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4 13:03:37台北光點
印度的關鍵地位 台商的全球佈局
* 林孟儀/遠見雜誌 2008.04.24
《遠見》歸納第一波先遣部隊用血汗換來的經驗,教戰布局。並介紹班加洛爾、海德拉巴、清奈南方金三角,此區塊將成製造業重鎮,台商可藉此力用印度。
自從2005年高盛四國報告出爐以前,早就有許多台商注意到崛起的印度,考察團絡繹於途。光是去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駐孟買辦事處平均每月都得接待四到五個台商印度考察團。
派駐台灣一年多的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泰朗(T. P. Seetharam)指出,去年印度在台共發出3萬份簽證,比前年成長3000人次,其中1∕4是商務簽證,「尤其愈來愈多台灣企業領導人訪問印度,」史泰朗在台北辦公室接受訪問的當下,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正首度前往印度考察。
根據外交部駐新德里辦事處經濟組統計,至去年底,台商赴印度投資家數只有65家,投資金額約6億美元,其中光去年的投資額就占了4億美元;而正籌備投資印度中的台商有23家,約將投資1.5億美元。
印度人不解:為什麼台灣人還不投資?
從上述的數字可以看出,進入印度的台商其實寥寥可數,直到去年才開始鄭重布局印度。1月25號,首都新德里近郊最富盛名的中菜館南京飯店裡,台商聚集在升業營造的尾牙宴上把酒言歡。包括中國信託、明基、聯發科、大陸工程等台幹在內,各路人馬加一加,竟不過席開兩桌!
比起在中國的近200萬名台灣人、越南的5萬名台商;目前新德里的台商只有約40人,孟買台商如陽明海運、長榮海運、萬海航運、華碩、三陽機車等派駐的台幹,加一加也不出30人。
再看看近來頗受台灣廠商青睞的印度東南部工業城清奈,已經有5000名韓國人,但包括鴻海、勝華科技等派駐的台灣人,也不超過200位。
「你們台灣人到底在幹什麼?來了100多個考察團,可是來投資的那麼少,」曾在1995到1997連續三年擔任印度電腦工會顧問,近年也多次進出印度的《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說,印度科技資訊部長曾當面這樣問他。成群的考察與零星的投資,簡直不成正比,為什麼台商對印度這塊金磚望之卻步?
台商怕怕:怎麼可能在動物園裡做生意?
除了印度,全世界恐怕沒有一個國家,能讓天不怕、地不怕,拎著007皮箱就可以賺遍天下的台商,如此天人交戰。
連續兩年帶團訪問印度的工商協會理事長黃茂雄分享,每次到印度去,跟幾個當地台商吃飯,「只要聽聽他們的故事,都會讓你害怕,都會讓你嚇死!」身為東元集團會長的他,當然希望開發印度市場,但是也明白,「印度會是最困難的市場!」
一提到印度,每個台商的反應,幾乎都和黃茂雄如出一轍。但印度,究竟難在哪裡?
五味雜陳的空氣、塵土飛揚的街道上,喧天的汽車喇叭聲不斷;貧民路旁隨地躺,遊民死在路邊沒人管,野猴子和聖牛在街邊晃蕩,偶爾驢子和大象也常常不知從那裡冒出來和人車爭道。
這就是印度首都新德里和第一大金融之都孟買給人的鮮活印象。
「印度好像是一座動物園!」一位駐印的台商,帶著一抹司空見慣的笑容說,如此「野獸派」的都市風格,每每嚇壞了台商考察團。接著,辛辣的食物、不潔的飲水、髒亂的環境,讓台商考察團常行程還沒走完,團員就已病倒一半;不僅吃五星級飯店的食物會拉肚子,住五星級飯店,也會遇到停電!
