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0 04:09:11台北光點
IMF:台灣控制通膨能力列全球「資優班」
* 世界盃棒球賽,台灣日本在台中市洲際棒球場十六強同組較勁,現場爆滿觀戰(實況照片)
* 杜震華(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了我國十月份的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5.34%,創了1994年以來的新高,印證了民間對於物價的不滿,其實非來自於「媒體哄抬」。然而,今年一至十月平均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其實只有1.35%;同期間的躉售物價上漲率倒是高達6.05%,顯示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受害最大的其實是批發或零售商,並不是消費者!
如果台灣今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真的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的1.7%(低於南韓的3.0%),那麼台灣的物價在全球比較之下,應該算是「相當平穩」的,聽來頗為弔詭吧?
幕僚有失職之嫌
其實,據IMF公佈十月份對今年各國物價的預測,國內消費物價1.7%的上漲率不僅低於「高所得經濟體」的平均(2.4%),在三十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五低,更遠低於中東歐(4.7%)、開發中的美洲(5.4%)、開發中亞洲(5.7%)、非洲(6.5%)、前蘇聯地區(8.8%)、中東(9.9%),在預期中的表現絕對是出色的。而在低於台灣的四個國家中,芬蘭、日本、瑞士三國的預估經濟成長率都不到2%。考量這些因素之後,台灣的消費物價情況可能是全球高所得國家中預期表現「最好」的哩!執政團隊沒能以這套數據回應社會質疑,幕僚似乎有失職之嫌,應該加油。
今年IMF預估全球消費物價表現「最好」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維德角(0.2%)、布吉納法索(0.5%)和尼日(0.9%),都是非洲的「第四世界」國家,資源極可能還在低度就業狀態,低通膨不足為奇;通膨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厄立垂亞(25.6%)、查德(21.0%)、亞塞拜然(20.0%),前者經濟嚴格管制,幾乎完全禁止進口;後兩國為產油國,石油突然增產之下配套難以跟上,無法維持物價平穩和一般性的成長,被學界稱為「荷蘭病」。
物價非長期偏高
而台灣今年的物價表現是否特別出色呢?其實物價穩定一直是台灣的「優良傳統」,在IMF的資料中,1989-98和1999-2008(最後兩年是預測值)期間,台灣消費物價年增率分別為3.3%和0.8%,雖高於新加坡的2.2%和0.9%,卻遠低於韓國的6.2%和2.7%,也可說低於香港(8.3%和-0.7%)。1999-2008期間的年增長率0.8%在三十個高所得經濟體(年增率2.0%)中僅高於香港和日本,算是「資優班」的同學!
台灣今年十月份顯著的物價上漲,並不代表台灣物價長期偏高,這也正是台灣購買力平均所得(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仍然顯著超越南韓「兩成以上」的主因(我國領先幅度拉大至七千美元)。
台灣過去的優異表現,是因為政府極重視民生物價,對外貿易積極開放、撤除保護的結果。「新政府」應付通膨的經驗不足,十月份的反應稍嫌遲鈍,相信很快就可以學到教訓。接下來的課題,應該是建立一套快速預測和追蹤各流程價格的機制,讓農民免於「菜土菜金」的惡性循環,並有效打擊操縱、哄抬物價,剝削消費者的中間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有心,政府不可能束手無策!
* 杜震華(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了我國十月份的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5.34%,創了1994年以來的新高,印證了民間對於物價的不滿,其實非來自於「媒體哄抬」。然而,今年一至十月平均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其實只有1.35%;同期間的躉售物價上漲率倒是高達6.05%,顯示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受害最大的其實是批發或零售商,並不是消費者!
如果台灣今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真的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的1.7%(低於南韓的3.0%),那麼台灣的物價在全球比較之下,應該算是「相當平穩」的,聽來頗為弔詭吧?
幕僚有失職之嫌
其實,據IMF公佈十月份對今年各國物價的預測,國內消費物價1.7%的上漲率不僅低於「高所得經濟體」的平均(2.4%),在三十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五低,更遠低於中東歐(4.7%)、開發中的美洲(5.4%)、開發中亞洲(5.7%)、非洲(6.5%)、前蘇聯地區(8.8%)、中東(9.9%),在預期中的表現絕對是出色的。而在低於台灣的四個國家中,芬蘭、日本、瑞士三國的預估經濟成長率都不到2%。考量這些因素之後,台灣的消費物價情況可能是全球高所得國家中預期表現「最好」的哩!執政團隊沒能以這套數據回應社會質疑,幕僚似乎有失職之嫌,應該加油。
今年IMF預估全球消費物價表現「最好」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維德角(0.2%)、布吉納法索(0.5%)和尼日(0.9%),都是非洲的「第四世界」國家,資源極可能還在低度就業狀態,低通膨不足為奇;通膨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厄立垂亞(25.6%)、查德(21.0%)、亞塞拜然(20.0%),前者經濟嚴格管制,幾乎完全禁止進口;後兩國為產油國,石油突然增產之下配套難以跟上,無法維持物價平穩和一般性的成長,被學界稱為「荷蘭病」。
物價非長期偏高
而台灣今年的物價表現是否特別出色呢?其實物價穩定一直是台灣的「優良傳統」,在IMF的資料中,1989-98和1999-2008(最後兩年是預測值)期間,台灣消費物價年增率分別為3.3%和0.8%,雖高於新加坡的2.2%和0.9%,卻遠低於韓國的6.2%和2.7%,也可說低於香港(8.3%和-0.7%)。1999-2008期間的年增長率0.8%在三十個高所得經濟體(年增率2.0%)中僅高於香港和日本,算是「資優班」的同學!
台灣今年十月份顯著的物價上漲,並不代表台灣物價長期偏高,這也正是台灣購買力平均所得(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仍然顯著超越南韓「兩成以上」的主因(我國領先幅度拉大至七千美元)。
台灣過去的優異表現,是因為政府極重視民生物價,對外貿易積極開放、撤除保護的結果。「新政府」應付通膨的經驗不足,十月份的反應稍嫌遲鈍,相信很快就可以學到教訓。接下來的課題,應該是建立一套快速預測和追蹤各流程價格的機制,讓農民免於「菜土菜金」的惡性循環,並有效打擊操縱、哄抬物價,剝削消費者的中間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有心,政府不可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