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21:05:21幻羽

IS:不只有砍頭,最有錢、最囂張、擴張最快的伊斯蘭國。



IS:不只有砍頭,最有錢、最囂張、擴張最快的伊斯蘭國。

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異軍突起,為國際社會投下了一枚震撼彈,並以驚人的速度擴張版圖時,西方各國才如夢初醒。它迫使西方世界重新省思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政策,更加改變了西方政府對國家安全與恐怖主義的理解──ISIS早已不止是中東地區的「區域問題」。 

IS:他們到底要什麼?從地圖一次看懂IS的崛起與終極目標。

隨著吉普車隊向前行馳,黑色大旗在車上隨風狂揚,一對對銳利眼神從蒙面方巾後方劃破了黃土中的寂靜。「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除了恐懼,還帶給中東地區甚至世界各地什麼樣的影響?IS如何快速的崛起並發揮自己的影響力?IS又為何而生?

IS除了在導讀文章中提過的歷史因素(反殖民)幫助它強化、宣傳自身的理念認同,什葉和遜尼之間的教派衝突則讓激進主義更有機會見縫插針。因此以下段落將嘗試解析在伊拉克及敘利亞兩國,是因為各有何種政治及社會背景讓IS在此區異軍突起。 

IS為何崛起?少數政府統治下引起的不滿…

以敘利亞的狀況為例,IS主要的組成是遜尼派阿拉伯人,這個族群在敘利亞境內佔了多數,但敘國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及其所家族所屬的卻是少數中的少數:什葉派中的阿拉維(Alawite)分支 。

當初法國在背後協助阿薩德家族代表的阿拉維教派取得政權,其一考量就是意圖製造敘國內部的族群衝突,讓敘利亞無法全國團結推翻法國的殖民勢力。但這項後果也間接導致了目前敘國內戰的產生,民眾不想再忍受由阿薩德家族及其少數親信在政治及經濟上壟斷敘利亞;而宗教上,IS則以其遜尼基本教義派的立場,在敘國內戰中站在反什葉派阿薩德的立場上。

伊拉克的問題則是糾結於前總理Nouri al-Maliki加重的教派衝突。

美軍自從03年入侵伊拉克,拉垮屬於遜尼派的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後,伊拉克的過渡政府便頓時陷入了權力真空所造成的派系角力。什葉派的al-Maliki自2006年得到美國的支持,開始代表伊國內的什葉政權成為伊拉克新任總理,試圖扭轉海珊時期以少數派遜尼派領政的現象。

但是8年下來,伊拉克政府的貪汙問題繼續惡化,清廉指數全球排名171(倒數第7),儘管受益石油產業復甦,國家年經濟成長將近1成,民眾依然一貧如洗,28%家庭生活於貧窮線以下,公共建設百廢待舉。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換個政府、換個教派主政呈現好轉的跡象。

雪上加霜的是,如同海珊在位時壓迫什葉派,歷史只是藉由不同的手轉動相同的齒輪。伊拉克內部主要的三個族群:什葉(人口約略佔51%)、遜尼(42%)、庫德,並沒有如同美國所打的如意算盤──推翻海珊獨裁,讓伊拉克成為中東的民主燈塔──反而因al-Maliki上台後努力塑造強人形象,要大家相信他是唯一能夠捍衛什葉派執政優勢、打敗遜尼派武裝組織的領導人,少數的遜尼派及庫德人便開始遭受打壓。

由於不少遜尼派民眾在生活、就業上遭受二等公民待遇的感覺逐漸加深,他們曾於阿拉伯之春期間發動抗議,但Maliki政府卻放任安全部隊逮捕、拘禁甚至射殺上街發聲的民眾。此外,庫德人也不滿意Maliki,他們認為政府想插手庫德族在伊拉克北邊的庫德自治區事務,進一步限縮庫德人自由。

因此在高壓手段的壓制下,Maliki政府的舉動讓某些較為激進不滿的遜尼群眾轉而投入IS的基本教義派,加入反對伊拉克現行什葉派政府的行列。 

IS到底是誰?他和蓋達有關係嗎?

