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末期病人的守護者(安寧照顧金會)
台東聖母醫院是醫療奉獻獎自1990年設立以來,不但院內多位醫療人員獲此殊榮,更在2007年以機構名義獲頒團體獎;她可說是台灣醫界極佳的典範與楷模,只是這一家獲獎無數的醫院,卻同時也是台灣營運最困難的醫院之一。興起訪問這家機構的動機,要溯及到2009年元月基金會的深耕合約醫院工作會議,當時邀請了剛上任的喻永生院長及陳世賢執行長,和與會的合約醫院代表們一起紀念甫於2008年底安息的安寧伙伴施少偉醫師的生平。從施醫師的故事中,我們彷彿看到台東聖母醫院的縮影,他們無私的奉獻,即使在醫院經營困難、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每一個人仍是堅守崗位,默默守護台東居民的健康,盡心盡力的為末期病人服務。從施醫師的故事中,我們想起遠在台東後山長期工作的夥伴,不禁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台東聖母醫院的醫療人員願意繼續如是的工作?於是,在四月暮春,我們來到了醫療奉獻獎的常勝軍-台東聖母醫院。
台灣的蘭巴倫
民國50年底天主教白冷會邀請「聖母醫療傳教會」的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這家醫院,從第一任院長柯淑賢修女到現任的喻永生醫師,無論大環境如何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對貧窮和弱勢族群服務、奉獻的精神。「我們的想法是要做台灣的蘭巴倫(註一),就像史懷哲一樣,我們不但要為經濟上貧困的人服務,心理或靈性貧困的人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前院長鄭雲修女的一段話,清楚而簡單地道出聖母醫院的特色,只是在經營上,幾經波折,甚至差點因為資金缺乏而走入歷史;然而也正因著這些困境,讓台東聖母醫院的所有同仁更堅定前面的道路,在無怨無悔地付出的同時,也堅信天主必為他們作好一切安排。
像是來台時間較久的艾珂英修女,也是第二屆醫療奉獻獎的得主之一。艾修女可說是台東居家護理的始祖,學護理的她,早年受美國仁愛會差派來台,曾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三個月的麻醉訓練,之後便擔任醫院開刀房的麻醉師工作,協助臨床工作。由於居家護理是早年仁愛會成立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在當時柯淑賢院長一句話:「妳去做那個居家嘛!」艾修女便自民國75年開展了台東聖母醫院的居家服務,由於服務範圍地處偏遠,大多位於山地部落,跑居家的艾修女常常是"早去晚回",一趟居家跑下來,除了看心中永遠擺第一的病人外,也常”順道”看了許多老病人、老朋友。讓跟著她一起跑居家的護士經常是一出門就是天黑才回來。即使叫苦連天,卻因著信仰與愛,終也能甘之如飴。就像史懷哲一樣,聖母醫療傳教會的修女們,為實踐她們的信仰,早年赤手空拳來到台東,改變台東無數人的生命,創造出屬於台灣的蘭巴倫。
別人不去的,我們去;別人不做的,我們做
聖母醫院從第一任的院長柯淑賢修女奠定產科的基礎;第二任的仁愛會馬克斐修女,在院長任內穩定醫院的發展;在何谷婷修女擔任第三任院長期間,把醫院規模逐步擴大;而後接任的鄭雲修女,則是將醫院帶往新的方向。
最早台東聖母醫院是以產科聞名,但後來台東地區陸續成立很多婦產科醫院,面對時代的改變,大醫院紛紛建立,第四任院長鄭修女便開始構思改變。「我在1999年接任院長後,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相繼離職,之後產科結束,對於醫院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心痛的過程,但同時也不得不去想新的經營方向。」在分別接觸過台東馬偕醫院和台東基督教醫院後,鄭院長便思考著,如何走出獨特而屬於自己的路來,做出不一樣的風格。「我那時一直在想說可以為台東的民眾做什麼?一般的居家護理我們已經做了一段時間, 2000年安寧居家納入健保試辦計劃後,便開始做安寧居家服務。」
