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3 00:08:58劉俊余

小論周夢蝶晚期的文字禪─以《有一種鳥或人》一書為例

小論周夢蝶晚期的文字禪─以《有一種鳥或人》一書為例

摘要

禪宗自印度傳來中國,從不立文字到不離文字,從《碧巖錄》開始,文字禪出現了。在現代文學之中,善把禪機佛理融入作品中的詩人,周夢蝶是姣姣者。本文將從普賢境界、空間境界、時間境界、心淨即佛土淨等面向來探討周夢蝶晚期的文字禪。

關鍵字:周夢蝶、文字禪

一、前言

中國從謝靈運開始,詩就開始受到佛理的滲透,不時透著靈悟之光。詩進入了盛唐,充斥禪理的詩,出現了繁花盛開的榮景,從王維到寒山、拾得,詩中都蘊含佛理而不露痕跡。

進入了民國,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文化一眛向西方傾斜,新一代的詩人大都接受西方教育,作品受西方文化也較深,作品較少出現儒釋道的文化底韻。

1949年之後,國民政府遷移來台,一批文化精英也跟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周夢蝶也在其中,台灣的現代文學,從國民遷移來台開始,初試鷹啼就不同凡響。周夢蝶早年宗教信仰寄託於耶穌,42歳的時候開始禮佛習佛[1],周夢蝶在《化城再來人》這一部電影中談到初接觸佛法,心中充滿了法喜的心情。佛理禪悟也開始滲透周夢蝶的詩作,周夢蝶是臺灣詩壇的苦行僧,淡泊名利,人格與作品高度合一,筆者好奇的周夢蝶詩中出現的是什麼樣的機鋒與禪語,周夢蝶早期的詩作已經多位名家論述,故筆者不再贅述。

二、文字禪的緣起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解脫之道,而禪宗是佛陀應眾生根基所講授的八萬四千法門中的其中一種解脫之道。禪宗在佛學中起源於佛的拈花微笑,在靈山梵天獻上金色波羅花,以己身為墊,請佛說花,佛陀拈花示眾,大眾都不知佛陀要表達的意義,只有大迦葉尊者發出會心的微笑,之後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2]大迦葉是禪宗初祖,一直傳到第二十五祖菩提達摩才將禪宗的法脈傳來中國,禪宗正如佛陀在法會所說的一樣,講究的是心心相映,不立文字,言語斷盡,禪宗所度的利根的人才,講究的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眀心見性,非適用於一般眾生。菩提達摩傳法給慧可,因為慧可對達摩祖師欲傳之法心會神領,成為禪宗二祖。到六祖慧能,六祖慧能開啟南宗的禪風,禪宗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六祖慧能之後,禪宗分出了五派宗門,成就者眾。直到《碧巖錄》的出現,文字禪開始興起,禪宗從不立文字到不離文字。文字禪在詩中、偈語中描繪解脫涅槃的境界,可是作者本人大部分都尚未証悟到他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周夢蝶的現代詩也如同高僧大德的偈語一樣充滿了禪機和佛理,禪機和佛理在表現對空性的證悟或理解,或者在詩中談論涅槃的境界。

三、周夢蝶詩中普賢的境界─萬物都在為我說法

萬物都在度我成佛,萬物都在為我說法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是指宇宙中不斷向至善邁進的生命因素,普賢菩薩的經典中最著名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是法身境界,宇宙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引導我們了悟自性,了悟真如,萬物的生滅都在為我們說法,周夢蝶的〈急雨即事〉,講的就是這個境界:

 

誰說雨不識字

未解說法?

 

燠熱的午後。好一陣急雨

也不知打誰的手裏眼裏來

一時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一時所有的溝洫皆滿

    所有的稻麥皆回黃轉綠

而分植於夢裏故園庭院兩側

紅白二石榴,久久斷無消息的

一時灼灼,也豁破了雙眸…..

 

信知一滴之濕,可解

百千億劫之苦之熱。誰說

誰說雨不識字,

      未解說法?

                 〈急雨即事〉[3]

未悟之時,我度眾生;悟時,眾生度我。成佛之時,與萬物與法身融為一體,這時萬物都在為我說法,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周夢蝶也在雨中參悟到佛法,雨當然不識字,可是詩人明知故問,要解說什麼呢?