在上列的簡敘後,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IS的可能組成分子,但是否存在一個渠道讓這些對敘利亞及伊拉克政府不滿的激進人士匯集一地,並策劃出一系列的恐怖行動呢?IS雖然崛起的較為晚近,但它其實是從一個大家並不陌生的激進團體分裂出來:2001年策畫美國911事件的蓋達組織(القاعدة;Al-Qaeda‎)。

IS前身的全名是al-Qaeda in Iraq(AQI),由此名稱可見IS之前是蓋達在伊拉克的分支。但為什麼IS後來脫離蓋達呢?理由當然不只一個,像是IS拒絕接受蓋達的仲裁及調解、不服從蓋達總部及指揮官(al-Zawahiri)的指令、殺害其他穆斯林等。另外像是IS採取的手段過於殘暴,例如對平民的大規模屠殺、公然斬首反對分子並展示遺骸等,都讓蓋達再再指出IS是異端,也顯示出蓋達不認同IS的看法。

另一個蓋達欲與IS劃清界線的原因,是IS和蓋達所定義的敵人在根本上出現了區別。

相對於蓋達希望集中召集各地的穆斯林力量,對抗以歐美為首的西方勢力;IS則將自己的身分認定縮得更小(IS的組成基本上是遜尼派極端主義者),換言之,IS設定的敵對目標範圍更廣。

它對付的除了駐伊拉克的美軍,也包括了現今的伊拉克什葉派當局、一般的什葉派及基督徒平民,還有其他宗教的少數族群,例如之前新聞報導過的亞茲迪人(Yazidis),這些群體基本上被IS視為異教徒。

因此他們在IS進駐後的選擇並不多,不是選擇改宗伊斯蘭,便是繳交屬於非穆斯林的宗教人頭稅(Jizya;جزْي),最糟的狀況是遭到無差別屠殺。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們一聽到IS的逼近,只得別無選擇拋下家園、逃往邊界。

事實上,IS的人力來源不只來自中東當地的人民,一部分IS生力軍即來自海外,尤其是歐洲各國。他們放下在歐洲的家庭朋友,藉由直接或間接的管道入境敘利亞或伊拉克以便加入IS。

生力軍的背景不一,有些是具備中東背景的移民第二、三代,但也有非中東也非穆斯林背景的一般人士,但共通點是他們所持有的歐洲護照讓這些人可以在接受IS的訓練後回國,這讓歐洲各國政府陷入自911以來新一波的恐攻危機。

但為什麼這些年輕人要放下眼前的生活,回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加入激進組織?

IS不同於一般恐怖組織帶給人落後,只有蠻力的印象,他們甚至還有媲美大企業精美製作的年度報告。

IS要的是什麼?哈里發國的終極擴張

在得知中東現今的國界是殖民歷史下的產物後,便可延伸了解到目前IS在擴張勢力範圍時,其中一個主要目標便是希望抹去這段外來殖民的痕跡。

從地理位置分析,就是打破之前由西方畫下的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的國界。且IS的野心不僅限於目前的伊、敘兩國,他們也曾表示要打破目前約旦與黎巴嫩的國界,並進一步的「解放」巴勒斯坦。

從政治制度上解析,IS希望推翻目前的執政當局,改由建立在以IS觀點下所詮釋的伊斯蘭教法(Sharia)為統治基礎的哈里發國(Caliphate)。

哈里發國的概念在鄂圖曼土耳其的時代被強化為一種鞏固當時蘇丹統治的合法性(legitimacy),但隨凱末爾在1924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後被廢止。且哈里發國的統治者不再是民選出的總統,而以政教合一的哈里發(Caliph)擔任,這位領導人將被視為先知穆罕默德之後的政治接班人。

目前在IS的宣布下,此人即是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或稱Caliph Ibrahim。美國政府已因他在IS的領導事實及極具煽動性的言論,將其列為重金懸賞的通緝要犯。

IS的錢從哪裡來?綁架贖金、石油黑金...

除了建立哈里發國之外,IS的在籌募資金的方法相對於其他傳統的極端組織也更有規劃。

除了靠某些富裕的海灣國家給予其資金、綁架外國人質以換取高額贖金之外,不少報導(Who finances ISIS?、Cutting off ISIS' Cash Flow、How Does ISIS Fund Its Reign of Terror?)都指出石油交易才是IS主要能維持運作的資金來源。VOX在專題中曾披露出一張網路流傳的IS規劃圖,標示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油源位置。
Levant
ISIS或是ISIL,al-Sham和Levant是什麼?

在解釋完IS的組成及目的後,我們可以再從地圖上進一步的了解IS。IS於興起後帶來的影響範圍跨及敘利亞及伊拉克兩國,甚至有更進一步往黎巴嫩等地前進的企圖。

IS剛竄起時,ISIS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與另一種縮寫ISIL(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都曾大量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帶給大家不少疑惑。到底名稱中的al-Sham是指哪?這和Levant又有什麼關係?兩個不同的名字分別又代表誰的觀點?