後來,聖母醫院的安寧居家在做了一段時間後,病人的一句話:「為什麼我們台東沒有安寧病房?」刺激了鄭修女認真地思考也許是要成立安寧病房的時候了。「最早我們要做安寧時很多人都跟我說做安寧不賺錢,可是不賺錢也要做啊!虧錢再想辦法就好了!」憑藉著"別人不做,我們做"的想法,台東第一家安寧病房就這樣逐步設立。也許是得到天主的垂愛,原本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鄭碹葉醫師,在病房籌備期間便到聖母醫院來幫忙,加上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的前任執行長良娟姐,則是幫忙進行募款,再配合趙可式老師的傳愛種籽的演講,台東第一家安寧病房在2004年4月11日復活節當天正式在聖母醫院啟用,名為「恩典家園」。從一家專職為新生兒接生到轉型成為送臨終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醫院,這樣的轉變映照出聖母醫院對台東居民照顧善生與善終的「全程服務」。
聖神的風
就在醫院的安寧服務日趨穩定之時,2005年年底,安寧病房的主任施少偉醫師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加上醫院的存款也不到50萬,使醫院呈現在一個氣氛低迷的狀態。在如此困頓的情境下,現任聖母醫院的執行長-陳世賢,來到台東聖母醫院為後山居民服務。有著帥氣、斯文外表的世賢執行長,其實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早年曾任職於世界宗教博物館,因為醉心於社會公益工作,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康泰的良娟姐,並曾為了國民健康局的計劃案而到聖母醫院進行訪談。世賢執行長回憶起第一次訪問鄭修女時,修女就曾跟他說:「世賢,台東的土很黏呢,你會被黏過來的唷!」當時的世賢執行長不以為意。然而,在大伙為了聖母醫院的未來憂心與打拼時,有一回良娟姐特別邀世賢見面,良娟姊與他分享自己夢到的一個相當清楚的夢境,內容是世賢執行長在聖母醫院的大廳談論著醫院的未來…,「當時良娟姐想說我在台北有家、有工作,大概不可能到台東,她只想把這個特別的夢境告訴我,並試著邀請我加入聖母的工作行列。卻沒想到,我在聽過之後一口氣便答應了她。…原因無他,只因為我也做了同樣的夢。」世賢執行長說這一切就像是奇蹟,雖然不清楚自己能為聖母醫院做什麼,但就像良娟姐所言:「聖神的風吹向何方,我們便往那個方向去。」
剛到聖母醫院的世賢,一開始其實是先從志工做起,看看醫院的狀況,也看看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的,「那時醫院告訴我X光機用了40年需要修理,結果我就寫一封email把我在聖母醫院所看到的狀況、需求,轉知給我的好友們,請他們一人捐一萬塊錢,只要220人就可以買一台新的X光機,而我則是當第一位捐錢的人。」即便朋友們開玩笑地說,當他的朋友很不好,但世賢執行長認為,能夠為這樣有意義的事盡心,並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來完成,讓他有很大的感動和信心。在醫院擔任志工一段時間之後,他便決定自己搬到台東,全心全意投入聖母醫院的工作,「我來聖母醫院沒多久,便被這家醫院的迷人氣質所吸引,這裡有好多可愛的人,做著美好的事情,即使和家人分隔兩地,我們彼此卻很清楚這是對的決定。」
不過,世賢執行長也提到剛來聖母醫院時,不是每件事情都那麼順遂,仔細回想起來比較像是自找麻煩,同時也給別人找麻煩,甚至一度想說等做的差不多就可以離開。後來,因為當時施少偉醫師的鼓勵,讓世賢執行長決定留下來,「世賢,我是快死的人了,你還不能走。」在施醫師生病的這段期間,世賢常因陪伴施醫師而有機會彼此深入的對話交談,看見施醫師如此放心不下後山的居民,世賢更覺自己任重而道遠。就這樣,世賢執行長盡其所長,在聖母醫院既有的資源下,搭配台東地區民眾的需求,逐步建構一間具地方特色的聖母醫院。2007年時,聖母醫院也打造了東部第一座心靈療癒花園,讓久卧病床的病人也能有機會離開病房到花園裡去曬太陽,感受大自然的能量。
2008年聖母醫院榮獲「醫療奉獻獎-團體獎」,這對當時營運陷入困境的聖母醫院而言,無疑是一劑最好的強心針,帶給全院醫療人員及同工們莫大的安慰與鼓勵;這個獎項,也勉勵著聖母醫院的每位同仁,傳承過去宣教師與修女們為居民服務的精神,繼續開展有益於後山居民健康營造的工作。
從善終再到善生