六祖慧能是柴夫出身,當然也不釋字,但六祖慧能了悟自性,源源不絕的智慧從自性生出,我們看他說出的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4]六祖慧能不識字,會阻礙他對佛法、真理的了解嗎?答案是不會的。

雨不識字,當然也可說法,雨說的是什麼樣的法呢?雨說的是法是:

(一)平等之法

如詩中所說的:一時高處高平低處低平,一時所有的溝洫皆滿」。[5]佛陀所說的佛法也是平等之法。放下了執著,成就阿羅漢。放下了妄想,成為菩薩,放下了分別,則成佛。凡夫看人世間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完全是因為我們都執著於我們自己的象限,執著於我們短暫的一生一世,佛菩薩看到宇宙無限時間無限空間的廣大象限,不執著於眼前的現象,祂們知道一切的現象,有其因果。在無限浩瀚的宇宙中,法性對待一切的眾生都平等無礙。

(二)   佛法如水能解人心的無明的渴

如詩中所說的:所有的的稻麥皆回黃轉綠」「信知一滴之濕,可解/百千億劫之苦之熱。」[6]周夢蝶以雨喻佛菩薩的法水,洗滌塵勞,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7]佛菩薩所說之法為如實之法,也就是真理。當在生死之海沉浮的芸芸眾生聽到佛菩薩所法之法,如久旱之後,忽逢大雨,火焰般熾烈燃燒的煩惱慾望,都被滅除了。

三、時間境界─「嘸來嘸去,嘸代誌~

廣欽老和尚在圓寂之前,曾說道: 嘸來嘸去,嘸代誌~[8]這一句話代表什麼呢?代表廣欽老和尚已經找到了自性,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周夢蝶的《有一種鳥或人》中的〈八十八歲生日自壽  外一首〉兩首詩所提到的也是這樣的境界:

俱往矣俱往矣

好想順著來時路往回走

在世界的盡頭

結跏趺坐。窅然

入無量百千億劫於一彈指而不動:

我,猶未誕生!

〈八十八歲生日自壽〉

要來的,總是要來的!

因圓果滿。應以色香得渡

即現色香而為說法——

原來威音王如來

蹲在這裡已經

已經很久了[9]

外一首〈巖隙中的小黃花〉

周夢蝶八十八歲時,回顧一生,一切的一切,已經過去了,只剩下回到源頭的願望,回到未出生之前的本來面目,結跏趺坐,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周夢蝶在詩中說:「窅然/入無量百千億劫於一彈指而不動:/我,猶未誕生!」[10]正與廣欽老和尚圓寂之前所說的:嘸來嘸去,嘸代誌~[11]的境界相同。外一首〈巖隙中的小黃花〉詩後註說空劫前無佛,威音王為第一尊。詩中說原來威音王如來/蹲在這裡已經/已經很久了[12]除了說色相變動而法身實無變動,自性本自清淨之外,又說佛菩薩法身的作用,「因圓果滿。應以色香得渡/即現色香而為說法——:」[13]《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身應化,眾生應以什麼身的得度,觀世音菩薩就以什麼身應化。佛菩薩的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眾生有所求,佛菩薩有所應。應眾生所求,佛菩薩相外看似有來往,實無來往,因為佛菩薩應化,如蜻蜓點水,隨點隨化,這也呼應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所謂自性本不生滅談的是時間,不生不滅是進入没有時間,没有過去,没有未來的境界,納千劫於一瞬,止於當下,心念融入法身,如大海般平靜。

四、空間境界─芥子納須彌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裡云: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納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以此眾生亦無所嬈。」[14]須彌山在佛教的說法為世界的中心,一千個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須彌山四週有四大海,須彌山高出大海八萬四千旬,在四大海底下也八萬四千旬,日月繞其中。[15][16]按照關於須彌山的描述,須彌山應是銀河系的中心,因為依現代天文學的所法,銀河系有四大旋臂有如須彌山的四大海。[17]而芥子是什麼呢?芥子就是芥菜的種子,芥菜的種子是植物的種子中最小的。如此小的芥子如何納得下須彌山。成佛的法身境界是解脫一切的束縛,解脫生死的束縛,解脫時間的束縛,當然也包括解脫空間的束縛。依照愛因斯坦的說法時間與空間都是人類的幻覺。没有空間大小之分,究竟是如何的境界?在周夢蝶的〈酬答二首〉中的之一〈詠沙瓶─遲奉滿濟上人〉所談到的也是這種境界:

一沙一世界

如是無量恆河沙數恆河之沙

不即亦不離。如魚之與水

自在戲游於藕花的香光之中

潑剌,東西而南北。

 

醍醐的月色與潮汐的鐘磬

若智若愚若有情若無情非想非非想

一聞千悟。且無須啟請

三藏十二部如來密因

已聲聲流出瓶外     [18]

