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2 08:41:31台北光點
東亞覺醒 學術競爭力起飛
* 蔡翼擎
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隨著亞洲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趨重要,亞洲的自覺性也大幅提高。新的亞洲世代不僅努力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也以跨國整合的方式爭取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區域整合的浪潮已從經濟刮向學術。
8月24日,政大商學院國際會議廳坐滿台日韓三國的大學生,他們錯落地坐在標示著Business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Finance、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s、Labor Economics、Macro-economics、Tourism Economics的行列裡。在這裡,英語是共同的語言。一樣的青春臉孔、爽朗笑聲,從外表絲毫看不出哪些人是日本、南韓學生,哪些人是台灣學生?
1991年,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島田晴雄與南韓漢城大學教授閔相基在夏威夷相遇,發起並促成GPAC(Global Partnership of Asian Colleges)。一開始,由慶應大學及漢城大學輪流主辦研討會,讓兩校學生研討亞洲經濟問題,後來台灣政大及日韓多所大學陸續加入,陣容愈來愈龐大,儼然成為亞洲三國大學生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
■ GPAC研討會 頭一次登台
這屆的「GPAC 2007亞洲經濟問題研討」是政大商學院國貿系首次爭取到主辦權,也是第一次在台灣舉行,被政大商學院視為台灣國際學術交流的一大步。日本慶應、名櫻、中央大學,南韓漢城、延世、濟州大學,以及台灣政大等七校學生,以論文發表及研討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並交換對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看法。
這天已是會議的第二天,下午進行的是評論。講評教授的評論聚焦在現場簡報及研究論文的表現。
在簡報表現方面,日本講評教授幽默的表示,他聽完大部分組別的簡報後有個感想:「感覺很多大學生不會打包行李」。他指出,論文簡報應像「打包行李」,先把物品分類包紮成小包或小袋,再按使用習慣,以一定次序放進行李箱;同樣的,論文簡報所呈現的資訊,應是已去掉雜訊的重要訊息,而且各個訊息間的串聯,要能呈現研究者的邏輯脈絡。他也強調,簡報者必須充分了解所欲表達訊息背後的深層意涵,才能精確的傳達論文的價值,達到簡報的目的。
■ 有表達能力 才有競爭力
多數講評教授認為,在15分鐘的簡報時間內清楚地陳述研究的理念,並說服與打動聽眾,「是困難的考驗」。台灣的講評教授提醒學生:「現實世界裡的商業競技場,便是如此嚴酷!」他建議亞洲學生培養「表達能力」,能以英語快速而精確的表達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在全球化時代與各國菁英競爭。
在研究論文表現方面,評論教授建議各組學生注意題目的選擇對自己國家或整個亞洲區有何影響?研究的進行是否遵循適當的方法論?導出的結論是客觀的研究發現,或只是主觀的邏輯推理?日本講評教授即建議題目應更寬闊,「研究問題的應用性最好能擴及整個亞洲地區」;南韓講評教授提醒學生,注意亞洲服務產業的興起。
講評教授教授也依本身鑽研的學術領域,對個別組別提出建議,例如日本講評教授建議,勞工經濟組研究的台灣勞工市場問題,應加入新的動態因素,思考「當台商投資中國的比重日增時,台灣的勞工市場會有什麼變化?」
本屆研討會主持人閔相基代表GAPC發表閉幕演講,他鼓勵三國學生重視鄰國關係,「多去了解鄰居(鄰國),多讀些歷史。」他認為,「了解歷史,才不會被眼前的現象所蒙蔽。」
閔相基不斷提出難題刺激坐在國際會議廳裡的亞洲新世代,他坦言亞洲學生都須加強「相互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謙虛學習即可得,「有時必須勇敢地為自己的理念或見解一戰!」
■ 為理念辯護 互動中學習
他比喻,招待來客,雖然心態上謙虛客氣,但一定會「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款待客人」;同樣的,相互學習要心態謙虛,但也要拿出最好的意見與經驗相互切磋。閔相基說,了解各國差異,也知道差異下必然會有不同的作法,因此勇於表達不同的看法,並經由辯護理念的互動,才能讓自己和別人都學到東西。
閔相基提醒,在全球化時代,關係網絡最重要,而大學時期所建立的關係網絡是一生最珍貴的資產。但他質疑,現在談「全球化」,「我們拿得出Asian example嗎?」
他表示,生在亞洲,卻不了解、不重視亞洲鄰國,等於毫無自覺,只會永遠遵循美國標準。他認為,從個人立場站到全球立場,中間應有個「亞洲自覺」,了解亞洲鄰國的歷史及發展,重視與建立亞洲國家的關係網絡,謀求共存共榮,才能在全球化時代創造亞洲新世紀。
這場研討會讓人深刻感受:亞洲世紀的來臨,指的不只是經濟面的發展,愈來愈強的亞洲自覺,所帶動的亞洲整合行動,也將在學術面及文化面上催生出優秀而自信的亞洲世代。
【2007/09/02 經濟日報】
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隨著亞洲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趨重要,亞洲的自覺性也大幅提高。新的亞洲世代不僅努力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也以跨國整合的方式爭取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區域整合的浪潮已從經濟刮向學術。
8月24日,政大商學院國際會議廳坐滿台日韓三國的大學生,他們錯落地坐在標示著Business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Finance、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s、Labor Economics、Macro-economics、Tourism Economics的行列裡。在這裡,英語是共同的語言。一樣的青春臉孔、爽朗笑聲,從外表絲毫看不出哪些人是日本、南韓學生,哪些人是台灣學生?
