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2 13:26:14幻羽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參禪之話頭與疑情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參禪之話頭與疑情

參禪這個法門,是禪宗祖師因應不同根器者所開立的方便法門。本來禪宗一脈,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諸祖師相傳是以心印心,契悟而已。沒有什麼法可傳,也沒有什麼法可得。古德云:「佛說八萬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法,唯有祖師西來意,不在八萬四千門。」所以禪宗一門的確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但是後來的人根器趨下,無法領悟玄妙的奧旨,契悟本心,所以祖師們在不得已之情況下,開出參禪一門,既有方便,又在八千萬四法門之內了。
古德云:「參禪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 到自然全體現,春來依舊百花紅。」參禪是方便法門,所以對方便法的內涵就必須更清楚的認識與了解,纔能生出正信,有正信才會產生力量,有了力量纔能靈活運用這個方便法門,如駕車一樣,平平穩穩地到達寶地。
話頭的種類很多,如「看拖死屍的是誰?」「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看念佛的是誰?」 又如「看吃飯的是誰?」「看喝茶的是誰?」 「看持咒的是誰?」「看誦經的是誰?」「看聽法的是誰?」亦是相同。目的在以毒攻毒,以一念抵萬念,這實是祖師不得已所立的法門。
什麼是話頭呢?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那一念不生不滅的心。如水有源頭,樹有根一樣,找到水的源頭,這股水就用不盡了。參禪就是要找到本心,本心當中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也是無窮無盡的。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是頭,簡單的說,一念未生之際,就叫做不生不滅,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時時刻刻,單單的的,提起一念,反照這「不生不滅」的地方,叫做看話頭,或稱照顧話頭,或稱不離本參,更明白的說,就是觀心。故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沉淪諸趣。」所以參禪一法是即是參究心地。

看話頭先要起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問「念佛的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反問自己一下,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因此不明白者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疑情,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一定要保持這個疑念。無論行住坐臥,只要「誰」字一提,就能發出這箇疑念,不是經由考慮才有作用。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的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念個不停,也不是去東尋西找。念個不停不是話頭,而是已成話尾;東尋西找,不是起疑情,而是打妄想。如果這樣的參禪,還不如老實念佛。
博山和尚說:「做參究工夫不得起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只提一個本參話頭,發起疑情,一定要討告下落。」若起絲毫別念,古人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更傷慧命。
參禪受用以後,境界很多,但一切境界不出識心幻現,不要去理會它,便不礙事。若見妖魔鬼怪來擾,不起煩惱,也不起恐懼。若見佛來摩頂授記,也不自滿,也不歡喜。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古德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總之,不管善惡境現前,始終不失本參覺照,自然太平無事
古人說:「靜中工夫十分,動中繞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因此,動中有十分的工夫,在病中就只能夠有兩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生死關頭,就只能作得了一半的主。所以,若想了生脫死,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否已到了那一步。
首先要從靜中做起,當你打坐時,是否沒有一念妄想,明明了了,歷歷明明,沒有昏沉,沒有無記。靜中就是有了這個工夫,動中也不一定有。動中不單指跑香,出坡幹活都是動啊!出坡幹活有十分工夫的話,病中只能有幾分工夫。病中能夠真正有十分工夫的話,到生死關頭,像活龜脫殼一般的痛苦才能止得住,你在生死關頭才能做得主。所以用功的人,要自己考驗自己,不能得少為足,不能有後退的心,要勇猛精進,一直用功下去,不達到目的,絕不能退失信心。如是十年、二十年的堅持下去,總會有成就的。



那麼疑情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當你把話頭照顧到沒有妄想的時候,你那個心就靜下來了。那時,你再反問這個念佛的究竟是誰?就好像有一樣很貴重的東西遺失了,不知道丟到哪裡去,那麼心裏面就老是在思維這件事,當下就自然地產生了疑情。
但是必須要注意,這個疑情只是一念,就是一個念頭;並不是要你思量卜度的、東想西想的思維『念佛是誰?』『究竟是誰?』那樣就不是在做工夫了,也不是起疑情啊!那時根本就在打妄想了。你只能在你的妄想心沒有了,在不明白處生起這個疑情,當疑情一起,那麼外面就沒有世界了,對你自己來說,也不知道身心了,就只是這一念疑情在啊!
好比那個冷火抽一線綿延不斷,在這個時候才叫真疑情現前。如果空空洞洞,清清凈凈,非常舒服,也沒有話頭疑情在,那個只是無記境界,它不是疑情,也不是工夫,這是用功的人要特別注意的。
一旦真疑現前,就會不分晝夜,不分閒忙,也不分病時,只是單單注意疑念,二六時中,不間不斷,久而久之,若碰到因緣,就咚的一聲開悟了,到那個時候,你就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最低限度,你就是證到見道位了,在宗門下就是破了本參,生死了了一大半,你的道眼也就打開了。所以說宗門下這一法,你要是真實行持,當生就能了脫生死!