〈詠沙瓶─遲奉滿濟上人〉

詩人看到一個沙瓶包藏萬物,包藏無量的世界,包藏無量的恆河沙數之恆河沙,一滴海水中的濕性與大海中的濕性無異,故詩人說:不即亦不離。如魚之與水/自在戲游於藕花的香光之中/潑剌,東西而南北。」[19]詩人在詩後跋談到此沙瓶來自天竺。故可知此沙瓶的沙與恆河之沙無異,雖然此沙瓶中的沙已離開恆河,來到台灣,但沙瓶之沙與恆河之沙,相上是分離了,但實没有分離。眾生與法身的關係也是如此。眾生與佛菩薩同一法身,眾生與佛菩薩相上是分離,實沒有分離,佛菩薩就在我們心中。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20]佛菩薩就在我們心中,若在外相上求佛菩薩,永遠求不到。一切的智慧都從自性中流出,故詩人又說:「醍醐的月色與潮汐的鐘磬/若智若愚若有情若無情非想非非想/一聞千悟。且無須啟請/三藏十二部如來密因/已聲聲流出瓶外。」[21]佛法說一心生萬象,整個宇宙都包藏在我們心中,一切如來德相,眾生本自具如,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旦煩惱覆藏消除,自性的性德就會自然流出,而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自然從自性流出,六祖慧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五、心淨即佛土淨

六祖慧能在《六祖壇經》說:「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22]佛所說之法是心法,一切的諸佛國土,都在我們的心內,心淨則佛土淨,若心淨當下即是極樂世界。地獄與天堂都是我們的心所造作。心外求法,一無是處。在心外求解脫,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淨空法師在《認識佛教》一書談到: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23]若眾生的煩惱覆藏一一去除,則自性的光張顯,所看所感無不是極樂世界。六祖慧能在《六祖壇經》中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24]一切的諸佛剎土都在我們心內,一切的諸佛菩薩都是從我們的自性所變現出來的。周夢蝶《酬答‧二首》中第二首《詠紫砂葫蘆,遙寄妙恭尼》就在說這個境界:

向南。說走就走!

連衣袖一揮都不一揮。

 

以大樹為鄉為里為鄰

以大樹將軍之風標為範為軌

一步一趨一沉吟─:

青青之麥,

生於陵陂

生不布施

死何含珠為?

圓滿千二百功德!

一音一切音。應以何身得渡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淨土周法界,

    云何獨禮西?

    但能回一念,

觸處即菩提。

 

路是路自己走出來的!

楓丹露白,各自有其所以與不得不。[25]

                               詠紫砂葫蘆,遙寄妙恭尼》

六、結論

    中國的文字禪從《碧巖錄》後,許多詩僧或對佛學有修養的文人居士,都善以詩偈表達其對佛學的理解和體悟,進入民國之後,白話文學運動開始,中國的詩體從七言、五言的律詩、絕句到新詩、現代詩,經過大規模的蛻變,而其中最能承接文字禪的詩人莫過於周夢蝶,佛教中種種解脫境界都成曾出現在周夢蝶的詩中,說周夢蝶在現代詩人中是禪詩集大成者,並不為過。

參考書目

1.    蕭蕭著《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84月二印。

2.    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

3.    賴永海主編《六祖壇經》,台北:聯經,201210月。

4.    《妙法蓮華經()》,台北:恩楷有限公司,20053月初版再刷。

5.    《維摩詰經》,台北:恩楷有限公司,20085月再刷。

6.    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五刷。

7.    李承貴注譯《新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二刷。

8.    周源編《地球科學》,台中:功名文化,20003月。

9.    淨空法師著《認識佛教》,台北:華藏世界教育基金會,200910月。



[1] 周易正等編輯《作家小傳─周夢蝶》,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3月,37頁。

[2] 見蕭蕭著《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84月二印,111頁。

[3]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1-112頁。

[4]見賴永海主編《六祖壇經》,台北:聯經,201210月,22頁。

[5]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1頁。

[6] 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2頁。

[7] 見《妙法蓮華經()》,台北:恩楷有限公司,20053月初版再刷,207頁。

[8] 引用自網路維基百科。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B%A3%E6%AC%BD

[9] 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8-119頁。

[10]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8頁。

[11]引用自網路維基百科。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B%A3%E6%AC%BD

[12]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9頁。

[13]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119頁。

[14]見《維摩詰經》,台北:恩楷有限公司,20085月再刷,115頁。

[15]「三千大千世界」參考徐興無注譯《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五刷,33-34頁。

[16]「須彌山」參考李承貴注譯《新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二刷,72頁。

[17] 參考周源編《地球科學》,台中:功名文化,20003月,175頁。

[18] 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37-38頁。

[19] 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37-38頁。

[20] 見《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書局,20061月初版五刷,121頁。

[21] 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38頁。

[22] 見賴永海主編《六祖壇經》,台北:聯經,201210月,71頁。

[23] 見淨空法師著《認識佛教》,台北:華藏世界教育基金會,200910月,193頁。

[24] 見賴永海主編《六祖壇經》,台北:聯經,201210月,23頁。

[25]見周夢蝶著《有一鳥或人》,台北:印刻文學,200912月,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