融城土地上,只有英國國王(或女王)地位比他高;在城外,市長可與內閣閣員平起平坐。

【2008/10/0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