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宗教語言的溝通基礎
位於屏東的萬金聖母每次繞境,各地寺廟的陣頭都會列隊出迎。寺廟住持說:「天主教在台灣做出很多貢獻,聖母值得我們一起出去迎接。」聖母瑪麗亞和天上聖母媽祖就像玫瑰,即使稱呼不一樣的名字,她依然芬芳。於是,宗教交流在彼此尊重中呈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基督教協會宗教教壇委員會的執行長潘尼爾(Rev Dr. Peniel)以禪宗「以手指月」的圖像,說明天主在經書中的顯現所作出的回應。他說 :「我們的手所指的月亮,不等於月亮本身。」面對天主與人的互動,天主也正在問我們:「這是人們如何聽說我、看見我、回應我的方式。我賜給了他們各種恩寵與禮物,他們如此回應了我。你呢?」語言、文字、圖像都是有限的,換言之,我們無法絕對完整地掌握基督徒經書中天主的所有顯現。或許藉由與不同宗教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信仰。
建立宗教語言的溝通基礎
台灣地區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鮑霖神父提到他的一個教學經驗。他教導同學認識天主教,然後請同學說明何謂「受洗」。同學便以書裡讀到的天主教語言回答。鮑神父問他是否真的瞭解自己所說的話?「若是以你自己的信仰,你又是怎麼看『受洗』?」學生的回答就有趣了,他說受洗就像是戶口登記,有受洗的就是登記成為基督徒。
確實,為了避免宗教交談流於各說各話,或者出現類似「護教」的爭辯,交談者本身確實需要一些訓練與培養。不要急於說明自己,而是要先「聆聽」對方。台灣宗教交談的先驅---馬天賜神父曾說:「從前我們談的是『傳教』,現在我們談彼此幫助,分享文化、信仰。你在我內,我在你內。所有宗教團體的領導者都同意,要了解別人的信仰才能有交談,多數人會從這方面開始,然後再更進一步。深刻交談要彼此都能有所感動才有辦法,不同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按著自己的傳統,卻沈浸在同樣的靜默之中。」
這個態度也呼應了另一位講者新加坡宗教交談委員會副主席德蕾莎(Sr. Theresa Seow)修女所報告的內容:「要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發現神,我們得做一些準備。就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提供一個空間,好讓神隨時能在祂的時間裡顯現自己……所謂相逢在寧靜中。」
亞洲宗教交談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菲利克斯主教展現了相當好的宗教交談態度,他是馬天賜神父的多年好友,他以開放的態度被其它宗教所接納,同時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信仰的立場,所以她有許多不同宗教的好朋友。更重要的是,他也被自己團體的人所瞭解,不至於被誤解成為「不是一個好神父」。我的天主教朋友曾對我說,馬天賜神父一定很希望能為我領洗。我把朋友的說法告訴馬神父,馬神父說他從沒有過這樣的想法。他說:「宗教交談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教,而是藉由不同宗教的對話來彼此學習。天主對你有不一樣的恩惠。」這句話讓我感動至今。
不一樣的恩惠也發生在陳德光教授的身上,他得以有機會同時接受葛麗果聖歌與古琴的熏陶,從東西方的靈性音樂中體會到「天人合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
最後一位發表論文的林之鼎神父更是做了一個絕佳的示範,他「由基督徒眼光所理解的道」,以道教「道神」的語言,連結天主教「聖三」的神學觀念,幫助天主教徒認識道家的神學觀念,當然更有助於建立彼此對談的基礎。
因為有「愛」,所以我們在不同信仰者身上看到天主的肖像。
上一篇:農曆七月要不要普渡?
下一篇:相愛已是不曾閒
加油!
很多人還不懂
再說
溝通本來就是很難
即使說懂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