再議!再議!這個國家實在太難懂了
連最基本的硬體、物質生活條件都有問題,遑論無形的文化隔閡了。
黃茂雄指出,全球化時代,台商出國打天下,勢必會面臨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但是印度對台灣人就是特別困難。因為中國、東南亞和台灣風俗文化相近。台灣人從小接觸不少而歐美西方文化;但是台印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文化交集。
「想想我們讀中學的時候,教科書上大概只有兩頁談印度,就過去了吧!」黃茂雄說。
黃茂雄舉例,美國有許多印僑,美商於是運用這些印僑回印度打天下,但是台商缺乏這樣的媒介。
另外,印度簡直不是「一個」國家,不同的語言、人種、宗教,再再加深投資的困難。
印度有28個邦,每個邦都各有一套法令規章,還有22種官方語言、上千種方言,以及將人分為四個等級的種姓制度。「與其說印度是一個國家,說它是一個『邦聯』更貼切!」近幾年跟印度有合作計畫的旭陽投顧董事長邰中和提出這個外人看印度時,最常使用的比喻。
去?不去?再不決定以後也沒機會了
正在考慮東元全球佈局的黃茂雄坦言,有時想到印度既然這麼難,慢一點去也可以,但是一轉念又想,再慢,進入印度只會愈來愈困難。
黃茂雄說,「愈困難,愈要花時間的,就更要及早開始布局。人家美國人也是花了十幾年,才在印度有成就!」
今年3月,施崇棠第一次赴印度考察,一去就六天,「這是我考察一個國家時間最長的紀錄,一般我都去一天就走了,」施崇棠說。可見他對印度市場的重視與好奇。
待那麼多天,「真正的原因是我感覺我們已經有點慢了,」施崇棠為了瞭解印度市場,連最偏僻的地方也去,發現了印度自組(DIY)主機板市場起不來的原因,是印度買得起電腦的人都是被服務的階級,根本不必自己動手做。施崇棠更透露,他正考慮在印度投資製造基地的最佳時機點。
「假如今天台商不去印度,兩年、三年後會更晚,因為大家都去了!」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林凡(Amit Narang)認為,印度正在改善基礎建設,雖然很慢,但是不要因此決定不去印度投資,「我不是說印度毫無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別把印度當中國,經驗反而是包袱
的確,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泰朗便十分不解:美國人、韓國人、日本人能在印度賺大錢,為什麼台灣人不能?
「文化、語言的差異都不是藉口!」史泰朗毫不諱言地表示,韓國人十多年前進入印度時,遇到的困難絕對是現在的兩倍,「但是十年前韓國人就去面對這個困難,今天終於成功了。」
台商也常常跟他抱怨,去中國、越南可以取得很多優惠與特殊待遇,但是印度都沒有,更少見官員熱烈相迎的招商陣仗。
史泰朗指出,這是因為印度與越南、中國不同。印度本身有很強的工業發展歷史,民間企業發達,不像越南與中國一開始要巴結外商,因此對外商提供很多誘因。
因此台商前進印度,不但不能期待優惠,還必須有心理準備,必須與進入印度已久的外商,及蓬勃的當地企業競爭。「請不要帶著中國的包袱來印度!(Please don’t go to India with China’s baggage.)」林凡直言。
印度正缺製造業,搶先機就是現在
「如果等到印度電也好了,水也好了,市場也都成熟了,台商才來跟人家拚生產技術,就會永遠都在幫人家代工!」中國信託印度分行經理范添喜直指,「為什麼台商不去搶先機,永遠要把自己逼到『不得不來』的地步?」
范添喜指出,台商有很好生產技術、工廠管理的能力,是目前積極想扶植製造業的印度最需要的優勢。但如果等到印度基礎建設完備了才要跳進來,「那台商永遠都在賺代工那『最後的幾毛錢』!」
「進去印度,一定要有十年內苦蹲的決心!」一位台商坦言,印度是個必須先蹲才可能後跳的市場。
誠如黃茂雄所言,前進印度絕對不能用投機的、短暫的心態,一定要有多年經營的心理準備,「假使能在印度成功的話,那是很了不起的!」
《遠見》歸納第一波先遣部隊用血汗換來的經驗,教戰布局。並介紹班加洛爾、海德拉巴、清奈南方金三角,此區塊將成製造業重鎮,台商可藉此力用印度。
自從2005年高盛四國報告出爐以前,早就有許多台商注意到崛起的印度,考察團絡繹於途。光是去年,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駐孟買辦事處平均每月都得接待四到五個台商印度考察團。
派駐台灣一年多的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泰朗(T. P. Seetharam)指出,去年印度在台共發出3萬份簽證,比前年成長3000人次,其中1∕4是商務簽證,「尤其愈來愈多台灣企業領導人訪問印度,」史泰朗在台北辦公室接受訪問的當下,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正首度前往印度考察。
根據外交部駐新德里辦事處經濟組統計,至去年底,台商赴印度投資家數只有65家,投資金額約6億美元,其中光去年的投資額就占了4億美元;而正籌備投資印度中的台商有23家,約將投資1.5億美元。
印度人不解:為什麼台灣人還不投資?
