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3 16:07:39邱瓊慧

105.01.23人生的成績單


105.01.23人生的成績單
親愛的SeedYouth

今天有許多高中生,忍著寒風低溫,接受大學入學測驗的考試,再過一段時間,他們會收到成績單,而分數的高低,則成了他們的一部份,影響他們能夠選擇大學校系的籌碼之一。

在我們的生活裡,不可避免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考試,考完後的成績單,有分數高低、有排名前後,甚至有些還會寫上錄取與否;於是拿到成績單的那一刻,你所有做過的努力以及你擁有的能力,都被簡化成一個數字,分數高就等於「好」、等於「通過」或「認可」,分數不高就變成「不好」、「不合格」。這種二分法的思維邏輯,常常是讓我們痛苦或迷惘的來源,也是讓我們害怕去嘗試和挑戰的禍首。

舉例來說,志明完全沒有念書,結果考差了、被當了,而阿強很努力挑燈夜戰,但還是考差了、被當了,如果我們只從結果論來看這兩個人,他們就都該被歸在「不好」、「不合格」的欄位裡,於是付出努力卻沒有成功的阿強,會怎麼想這件事情呢?他會想要繼續努力?還是有種習得的無助,認為努力了也沒有好結果,乾脆放棄算了?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頒給阿強另一張成績單,評量項目不是任何一個在學校叫得出名稱的學科,而是「面對困境的態度」,接著肯定他即使面對難以突破的困境,仍堅持努力的毅力,比其他同學來得更值得獎勵,阿強會怎麼想這件事情呢?當我們能用更多元的角度來評量和觀察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讓我們更有勇氣,去面對更多的不確定,以及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呢?

說到這裡,我想到最近的發現,因為臉書的盛行,讓我跟三十年沒有互動的小學同學牽上線,當初班上那個頗有道上大哥氣質的同學,發揮他的好體能成為救生員,而以前不太念書的同學,如今卻是學校老師;換句話說,人生不是一張成績單就可以決定或代表的,成績單的評量內容,也不應只侷限在學科或職位的考試,相反的,只要我們願意,大可以試著決定自己人生的成績單,要有哪些評量項目。

認真想了一下,關於人生成績單,我想要評量的是以下這四個向度:
1. 經濟自主:我能夠養活自己並維持我想要的生活品質
2. 情緒自主:我能了解和安撫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的好朋友
3. 保持學習的動能:我能有勇氣和毅力嘗試新的事物和學習
4. 對社會有貢獻:成為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親愛的SeedYouth,如果能夠自己決定成績單裡的評量項目,你會選擇什麼呢?

祝福你、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