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19:43:02台北光點

你應該考研究所嗎?(三)

* 劉孟奇 2008/1/3(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你確實做過生涯規劃的功課了嗎?

年底將屆,距離明年夏天大概還有半年。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不少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會開始煩惱「我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唸研究所」這個問題。無論如何,我的建議是,在一個年輕人做出「要不要繼續唸研究所」的決定之前,最好能夠先釐清自己所面對的問題本質是什麼──到底自己所憂慮的是「對於要不要考研究所這件事情感到困擾」,還是其實是「對自己的生涯發展缺乏願景與規劃」?

三十歲時 希望自己做什麼工作?

事實上,每次有學生來問我,自己是否應當繼續唸研究所時,我一定會先問他們以下這幾個問題:

你在三十歲的時候,希望自己在做什麼性質的工作?自己在什麼樣的生涯軌道上發展?

你為什麼希望自己可以做這種性質的工作?為什麼希望自己可以在這樣的生涯軌道上發展?是因為這種工作適合你的人格特質?符合你的興趣?還是因為這種生涯發展讓你的能力強項能充分發揮?

這樣的工作能帶給你怎樣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你能在這樣的工作裡面,看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嗎?

如果一個學生能夠回答以上的問題,我就會繼續追問以下這些問題:

你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了解多少?比如說:目前職場中有哪些可能的職業選項?你知道各種可能職業選項的日常工作內容是什麼?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有哪些?一般的待遇條件以及升遷情況到底如何?競爭的情況有多激烈?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些可能的未來職業選項,你能不能把這些選項加以歸納結合,看看如果把這些選項當作自己的發展目標的話,這些目標之間有哪些共通點?比如說,它們是不是都要求工作者具備某些特定能力、先有過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或者需要某些證照還是學歷?

找出屬於自己的「生涯進路地圖」

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工作當成願景與目標,然後規劃出一張從你現在的位置出發,可以到達目標的「生涯進路地圖」?這些的生涯進路地圖有沒有現實可行性?有哪些風險?你可以如何處理這些風險?你是否只有一條到達目標的可能途徑?萬一有一條生涯進路走不通,你的「雨天備案」是什麼?

為了在「生涯進路地圖」中一步一步前進,你需要開始做哪些投資?完成哪些事項?你在一年、三年、五年後的檢查點是什麼?

你從現在開始的下一步要做什麼?

通常回答完上面這些問題以後,「需不需要繼續唸研究所」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所以,對一個大學生而言,與其繼續煩惱「我要不要開始準備考研究所」,還不如先問自己一個更重要的根本問題,也就是──我確實做過生涯規劃的功課了嗎?

我找到一份工作了──然後呢?

我在一年多以前協助青輔會進行「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當調查小組在訪問已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時,普遍發現的一個共同感想是,找到一份工作其實並不太難,但問題是:然後呢?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一份工作?要往什麼地方發展?這一份工作對於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這才是職涯發展中真正困擾的開始。

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真實故事

當時在焦點團體中,有一位受訪者的故事非常生動的描述了這個問題,他說:

「我剛畢業時也沒找工作,就跟另外一個同學每天都混啊、上網啊。後來有個同學說他工作的貿易公司有缺,我就過去了,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那時候我每天上班要搭公車,然後從下公車到公司這段路,我每天都在問自己說:我為什麼要上班?我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真的要走進去嗎?」

「我的同學做了十二個月,我做了十一個月之後。有一天我們兩個去唱歌,唱完以後我們就去看海。然後我看著海,問他:我們要這樣過一輩子嗎?我們要在這邊一直打訂單嗎?你覺得我們要過這樣的生活嗎?我們就決定說:好,我們明天不要去上班,有人問就說是生病。」

「不去上班後隔天我還是沒有去,他去上班了,跟老闆說我們的想法,然後老闆約談我們。老闆就問說,那你們做到什麼時候?我們就說,那做到今天好了。老闆就有點不爽,因為老闆對我們非常好。然後他就說,好,那你們就做到今天。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這樣子結束了。」

「那時候真的很誇張,就是每天都不斷地問自己說:我為什麼要去那邊上班?可是那時候的薪水真的是比同時期的其他同學來得多很多......」

當然,這個故事並不是說「在貿易公司打訂單」這個工作有什麼不好,對於很多人格特質符合的人而言,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工作。這個故事的教訓是說:「適才適性發展」真的非常重要。

對於這個故事裡的畢業生而言,他在經歷這一段痛苦經驗後才深刻了解,他的個性其實是喜歡不斷接觸人群、與人群互動。所以當他後來再尋找工作的時候,就朝這個方向努力,終於找到一個公司人資部門的徵募訓練工作。他從助理做起,薪水比前一個工作低了一萬元左右,工作時間更長、更累,而且很多功夫要從頭學起。但是至少他不會每天在上班的公車上不斷地想:我為什麼要做這一份工作?

談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你一直強調適性發展,可是我父母(或身邊的人)都強調的是,唸研究所是為了找一個熱門的好工作,自己有沒有興趣其實並不重要。強調適才適性,會不會太不現實?」

到底唸研究所要不要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還是研究所畢業後的出路重要,自己的興趣先不要管?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下一次,這一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當中來談。
看遠一點 2008-03-18 14:19:03

與中共進行經濟上的合作.應該以雙方互助.互惠為共同方向~~~但是重要的前提之下必須是:國與國之間平等.共同高度的互相尊重.誠意的對待!才能保障全台灣人民的一切.
眼前.台灣的國際定位仍處模糊.對方(中共)平日對台灣均以高姿態.傲漫.不平等.不尊重與我們接觸.您敢對中國寄以厚望嗎!存有幻想嗎!
誰不想拼經濟呢!面對目前極權統治的中國.真的會和善的對待台灣嗎?在中國還沒完全開放民主.毫不注重人權的統治下.別開玩笑了!台灣人該深思啊

版主回應
台灣的國際定位就是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但一九七一年起地位被另一個中國所取代而且否定。中華民國有民選制度,民意代表皆自台灣本土選出,與海峽另一端的政黨或政權沒有誰主誰從的問題。這部份自稱是中國人的華人應當深思啊! 2008-03-18 19: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