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8 18:13:55四寶---無欲
云何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貼自妙音書院
云何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舉凡學佛修行者大多數是為了脫生死,
所以除了禮佛拜懺外,都有做早晚課誦,
但是對於早晚課誦的真正目的卻不一定知道。
其實早課和晚課的目的是有不同的。
早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
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
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
晚課的目的是反省,是檢點,
我們今天這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依教奉行,
如果是對的,明天還要繼續保持;
如果有做錯了,要趕快改過來,這才是晚課。
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德了,你才是真的在學佛,真的在修行。
早、晚課不是拿著經本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是不喜歡聽這些東西的,
而是希望你能依教奉行,早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並能自利利他。
然而要如何修行,才能安隱無惱,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了脫生死)』呢?
依《證契大乘經》開示,學佛修道者若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修行如是『諸法』。茲分述之如下:
(一) 當去憍慢過惡(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過惡)。
(二) 不嫉不吝(即不嫉妒、不貪、不慳)。
(三) 行四梵行(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為生於梵天之資糧)。
(四) 心念(即念念不忘)饒益一切眾生。
(五) 不殺生、不妄語、不飲酒、不婬、不盜、不兩舌、不惡口、不非宜語(即不造身、口之業)。
(六) 常專修行菩提之心、六波羅蜜心、利眾生心、寂靜淨心(即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七) 觀諸有趣(即六道眾生)眾多怖畏,度脫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苦惱眾生。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佛果,當修行如是『諸法』。
何以故?蓋真正修道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專看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過失,這是修道的最大障礙。
你修學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而且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啊!雖然口裡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麼能成就呢?其次,對五欲六塵要看破放下,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開示)。
此外,不但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更要『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做殺、盜、邪淫之事,『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遠離憒鬧之處,如此學佛修道,必能『菩提日日長』,念佛也能容易成片,甚至於達到『事一心』或『理一心』不亂的境地。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
(2)畏視其實行。
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
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
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
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
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
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
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
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November 11, 2003
舉凡學佛修行者大多數是為了脫生死,
所以除了禮佛拜懺外,都有做早晚課誦,
但是對於早晚課誦的真正目的卻不一定知道。
其實早課和晚課的目的是有不同的。
早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
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
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
晚課的目的是反省,是檢點,
我們今天這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依教奉行,
如果是對的,明天還要繼續保持;
如果有做錯了,要趕快改過來,這才是晚課。
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德了,你才是真的在學佛,真的在修行。
早、晚課不是拿著經本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是不喜歡聽這些東西的,
而是希望你能依教奉行,早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並能自利利他。
然而要如何修行,才能安隱無惱,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了脫生死)』呢?
依《證契大乘經》開示,學佛修道者若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修行如是『諸法』。茲分述之如下:
(一) 當去憍慢過惡(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過惡)。
(二) 不嫉不吝(即不嫉妒、不貪、不慳)。
(三) 行四梵行(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為生於梵天之資糧)。
(四) 心念(即念念不忘)饒益一切眾生。
(五) 不殺生、不妄語、不飲酒、不婬、不盜、不兩舌、不惡口、不非宜語(即不造身、口之業)。
(六) 常專修行菩提之心、六波羅蜜心、利眾生心、寂靜淨心(即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七) 觀諸有趣(即六道眾生)眾多怖畏,度脫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苦惱眾生。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佛果,當修行如是『諸法』。
何以故?蓋真正修道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專看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過失,這是修道的最大障礙。
你修學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而且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啊!雖然口裡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麼能成就呢?其次,對五欲六塵要看破放下,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開示)。
此外,不但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更要『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做殺、盜、邪淫之事,『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遠離憒鬧之處,如此學佛修道,必能『菩提日日長』,念佛也能容易成片,甚至於達到『事一心』或『理一心』不亂的境地。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
(2)畏視其實行。
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
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
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
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
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
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
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
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November 11,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