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1 04:30:45台北光點
善用市集 為創意園區加分
* 王美雅、陳意文
去年10月份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產業群聚發展指標」(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中,台灣表現名列前茅,領先美國及南韓。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使我國發展各類新興產業時,常透過各類園區規劃,企圖複製另一個產業榮景;南韓近來也積極運用群聚策略發展各類產業與區域,從前年的31名躍進到第三名。由此可見,群聚背後必然存在一些值得深究的機制。
地理群聚的好處很早就受到經濟學者注意。管理領域中以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1998年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群聚與新競爭經濟學」一文最具代表性。
儘管群聚現象由來已久,但隨著產業環境變遷,學者對群聚效益所持的觀點也不斷演進;從共用實體資產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效果,專業彈性分工網路產生的效率與創新,一直到最近知識經濟興起,學者開始從知識觀點討論群聚效益。
從知識角度探究,大學、研究機構與大型廠商是最主要的系統知識創造與儲存者;其次,因為地理接近使面對面的接觸機會頻繁,產生知識外溢、流通與擴散效果;再者,群聚中的專業服務廠商(如智財、法律、行銷等)與育成中心扮演知識加值的角色,落實新概念並創造價值。
上述都是過去觀察成功聚落常見的條件。然而,哪些因素影響某些聚落緩慢凋零、某些不斷創新成長?多數研究提到群聚內的「在地學習過程」,證據卻明顯不足;事實上最成功的廠商並非從群聚內部學習,而是有其遠距學習管道,稱之為全球管線(global pipelines)。
丹麥哥本哈根管理學院馬斯凱(Peter Maskell)教授等進一步主張,群聚內廠商常常藉由國際商展與專業會議等專業人士聚會取得跨地域性知識。此類活動中,廠商可以與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者交流,瞭解最新市場與技術趨勢,形成未來的策略計畫。
藉由面對面接觸,分享內隱(tacit)知識、建立人際網路,成為後續合作的基礎。這類活動和群聚中所發生的行為相當近似,稱為暫時性群聚,這是一般遠距溝通無法替代的。
就如過於封閉的企業無法持續創新,侷限於當地學習的群聚往往故步自封,缺乏創新能耐,不免走向衰亡。因此,在許多高度創新的產業中,暫時性群聚的機制被大量運用,如商展、節慶、市集與獎項都被用來作為知識連結與創造的重要機制;奧地利林茲(Linz)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AEC)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不管暫時性群聚或永久性群聚,都強調面對面溝通對知識創造與人際網路建構的重要性;此二者的關係並非替代而是互補,若能將暫時性群聚的概念納入永久性群聚的架構中,可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們認為,未來創意園區的規劃應包含知識創造、儲存、流通與加值功能,除了有系統地與大學和研究機構連結,設置園區內科技與社會人文實驗室,強化知識創造與外溢效果之外,在成員互動機制設計上,應透過跨地域的商展、節慶、市集或獎項等活動進行知識連結與創造,強化產業創新能耐。
【2008/03/09 經濟日報】
去年10月份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產業群聚發展指標」(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中,台灣表現名列前茅,領先美國及南韓。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使我國發展各類新興產業時,常透過各類園區規劃,企圖複製另一個產業榮景;南韓近來也積極運用群聚策略發展各類產業與區域,從前年的31名躍進到第三名。由此可見,群聚背後必然存在一些值得深究的機制。
地理群聚的好處很早就受到經濟學者注意。管理領域中以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1998年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群聚與新競爭經濟學」一文最具代表性。
儘管群聚現象由來已久,但隨著產業環境變遷,學者對群聚效益所持的觀點也不斷演進;從共用實體資產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效果,專業彈性分工網路產生的效率與創新,一直到最近知識經濟興起,學者開始從知識觀點討論群聚效益。
從知識角度探究,大學、研究機構與大型廠商是最主要的系統知識創造與儲存者;其次,因為地理接近使面對面的接觸機會頻繁,產生知識外溢、流通與擴散效果;再者,群聚中的專業服務廠商(如智財、法律、行銷等)與育成中心扮演知識加值的角色,落實新概念並創造價值。
上述都是過去觀察成功聚落常見的條件。然而,哪些因素影響某些聚落緩慢凋零、某些不斷創新成長?多數研究提到群聚內的「在地學習過程」,證據卻明顯不足;事實上最成功的廠商並非從群聚內部學習,而是有其遠距學習管道,稱之為全球管線(global pipelines)。
丹麥哥本哈根管理學院馬斯凱(Peter Maskell)教授等進一步主張,群聚內廠商常常藉由國際商展與專業會議等專業人士聚會取得跨地域性知識。此類活動中,廠商可以與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者交流,瞭解最新市場與技術趨勢,形成未來的策略計畫。
藉由面對面接觸,分享內隱(tacit)知識、建立人際網路,成為後續合作的基礎。這類活動和群聚中所發生的行為相當近似,稱為暫時性群聚,這是一般遠距溝通無法替代的。
就如過於封閉的企業無法持續創新,侷限於當地學習的群聚往往故步自封,缺乏創新能耐,不免走向衰亡。因此,在許多高度創新的產業中,暫時性群聚的機制被大量運用,如商展、節慶、市集與獎項都被用來作為知識連結與創造的重要機制;奧地利林茲(Linz)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AEC)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不管暫時性群聚或永久性群聚,都強調面對面溝通對知識創造與人際網路建構的重要性;此二者的關係並非替代而是互補,若能將暫時性群聚的概念納入永久性群聚的架構中,可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們認為,未來創意園區的規劃應包含知識創造、儲存、流通與加值功能,除了有系統地與大學和研究機構連結,設置園區內科技與社會人文實驗室,強化知識創造與外溢效果之外,在成員互動機制設計上,應透過跨地域的商展、節慶、市集或獎項等活動進行知識連結與創造,強化產業創新能耐。
【2008/03/09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