1991年,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島田晴雄與南韓漢城大學教授閔相基在夏威夷相遇,發起並促成GPAC(Global Partnership of Asian Colleges)。一開始,由慶應大學及漢城大學輪流主辦研討會,讓兩校學生研討亞洲經濟問題,後來台灣政大及日韓多所大學陸續加入,陣容愈來愈龐大,儼然成為亞洲三國大學生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
■ GPAC研討會 頭一次登台
這屆的「GPAC 2007亞洲經濟問題研討」是政大商學院國貿系首次爭取到主辦權,也是第一次在台灣舉行,被政大商學院視為台灣國際學術交流的一大步。日本慶應、名櫻、中央大學,南韓漢城、延世、濟州大學,以及台灣政大等七校學生,以論文發表及研討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並交換對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看法。
這天已是會議的第二天,下午進行的是評論。講評教授的評論聚焦在現場簡報及研究論文的表現。
在簡報表現方面,日本講評教授幽默的表示,他聽完大部分組別的簡報後有個感想:「感覺很多大學生不會打包行李」。他指出,論文簡報應像「打包行李」,先把物品分類包紮成小包或小袋,再按使用習慣,以一定次序放進行李箱;同樣的,論文簡報所呈現的資訊,應是已去掉雜訊的重要訊息,而且各個訊息間的串聯,要能呈現研究者的邏輯脈絡。他也強調,簡報者必須充分了解所欲表達訊息背後的深層意涵,才能精確的傳達論文的價值,達到簡報的目的。
■ 有表達能力 才有競爭力
多數講評教授認為,在15分鐘的簡報時間內清楚地陳述研究的理念,並說服與打動聽眾,「是困難的考驗」。台灣的講評教授提醒學生:「現實世界裡的商業競技場,便是如此嚴酷!」他建議亞洲學生培養「表達能力」,能以英語快速而精確的表達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在全球化時代與各國菁英競爭。
在研究論文表現方面,評論教授建議各組學生注意題目的選擇對自己國家或整個亞洲區有何影響?研究的進行是否遵循適當的方法論?導出的結論是客觀的研究發現,或只是主觀的邏輯推理?日本講評教授即建議題目應更寬闊,「研究問題的應用性最好能擴及整個亞洲地區」;南韓講評教授提醒學生,注意亞洲服務產業的興起。
講評教授教授也依本身鑽研的學術領域,對個別組別提出建議,例如日本講評教授建議,勞工經濟組研究的台灣勞工市場問題,應加入新的動態因素,思考「當台商投資中國的比重日增時,台灣的勞工市場會有什麼變化?」
本屆研討會主持人閔相基代表GAPC發表閉幕演講,他鼓勵三國學生重視鄰國關係,「多去了解鄰居(鄰國),多讀些歷史。」他認為,「了解歷史,才不會被眼前的現象所蒙蔽。」
閔相基不斷提出難題刺激坐在國際會議廳裡的亞洲新世代,他坦言亞洲學生都須加強「相互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謙虛學習即可得,「有時必須勇敢地為自己的理念或見解一戰!」
■ 為理念辯護 互動中學習
他比喻,招待來客,雖然心態上謙虛客氣,但一定會「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款待客人」;同樣的,相互學習要心態謙虛,但也要拿出最好的意見與經驗相互切磋。閔相基說,了解各國差異,也知道差異下必然會有不同的作法,因此勇於表達不同的看法,並經由辯護理念的互動,才能讓自己和別人都學到東西。
閔相基提醒,在全球化時代,關係網絡最重要,而大學時期所建立的關係網絡是一生最珍貴的資產。但他質疑,現在談「全球化」,「我們拿得出Asian example嗎?」
他表示,生在亞洲,卻不了解、不重視亞洲鄰國,等於毫無自覺,只會永遠遵循美國標準。他認為,從個人立場站到全球立場,中間應有個「亞洲自覺」,了解亞洲鄰國的歷史及發展,重視與建立亞洲國家的關係網絡,謀求共存共榮,才能在全球化時代創造亞洲新世紀。
這場研討會讓人深刻感受:亞洲世紀的來臨,指的不只是經濟面的發展,愈來愈強的亞洲自覺,所帶動的亞洲整合行動,也將在學術面及文化面上催生出優秀而自信的亞洲世代。
【2007/09/02 經濟日報】
上一篇: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業務員?
這篇文章.給一個更適合的標題:
廣泛的學術交流.將帶動東亞的覺醒..
由於台灣在亞洲學術地位名列前茅.但失之狹隘.
如果能透過廣泛的學術交流.在各領域探討.
除了與日.韓.也可以和東南亞諸國大學.甚至廣泛到全球.有效的培育下一代.
則台灣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取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