遠在西方勢力尚未進入中東前,阿拉伯世界習慣將地中海東岸的地區稱為al-Sham(或稱Bilād-al-Shām),一般來說包括了現今的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區。而Al-Sham(الشام)地區不管是在方言(اللهجة الشامية,Levantine Arabic)或是文化上都早已有了緊密的連結。

至於Levant ,這個源於中古法語的字彙,代表歐洲人對「義大利以東的土地」代稱,原意為太陽升起之處、東方的意思。

雖然隨著歷史發展,Al-Sham或是Levant的所指位置或多或少都有更動,但Levant區域仍在歷史上擔任西歐與鄂圖曼帝國間的相當重要的經濟角色,是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傳統路線。阿拉伯商人通過陸路將印度洋的香料等貨物運到地中海地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則從Levant將貨物運歐洲各地。因此在20世紀初期,列強在規劃殖民藍圖時,Levant的熱門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IS在al-Sham(或稱Levant)的範圍內,IS已經占據了目前伊敘兩國的數個城鎮為據點,繼續向外擴張。

在伊拉克境內,IS的勢力範圍包括中部的Falluja、北部Mosul、西部Rutba與敘利亞交界的西北城鎮Qaim等等;另外在敘利亞境內則是以北部的Raqqa為主要基地,鄰近與土耳其交界Kobani的邊緣城市,還有敘利亞第二大城Aleppo附近的城鎮也是IS擁有掌控權的區域。

Photo Credit: Pete Souza CC0 

九一一後美國若不掌握中東局勢 對自己的傷害會很大

首先,目前的中東局勢,大體上是九一一之後才產生的,若不是九一一事件,美國在當時並沒有任何理由,會直接派軍介入伊拉克。進軍阿富汗,是對九一一的回應,占領伊拉克的目的只是在鞏固後續的戰果。任何一個腦筋正常的美國總統,都會充分利用這種情勢,把美國勢力牢牢紮根於此。

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直接控制此區域,美國的優勢軍力可以保證此地的治安與政局穩定,同時震攝伊朗跟敘利亞等國家,使其不敢輕舉妄動。這效果已經在多年後浮現,敘利亞沒辦法對外公開釋放國內壓力,結果就是國內分裂,伊朗也必須迫於局勢,開始找尋與美國共存,甚至合作的可能。

缺點就在於,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對於人命死傷,還有當地國的居民傷亡,輿論敏感度很高。再加上,美國在中東獲得的龐大利益,雖然包括了恐怖份子不會襲擊美國本土,保證了中東能源戰略線的安定,同時還有其他一大堆的經濟利益,但這些對美國民眾來說太過遙遠,並不是當下可以感受到的。所以這極易變成軍工複合體的陰謀論,不管這是不是真的,總之選舉壓力就是在那邊。

所以美國的錯誤,不在於派兵與否,美國當時如果不派兵進駐,單純的轟炸或是特種部隊襲擊恐怖分子基地,其實效果不大,九一一事件可能每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對美國本土的傷害更大。

理由有二,第一是恐怖襲擊美國造成數千人命損失,背後需要的支援太過龐大,必須是大型組織才可以操作,單純毀掉幾個基地,傷害不到這種大型組織。第二是此種大型組織,必然有國家級的勢力掩護,就算不是主觀上願意,但起碼是共犯。讀者要明白一點,腦筋正常的國家,是不會支持恐怖份子攻擊美國本土的,他們很清楚下場就是滅國,沒第二可能。

所以會包庇這種組織的,都是國家組織失能的狀態,對國際關係無心力可顧及者。美國若要斷絕這種恐怖攻擊,若不是找周邊的國家進駐,就是自己佔領下去,而翻開地圖看,腦袋正常的人也知道,阿富汗周邊根本就沒哪個國家,可以安心的放手讓他們去處理,所以美國怎樣都得自己下場,沒辦法。不相信的看看賓拉登藏在哪裡幾年?周邊國家可信嗎?

而控制了阿富汗,就對周邊國家造成具體影響,更合理的下一步,就是要獲得阿富汗的安全,還有箝制此區強權伊朗的行動,而伊拉克政權又不聽話,那麼處理掉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事後也證明,美國幾乎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戰略局勢,美軍在中東的損失,我們攤平到每一年去,其實死傷算非常輕微,尤其美軍是在一個先天就不穩定的兩個國家值勤,損益衡量下是正的。

扶植政權未穩定就撤軍 等於把小白兔丟到獅欄

問題在於,美國民眾不會這樣想,而且政策延續到了歐巴馬就變了。歐巴馬的口號就是美國最大的錯誤,他試圖把美軍強制抽離佔領多年的阿富汗與伊拉克,好達成其競選口號,更重要的目的是歐巴馬有他內政的優先度,國際戰略就不是他的第一考量。這是致命性的錯誤,充分證明沒有經驗只靠嘴砲,結果就是讓美國這幾年的國際影響力,降低到歷史新低點。