古來這一法,了生死的人很多很多!祖師們說的話不是騙人的,就是我們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具足呢,一定能夠辦得到的。又有人問,溈山祖師他教人的用功方法是怎麼樣?他的宗旨又如何呢?
溈山祖師又叫靈佑禪師,他是唐朝的人,是百丈懷海禪師門下的弟子。
當時有一位異僧,人稱司馬頭陀,本是三國司馬懿的後裔。他雖出生名門,卻不幕世榮,年少便於南嶽衡山出家了,後來住於江西黃龍山永安寺,持頭陀行。他認識典座,負責掌柜大寮炊煮飲食諸事。每次當他汲水時,都見到一隻靈龜出現,咄食他簸箕出來的米飯余粒。因此,他每次汲水,總把余飯放置於水邊石上,留待那靈龜食用。
如是過了很久,一晚,他忽然在夢中見到那靈龜對他說,由於長久以來受其施食供養飯粒,心中感恩殊深,現在它快要離開別去了,因為知道他有厄難,故特來相報。他在夢中便追問究竟有何厄難?靈龜說他將會患上非常嚴重的目疾,他便請求靈龜解救免難的方法。
靈龜告訴他,為報他施飯之恩,會將其唾液流放在他所知道的水邊石上,只要把它塗抹在眼目之上,病患即可痊癒。次日早晨,他醒來即覺雙目非常疼痛,幾至不可支持。他便依夢中靈龜所示,摸索到那水邊石上,將唾液塗抹雙目。須臾之間,不但劇痛消失了,而且目力超勝過昔日萬倍,以致能夠上察天文,下知地理,勘與風水通達精微,時人皆稱為神眼頭陀仙。
一天,司馬頭陀來探訪百丈禪師,對他說在湖南的溈山,找到一處會出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識的地方,並要求百丈禪師揀選一個人去主持,百丈禪師就派靈佑禪師去了。靈佑禪師到溈山開闢道場的時候,得到當時的裴休宰相護法幫助。裴休宰相給他在那裡蓋了五千四百零八間的房子,又開了五千四百多畝田,還請了一部大藏經。
辦妥這些事情後,他問靈佑禪師還有什麼需要幫忙?靈佑禪師說:「你應辦的都已經辦了,但尚欠一件事沒辦啊!就是我還沒有徒弟呀,就請你把你的兒子送到我這裡來當和尚吧!」裴休宰相說:「這件事情,我現在不能立刻答應你,因為我只有這個兒子,他現在已經是翰林官階了,我要回去請示皇上,還要和夫人商量。」回去以後,皇上也同意,夫人也同意,裴休宰相就把兒子送去溈山出家了。
他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法海禪師,就是開闢揚州鎮江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師。這位法海師到溈山後,雖然他以前是當官的,可是靈佑禪師對他要求很嚴格,命他每天都要負責挑擔一千多人吃、用的水。
一天,他擔水擔得很是勞累疼痛,他坐下來休息時不禁埋怨地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使吃了也難消。」此話說過以後,當時那裡的僧人的肚子竟然都發脹了,大眾僧便把這件事情稟告靈佑禪師,禪師就召法海來問:「你究竟說了什麼話?」法海就把這番話複述了一遍。
靈佑禪師就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你挑一點水,算得了什麼?」從此以後,大眾僧的肚子便不脹了。後來靈佑禪師又准許法海閉了三年關,閉了三年關以後,才叫他去金山開道場。