從上述的數字可以看出,進入印度的台商其實寥寥可數,直到去年才開始鄭重布局印度。1月25號,首都新德里近郊最富盛名的中菜館南京飯店裡,台商聚集在升業營造的尾牙宴上把酒言歡。包括中國信託、明基、聯發科、大陸工程等台幹在內,各路人馬加一加,竟不過席開兩桌!
比起在中國的近200萬名台灣人、越南的5萬名台商;目前新德里的台商只有約40人,孟買台商如陽明海運、長榮海運、萬海航運、華碩、三陽機車等派駐的台幹,加一加也不出30人。
再看看近來頗受台灣廠商青睞的印度東南部工業城清奈,已經有5000名韓國人,但包括鴻海、勝華科技等派駐的台灣人,也不超過200位。
「你們台灣人到底在幹什麼?來了100多個考察團,可是來投資的那麼少,」曾在1995到1997連續三年擔任印度電腦工會顧問,近年也多次進出印度的《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說,印度科技資訊部長曾當面這樣問他。成群的考察與零星的投資,簡直不成正比,為什麼台商對印度這塊金磚望之卻步?
台商怕怕:怎麼可能在動物園裡做生意?
除了印度,全世界恐怕沒有一個國家,能讓天不怕、地不怕,拎著007皮箱就可以賺遍天下的台商,如此天人交戰。
連續兩年帶團訪問印度的工商協會理事長黃茂雄分享,每次到印度去,跟幾個當地台商吃飯,「只要聽聽他們的故事,都會讓你害怕,都會讓你嚇死!」身為東元集團會長的他,當然希望開發印度市場,但是也明白,「印度會是最困難的市場!」
一提到印度,每個台商的反應,幾乎都和黃茂雄如出一轍。但印度,究竟難在哪裡?
五味雜陳的空氣、塵土飛揚的街道上,喧天的汽車喇叭聲不斷;貧民路旁隨地躺,遊民死在路邊沒人管,野猴子和聖牛在街邊晃蕩,偶爾驢子和大象也常常不知從那裡冒出來和人車爭道。
這就是印度首都新德里和第一大金融之都孟買給人的鮮活印象。
「印度好像是一座動物園!」一位駐印的台商,帶著一抹司空見慣的笑容說,如此「野獸派」的都市風格,每每嚇壞了台商考察團。接著,辛辣的食物、不潔的飲水、髒亂的環境,讓台商考察團常行程還沒走完,團員就已病倒一半;不僅吃五星級飯店的食物會拉肚子,住五星級飯店,也會遇到停電!