為何撤軍是戰略錯誤?讀者請牢記一點,錯誤不能用另一個錯誤去導正,負負是不會得正的。美軍派陸軍進佔,宣示的訊息就是,「我們不會走了,會在這邊待下去」,所以這些當地的民兵跟反抗軍,非常聰明的只對美軍邊緣放槍,目的在於累積死傷,造成美國內部變化。這些當地的政治人物很聰明的,不會不知道戰勝美軍的可能性為零,但他們知道只要美軍傷亡夠大,就可以造成美國內部政治情勢改變。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當歐巴馬宣布撤軍時間表後,這些叛軍跟反抗軍就不再對美軍攻擊了,開始互相駁火。他們很清楚,接下來就是內戰,獲取政治權力才是最優先的,什麼民族大義、宗教教義都是口號,奪權才是真的。

美國的錯誤,在於扶植的政權根本就還沒穩定,這種情況下要放手,讓被扶植者面對前政權支持者、地方豪強、叛軍的各種威脅下,就跟把小白兔丟到獅欄裡沒兩樣。但歐巴馬不管,他就是把軍隊撤走,還留下大批軍火,這根本就是在火災還沒熄滅前,就把加油站的油引過去燒,然後宣稱消防隊都走了,所以無人死傷。

這後果之嚴重在於,中東這些國家以後將不會有人信任美國的承諾,他們知道只要撐過幾年,美國人就會離開,現在所有對政權的支持、經濟的援助、軍事的合作,都會因為換個總統就變了,而且翻臉跟翻書一樣快。 

撤軍留下權力真空 伊斯蘭國趁勢竄起

美國犯下最大的錯誤在於,留下了權力真空要填補,周邊的國家不能發起戰爭,畢竟美軍在中東還是有駐軍,目前的國際狀況也不會容許為了改變國界發起戰爭。所以一般情況下,周邊國家會試圖用政經各種利益去干預伊拉克,培養對自己有利的政權,但這次出現的伊斯蘭國(IS),就是在意料之外的狀況,而美國的處置更充分顯示歐巴馬的能力極端不足。

伊斯蘭國的背景請讀者自行查閱,總之這是一批在敘利亞培養出大量戰鬥經驗的士兵,絕非一般空有勇武的恐怖分子可比擬。而且遵守伊斯蘭教義,試圖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一路走來的行動已經不能用恐怖兩字形容,但這也絕非是發瘋,數百年來的例子都說明,從土耳其到印度北方,幾個穆斯林大國崩滅後,想要取回大國榮耀的人很多,而用伊斯蘭教教義去解釋興衰之因,來吸引更多追隨者的作法也是多得很。

伊斯蘭國(IS)不過是其中之一,只是正好在地區權力真空時出現。這道理說穿不難懂,若這些領導者真的這麼在意宗教律法,為何不挑美軍還在伊拉克時,來次大舉入侵試試看?因為這些領導者是政客,他們腦筋很清楚,不會犯傻去挑戰美軍,打打嘴砲或是伏擊幾個小批偵察部隊是可以,來打一場動真格的? 

歸咎於歐巴馬無能

目前聽到的說法,大致上認為美國犯錯的理由大致上有三種。第一,歐巴馬是真蠢,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交給真正的專家處理。第二,歐巴馬評估錯誤,認為伊拉克政府可以處理,庫德族也可以搞定,結果卻不是這樣。第三,美國純粹是不想扯進去,讓他們狗咬狗就好。

筆者的看法是,這三種都可以綜合成「歐巴馬無能」一句話搞定。理由很簡單,如果是相信庫德族,那打一開始就該知道,伊拉克政府不希望庫德族獨立,附近的國家也都不希望,美軍要就直接支援幫忙,不然就是提供有效的武裝給庫德族處理。若歐巴馬是瞻前顧後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就是決心不夠,無法衡斷利益得失。如果是想要放當地的人去狗咬狗來坐收漁利,那歐巴馬該做的事情,更該早點把庫德族武裝到翻天,讓他們彼此殺的昏天暗地才是。

面對這種有威脅性的組織,處理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於事前防範,圍堵其勢力發展,另一種是事後予以致命一擊,絕不給予任何坐大機會。歐巴馬事前放任這些組織在敘利亞亂搞,既無能力面對處理,又無決心培養有力盟友,事後處置太慢,任其坐大,連中東這裡最親近的盟友庫德族都被打到快掛了,現在才開始空襲。

歐巴馬這人若非真的無能到極點,就是他只在乎國內問題,把他鍾愛的幾個政策幹到底再說,其他完全不管。前者是笨蛋,後者是混蛋,此人跟台灣某人幾乎一樣。

                        (轉載文章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