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02:51:53幻羽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石頭希遷禪師之《草庵歌》與《參同契》】

http://p2.ifengimg.com/a/2016_49/5508f36f25d1a4e_size29_w410_h436.jpg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錄:【石頭希遷禪師之《草庵歌》與《參同契》】

草庵歌─石頭希遷

吾結草庵無寶貝,飯了從容圖睡快。
成時初見茆草新,破後還將茆草蓋。
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
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
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
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
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堅牢以為最。
青松下明窗內,玉殿朱樓未為對。
衲被幪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
迴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
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為庵莫生退。
百年拋卻任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
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長不昧。
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這皮袋。

(錄自1.《景德傳燈錄》卷三
,《大正藏》五一.四六一頁下。2.《佛祖綱目》卷三一,《卍續藏》一四六.四八九-四九頁)

石頭希遷(西元七
〇〇-七九年)俗姓陳,謚號無際大師。唐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巿)人。禪宗大師,開創石頭宗。是六祖惠能的再傳弟子,他是江西青原行思(西元六六-七四年)的法嗣。當時,他與湖南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門下的馬祖道一(西元七九-七八八年),並稱為江(西)湖(南)二甘露門,馳譽禪宗。

希遷幼參曹溪六祖,始發靈機,往來於三峽間,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年)在廣東的羅浮山受具足戒。後受學並得法於行思門下。行思圓寂後,希遷遊至衡嶽的南寺,即於南寺之東的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便呼其為石頭和尚。石頭希遷的禪風圓轉無礙,時人又稱之為石頭路滑

希遷的悟境,據《五燈會元》卷五云:「師(希遷)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乃拊几曰:『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法身無象,誰云自他;圓鑑靈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因此而作〈參同契〉。(《卍續藏》一三八.一六二頁) 

「參同契」本為漢代道家魏伯陽所著道書的書名,該道書是借《易經》的爻象,論述作丹之事,丹成服之即成為長生久視或羽化登仙的仙人了。佛教稱佛為大覺金仙,以修禪定開悟自性而達成佛的目的,希遷所以沿用了道書之名而作〈參同契〉,文中所用「迴互」及「明暗」之意,實即也是沿用爻象以說明修行方法的工具。

「明暗」是指清淨的自性及染污的煩惱,「迴互」是指法法互為因緣,彼此影響。若至有迴互而不以為迴互,有明暗而不受明暗的左右,那便是大覺金仙的佛果境界了。
 

參同契─石頭希遷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迴互不迴互。
迴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者覩。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大正藏》五一.四五九頁中) 

《參同契》中,意為參差不齊,指世間萬法分殊,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所謂,則是二者的統一。具體說來,心、物有別,內、外有別,理、事有別,但這些分別,歸根結蒂,不過是體用之別,從本質上看是一體的。石頭的《參同契》,就是既要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又要辨明它們的契同,達到理事圓融。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

石頭在一開始就強調《參同契》所頌的是佛陀的心法。佛陀將涅槃妙心傳付給迦葉,歷經二十七祖,傳至達摩。達摩東渡來華,禪宗遂開始了東西密相付的歷史。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在傳授禪法的時候,由於人的器根有利鈍愚魯的不同,所以悟道也有頓、漸不同,由此生起了北宗的漸修和南宗頓悟的差別。但就求道悟道而言,並沒有高下之分,所以不能有南宗、北宗的門戶之見。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靈源,指心、理,即本體。枝派,指物、事,即現象。自心自性,即是萬法之源,光明皎潔,但它並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顯現在一物一事之中。樹木有千百條枝幹,河流有千萬條支流,但樹木的根部只有一個,河流的源頭只有一個。靈源正像樹木的枝幹、河流的枝派一樣,流注在萬事萬物之中。雖然物、事只是個別,只是殊相,只體現了真如的一支、一脈,但真如卻暗暗流注於其中,所以它們同樣是真如的全體。理、事雖有體用之別,卻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二者不能偏廢,更無高下之分。

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是滲透在千差萬別的現象界事物中的理體;則是被法性滲透的現象界中千差萬別的事物,屬於用的範疇。執著於千差萬別的某一現象界事物是迷,僅僅體會了寓於事物中的理體也是迷。換言之,執著於事相而求法求道是迷妄,執著於契理而不識事相差別同樣也是迷妄。只有理事融通,才能無所執著。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宇宙間萬事萬物就是門門一切境