當時溈山祖師有一位師弟叫香嚴禪師,他本來跟溈山祖師一樣,都是在百丈禪師門下的。香嚴禪師文化很好,辯才很高,當時他還沒有開悟,他只是文學辯才了得。他在百丈會下呢,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聰明伶俐。百丈禪師晚年,知道自己快要圓寂,他就對香嚴禪師說:「我圓寂之後,你就到你大師兄那裡,依止他去。」兩年後,百丈禪師圓寂了,香嚴禪師就遵師命,到溈山依止靈佑禪師了。
當時溈山門下有一位傑出的弟子,名叫仰山慧寂禪師,師徒倆加起來就成立了溈仰宗。那位仰山禪師已是徹悟了的人,他聽說香嚴禪師來到,就跟溈山禪師說:「這個人啊,辯才大得很,他在先師公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溈山禪師就說:「明天上堂,你叫他來,我來問他。」
第二天上堂,就把香嚴禪師請來了,溈山禪師問:「聽說你在先師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不是真的呀?」香嚴禪師答:「不敢啊!」溈山禪師說:「我現在不問你生平所學所解,及經卷冊子上所記得的言句,只問你本分事上一句話,你要是道得出來,你就行了。」香嚴禪師說:「請大師兄先問。」溈山禪師就問:「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就要香嚴禪師回答,香嚴禪師懵懵然答不出話來,窘迫得面紅耳赤。沉吟很久後,嘗試盡其所知解者酬答溈山老人說問,都為他所不肯。香嚴便說:「請和尚為某甲說破吧!」溈山禪師說:「我若是現在給你說破,將來反會遭你埋怨責罵的。況且我就是說出來,也只不過是我的見解,於你有何相干,有何益處呢?」
香嚴禪師回去以後,翻查了自己收藏的所有經書,都找不到答案,他不禁嘆息說:「畫餅不可充飢!」於是將所有經書都焚毀掉了,並說:「此生不學佛法文字了,但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於是便離開了溈山,息止於南陽慧忠國師遺蹟之處,在那裡住茅棚了。
住茅棚要自己弄飯種菜,所以他又挖了一片地種菜。過了兩年之後,一天在挖地種菜的時候,挖到了一塊瓦礫,他便拾起瓦礫向外面丟去,湊巧丟在竹子上,「啪」的一聲,就在這一瞬間,他豁然開悟了。他便沐浴更衣,焚香遙向溈山方向,禮拜贊曰:「和尚大慈大悲,於我之恩猶過父母,假使當時就為我說破,我又如何會有今日之事啊!」他就說了一首偈子:「一擊忘所知,便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這個偈子後來就傳到溈山祖師那裡去了,溈山就對仰山慧寂禪師說:「香嚴開悟了啊!」仰山禪師就說:「這個人聰明會講,我要親自去勘試過他。」於是仰山就去到香嚴那裡,對他說:「和尚說師弟你開悟了,是不是啊?」香嚴禪師就把偈子再說了一遍。仰山禪師說:「這是你往昔習教記持而成,若真是證悟了,且再別說一偈試試看。」
那麼香嚴禪師又說:「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禪師說:「這是如來禪啊!祖師禪,你還沒有夢著啊!」香嚴禪師又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禪師就說了:「且喜師弟,你開悟了,你會祖師禪了。」
所以說,參話頭這一法,在唐朝溈山靈佑禪師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說「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這是不是話頭呢?


其實話頭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祖時代。在《六祖壇經》中記載:惠能大師密接五祖弘忍大師衣缽後,便向南潛逃,被數百人所追逐,命如懸絲。至大瘐嶺,被一位名叫惠明的僧人所追及,惠能將衣缽放在石上,說:「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跟著便藏身於草莽之中。惠明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大師便出來盤坐於石上。惠明作理說:「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大師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之後,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於言下大悟。這個壇經上的公案可說是看話頭一法的苗頭了。
一直到南宋時期,大慧宗杲禪師在雲居山真如寺任住持。當時住了五百多人,只有兩百人參禪,其他人都是念佛。為什麼呢?因為江西九江的廬山靠近雲居山,而廬山東林寺是有名的念佛道場,受到它的感染,念佛的人就多了。
大慧宗杲禪師看到這個情況,他便上堂對大眾說法:「你們只知道念佛,念佛的究竟是誰啊?若說是我自己念,你是口念還是心念呢?如果口念,睡著了你口還在怎麼不念啊?剛死了口還在怎麼不念呢?如果是心念,心又是怎麼樣子啊?如果是肉團心在念,睡著了肉團心還在,怎麼又不念呢?」所以就在這不明白處,他要大家來參。
當時由於參究這個「念佛是誰」的話頭,開悟了幾十個人,就把禪宗又振興起來了,原來念佛的人也轉過來參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