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8 07:16:27台北光點

澄社評論:選舉命運與政治發展

* 徐永明

雖然接近北高市長的選舉日,但是選舉的煙硝味,卻不如往常般濃烈,尤其參照所謂北高市長全輸民進黨將陷入崩盤狀態的說法,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選舉,卻未看到相應的民心起伏,是因為民眾已經對政治厭煩了,還是代表台灣政治發展已經脫離對決的時期,進入新的階段了?

過去,幾次北高市長一直都被視為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的勝出,現在的時空距離來看,代表著民進黨勢力崛起的開始,九八年雖然敗於馬英九,反而開啟了阿扁的總統之路;同時的高雄選舉,則是謝長廷勝出,開始了南北資源的重新分配,所謂南綠北藍,大概已經看出一些端倪。

也就是,這些選舉都象徵著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過程,透過一次次選舉的勝利,剝落掉國民黨黨國體制的統治圍牆,地方包圍中央之後才有所謂的中央政權輪替,因此一些海外傳媒也是從這個歷史軌跡來理解這次選舉的意義,是不是代表國民黨勢力的回潮,尤其在拿下北、高之後,整個台灣藍咚咚的,○八年的政黨輪替指日可待。

這是從政黨選舉命運的角度來看,過去這是與台灣政治發展息息相關的,過去民進黨的選情好不好,似乎也代表台灣政治發展的步伐是否堅定,方向是否正確。

但是,自從阿扁二○○四年連任之後,民主化的形式輪替部分已告完成,現在進入到民主品質提升的工作,所以所謂執政黨的弊案,第一家庭的作風與形象,在在成為媒體輿論的焦點,甚至陳總統的媳婦要不要回台生產,也成為壓過選舉政見的政治議題。

似乎,選舉做為人民集體決策的表現,慢慢常態化地成為施政滿意與信任的反應,而不再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點。去年三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之後,並未有過去「綠色執政」的聲勢;同樣的,北高如果雙贏,也多是對陳總統執政的反彈,而非優秀候選人與卓越的政見。

反而是越來越多非選舉的因素,例如司法案件、政治家庭的言行在影響政情的波動,台灣果然離開了「選舉帶動的民主化」,進入了品質提升的新一波民主深化,政黨的選舉命運慢慢與台灣政治發展的進程脫鉤了,反而是非選舉的因素成為新興的力量。

(作者為中研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