它們的關係是既回互而又不回互:回互者,謂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網珠也;不回互者,謂諸根境各住本位,未嘗混雜也。雖互相涉入,而實各住本位;雖各住本位,而實互相涉入,此非意識之境。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事理之間儘管界限分明,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同時又保持其獨立的個性。事與理雖然彼此相依相涉,卻各有分限,互不淆雜。

色本殊質像,聲元異樂苦

明確了理事關係的基本原則之後,還要深入瞭解萬法殊相,從紛繁複雜的森羅萬象來悟入理體。大約相當於物質,凡是我們的六根所能感受得到的,都可納入的範疇。色本殊質象,是說我們的六根,它所感受的現象界事物的本來面目,與六根依緣六塵而生的六境,是很不相同的。這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從一己的立場,來看待世間萬物,由此而產生對事物表像的虛妄認識,與色塵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同理,聲元異樂苦,人們的耳根所依緣聲塵而生的耳識,與聲塵的本來面目差之千里。的關係猶如理與事、體與用的關係,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是說,在本體上似是符合上中根機的言句,放在體用的角度去看,卻又是清濁分別見之境了。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構成色法的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火性暖,風性動,水性濕,地性堅。由於四大和合的原因,使其自性不能顯現。只要透過四大和合認知,則一切現象界的事物,自然能見到四大的自性,就會在用中見體,如同因數而見其母。,就是體與用,也是共相與殊相、一般與個別、理與事、心與物。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然於一一法,依根葉分佈。
人們認識外物,眼根所對為色塵,耳根所對為聲塵(音聲),鼻根所對為香塵,舌根所對為味塵(鹹醋),身根所對為觸塵,意根所對為法塵。六根執著於六塵。如果洞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則佛道自成。站在權宜方便的角度上看,有四大、六根之分;站在根本的立場上看,世間紜紜萬法,都是由真如之根所派生出的枝葉。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明確了體用關係之後,就可以靈活地運用禪機了。就是心性,性理;就是萬物,事相。在運用機鋒之前,首先要把所涉及的理、事的內涵、性質辨析得準確清晰,然後要分清二者在這段機語中的主從、輕重關係。

當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
這裏的,有兩層含義:其一,事相顯豁為,性理深奧為。當學人悟道處在用中有體時,作為師父不能單純地從用的角度去接引他;當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當學人悟道處在體中有用時,作為師父也不能單純地從體的角度去接引他。其二,明白的語言稱為,含蓄的語言稱為當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是說對明白顯豁的道理,不要以明對明,流於淺薄;當暗中有明,勿以暗相睹是說深奧的道理,應當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不要以暗對暗,流入晦澀。

明暗各相對,譬如前後步
理與事、明與暗各自相對待而又統一於真如之體,如同人在行走時兩足有先有後,不可偏廢。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世間萬法各有其功用,學人當明其與所用之場合。世間萬法紛然,既不能妄立一法,也不能妄廢一法。

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事存在於理體中,如同函蓋一樣的密合,有事就有理;理如同一竿接一竿疾飛而來的箭,沒有一件事不被它所貫串!理遍在萬物,好比箭穿靶心,一以貫之。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石頭告誡弟子,以後各自開山立派時,切不要失卻本宗,秉承祖師言教,必須理會其宗風,不得自立規矩以壞祖師家法。

觸目不見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遠近,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從理事圓融、回互不回互的立場出發,一切皆是真如理體的變現。因此大修行人徹悟第一義時,就會觸目皆是菩提,就能進步 (悟道),就能頓悟真如;如果執迷於事理之別,不明回互不回互之理,則與道相隔,就像山河阻隔的堅固了。大道無南北、內外、心物、理事、頓漸之別,因此要抓緊有限的光陰努力修行,以免枉坐竹榻蒲團,虛度時日。

 

根據《參同契》的思想,理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又在理的統攝下,各各呈現出差別。因此在把握事物的本體時,不能昧失其現象界的差別;在認識現象界的差別時,又不能昧失滲透於一切現象界中的

不明白不回互的道理,就會混淆事理;不明白回互的道理,就會孤立片面。事事圓融,回互而又不回互,這才是完整的體用關係和理事關係,是真正的石頭路滑之處。只有明白了事理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區別的道理,才能作到理事會通,圓融無礙。這成為曹洞宗正偏回互說的理論基石。
 

石頭希遷的弟子有天皇道悟、潮州大顛、藥山惟儼等人。

石頭希遷的再傳弟子創禪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


http://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4445-42462891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