再議!再議!這個國家實在太難懂了
連最基本的硬體、物質生活條件都有問題,遑論無形的文化隔閡了。
黃茂雄指出,全球化時代,台商出國打天下,勢必會面臨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但是印度對台灣人就是特別困難。因為中國、東南亞和台灣風俗文化相近。台灣人從小接觸不少而歐美西方文化;但是台印之間,根本沒有什麼文化交集。
「想想我們讀中學的時候,教科書上大概只有兩頁談印度,就過去了吧!」黃茂雄說。
黃茂雄舉例,美國有許多印僑,美商於是運用這些印僑回印度打天下,但是台商缺乏這樣的媒介。
另外,印度簡直不是「一個」國家,不同的語言、人種、宗教,再再加深投資的困難。
印度有28個邦,每個邦都各有一套法令規章,還有22種官方語言、上千種方言,以及將人分為四個等級的種姓制度。「與其說印度是一個國家,說它是一個『邦聯』更貼切!」近幾年跟印度有合作計畫的旭陽投顧董事長邰中和提出這個外人看印度時,最常使用的比喻。
去?不去?再不決定以後也沒機會了
正在考慮東元全球佈局的黃茂雄坦言,有時想到印度既然這麼難,慢一點去也可以,但是一轉念又想,再慢,進入印度只會愈來愈困難。
黃茂雄說,「愈困難,愈要花時間的,就更要及早開始布局。人家美國人也是花了十幾年,才在印度有成就!」
今年3月,施崇棠第一次赴印度考察,一去就六天,「這是我考察一個國家時間最長的紀錄,一般我都去一天就走了,」施崇棠說。可見他對印度市場的重視與好奇。
待那麼多天,「真正的原因是我感覺我們已經有點慢了,」施崇棠為了瞭解印度市場,連最偏僻的地方也去,發現了印度自組(DIY)主機板市場起不來的原因,是印度買得起電腦的人都是被服務的階級,根本不必自己動手做。施崇棠更透露,他正考慮在印度投資製造基地的最佳時機點。
「假如今天台商不去印度,兩年、三年後會更晚,因為大家都去了!」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林凡(Amit Narang)認為,印度正在改善基礎建設,雖然很慢,但是不要因此決定不去印度投資,「我不是說印度毫無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別把印度當中國,經驗反而是包袱
的確,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泰朗便十分不解:美國人、韓國人、日本人能在印度賺大錢,為什麼台灣人不能?
「文化、語言的差異都不是藉口!」史泰朗毫不諱言地表示,韓國人十多年前進入印度時,遇到的困難絕對是現在的兩倍,「但是十年前韓國人就去面對這個困難,今天終於成功了。」
台商也常常跟他抱怨,去中國、越南可以取得很多優惠與特殊待遇,但是印度都沒有,更少見官員熱烈相迎的招商陣仗。
史泰朗指出,這是因為印度與越南、中國不同。印度本身有很強的工業發展歷史,民間企業發達,不像越南與中國一開始要巴結外商,因此對外商提供很多誘因。
因此台商前進印度,不但不能期待優惠,還必須有心理準備,必須與進入印度已久的外商,及蓬勃的當地企業競爭。「請不要帶著中國的包袱來印度!(Please don’t go to India with China’s baggage.)」林凡直言。
印度正缺製造業,搶先機就是現在
「如果等到印度電也好了,水也好了,市場也都成熟了,台商才來跟人家拚生產技術,就會永遠都在幫人家代工!」中國信託印度分行經理范添喜直指,「為什麼台商不去搶先機,永遠要把自己逼到『不得不來』的地步?」
范添喜指出,台商有很好生產技術、工廠管理的能力,是目前積極想扶植製造業的印度最需要的優勢。但如果等到印度基礎建設完備了才要跳進來,「那台商永遠都在賺代工那『最後的幾毛錢』!」
「進去印度,一定要有十年內苦蹲的決心!」一位台商坦言,印度是個必須先蹲才可能後跳的市場。
誠如黃茂雄所言,前進印度絕對不能用投機的、短暫的心態,一定要有多年經營的心理準備,「假使能在印度成功的話,那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