目前台東地區聖母醫院是唯一有安寧房的醫院,在全力提升末期病人照顧品質的同時,醫院也體悟到,對當地民眾而言,宣導正確的健康概念也是刻不容緩之事。「台東是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但台東人的平均壽命卻比台北人少了十年,我們常開玩笑說這裡是”好山好水好短命”。」世賢執行長認為除了醫療資源不足外,主要還是肇因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以,聖母醫院自詡不僅要幫助末期病人"善終",同時也要讓活著的人知道如何能夠"善生且樂活",2008年聖母健康會館便在這樣的想法下完成。「其實聖母醫院最好的傳統是為窮人服務,我們希望可以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務,臨終的人有安寧療護可以陪伴他;活著的人則有健康會館教導他們如何過得更健康。」
聖母健康會館的設立最終目標是要為台東地區的民眾做健康促進,提供「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乃至於「全方位」的照顧,世賢執行長認為「如果我們只是做安寧療護,容易會讓人誤以為是只是照顧臨終病人的醫院,安寧療護的精神是在強調一種照顧理念,把這樣的理念推動到社區、部落,同時為他們的健康把關,從生到死做一個完整及全方位的照顧。」雖然世賢執行長並非是專業的醫療人員,不過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位園丁,在現有資源下把環境創造出來,並在之後陸續邀請到現任的院長喻永生教授以及百大良醫之一的林瑞祥教授正式到聖母醫院服務,嘉惠後山的居民。努力朝向「東部安寧療護及健康促進中心」前進。
愛的匯集
聖母醫院的訪談其實在四月就已經完成,距離現在有大半年的時間,這間後山末期病人的守護醫院,總覺得有太多奇蹟的事發生在她身上,即使是我們訪談當天也不例外。猶記得當時一早我們到松山機場時,剛下計程車便見到安寧會客室的第一位受訪者-瓊玲護理長,阿長告訴我們要去台東聖母醫院探訪朋友,這一路相偕到聖母醫院才發現原來阿長要訪的友人,同時也是基金會圓夢計劃的主角-張詩珍女士。原本護理長並未打算讓我們知道她探訪的對象,更不想驚動聖母醫院的同仁門,在我們搭車抵達台東聖母醫院之前,阿長便先下車獨自步行到聖母醫院。而後我們卻在世賢執行長帶領我們參觀療癒花園時,除了湊巧碰到在療癒花園散步的詩珍,沒多久就看到瓊玲護理長的出現。這種偶然及巧遇,像是受到一種愛的召喚,在療癒花園內滙集。誠如世賢執行長所言,「聖母醫院有股迷人的氣質,而這股氣質會奇蹟般地把大家匯集起來。」
這股愛的力量,不但感召了現任的喻永生院長,前來後山接手施少偉醫師的遺志;也讓曾獲百大良醫的林瑞祥教授從今年起加入聖母醫院服務的行列;八月時,康泰基金會的良娟姐,也在卸下執行長的職位後,全職投入台東聖母醫院的工作。或許像前院長-鄭雲修女說的:「我們的信心是信仰;有信仰就有目標」。在信仰和愛的趨使下,促使一群醫療人員在後山默默的奉獻與服務,即使沒有經費也仍守護著台東每位居民、病人及家屬的身、心、靈健康,繼續做著讓人感動的事。
【參考資料】:
註一:有「非洲聖人」之稱的史懷哲醫師,同時也是一位神學家,為將他的信仰付諸實現,在1940年時到極度缺乏醫療照顧的中非喀麥隆從事醫療工作長達35年,改變無數人的生命。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92911619
註二:台東聖母醫院醫療奉獻獎 得獎紀錄
第1屆 羅藝霞修女
第2屆 艾珂英修女
第4屆 施雅璞修女
第5屆 柯谷婷修女
第11屆 柯彼得醫師
第12屆 蕭玉鳴修女
第18屆 團體獎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立法院厚生會 http://www.hwe.org.tw/index.asp
註三:台東聖母醫院網站 http://www.st-mary.org.tw/
註四:大樹戲劇工作室-陳世賢執行長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0701023
*原文刊載於74期安寧照顧會訊。
上一篇:宗教交談ing(輔大宗教系演講)
下一篇:藍寶石王子
好想念那幾位已經離開人間的好朋友
我們在人間會繼續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