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10:18:43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陪伴》第3號---許一個希望的未來



陪伴月刊第3期.jpg


許一個希望的未來

圖文  佛教慈濟基金會

 

建屋中,上人一再推動環保:「大地有呼吸,人才有生機。」所以再見大愛屋時,土地適用連鎖磚舖設,完全沒有施作水泥地,以便將來拆除時,建材都可以回收,土地能夠立即恢復原狀。

上人指示三項重點:第一是「安身」。上人說,災民不是難民,更不是貧民,讓他們的生活安定下來,有經濟能力的人,就會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第二是「安心」。去年冬令營與今年的夏令營,慈濟大學與慈濟護理技術學院的師生二百多人走向災區,為災民和學校舉辦人文營,陪他們走出地震的陰影。今年暑假更帶動全省的慈濟大專青年,一起到災區去關懷鄉親,也關懷他們的孩子。這兩三年,慈濟會務已社區化,中區慈濟委員會便負起關懷的主力,分批到災區以地毯式的拜訪慰問,協助各向災民所需。

第三世「希望工程」---災區學校重建計劃。九二一地震,全省有八百多所學校倒塌。當時,教育部呼籲民間團體來認養國中和國小,其中有些造價比較高的學校乏人問津。上人自問:「慈濟若不做,誰會來做呢?」於是,慈濟認養了三十多所中小學,加上教育部請慈濟協助十幾所,總共將近五十所。目前還在增加中,預算經費需要七、八十億。擔子實在很重。

慈濟不是有錢,但是慈濟真有心。上人說:「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我們來栽培,期待給孩子一個有希望的未來。」所以,慈濟已蓋自己學校的心情,用心去設計。慈濟召集了全省二十幾位建築師,大部份建築師是受災學校畢業的校友,就是曾有接觸過慈濟的因緣,而主動向慈濟報到,覺得參與是一份榮譽,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使命感。

 

(以上內容刊載於《陪伴》4號,200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