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六通之境~(1-空慧)淨與不淨
由白骨觀達到「身空」,這其中有個問題。你怎麼做到身空呢?由白骨觀怎麼到達身空呢?只要白骨觀觀成了,自然就可 以做到。那麼,誰在觀想?「我」在觀想。你什麼在觀想?我「心」在觀想。萬法唯「心」造,所以能做到。我們目前的心理狀況:貪、瞋、癡、慢、疑,這些貪瞋癡慢疑的結使,是情緒化的,也是我們個性上的陰暗面。再加上另外五種觀念思想上的偏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等。所謂「見」,用現代話說,也就是思想形態,如見解、觀念等。所謂「思」,則屬心理狀態,如心念、習性等。從佛學觀點來看,欲、色、無色三界的心理狀態,在「見」「思」這兩方面共有八十八種結使。
學佛修道,走禪修的路子,除了在色身上修忘身的工夫外,最重要的必須在心理的結使上下功夫。果位的差別就在於此。心裡結使解脫到什麼程度,就得到什麼果位,這是一定的。至於三界天人的等次,則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總之,四果和四禪是有差別的。希望大家知道,不要以為作白骨觀就可以證得果位,真正證得道果,還必須配合「心意識」的結使上了。身心齊了,才是佛法真正修持之路。單從任何一方面了,都無法圓滿道果。
第四觀膨脹膿血不淨想的修法,在定中從「左腳大指」開始,不是觀骨頭,而是觀我們的肉體,從左腿開始,到右腿,然後到全身,觀想自己全身浮腫,然後慢慢潰爛。我們人死了,屍體擺在那裡,也都是這樣,先浮腫,然後從內部開始潰爛,隨後肌肉就青一塊,紫一塊地變色。接著,惡臭難聞的膿汁汙血就流了出來。
這不是浮光掠影似的,隨便想一下就算了。要凝下心來,把自己真當成死掉了,屍體爛了,臭得不得了。觀得好的話,自己真會聞到自己的臭味。這就是所謂的「一切唯心造」。全身又臭又爛的境相出於之後,自然覺得這個身體沒有留戀之處。
「想一成已,復更想二。想二成已,復更想三。想三成已,復更想四……」想了自己之後,再想別人。或者假想自己已死未死的親人,有這麼一天也化成一灘膿血,又臭又爛又髒,比陰溝廁所裡的味道都還難受。然後再想像其他的人,乃至於想整個房間,四圍上下,再擴而至於所有天下人的身子都是如此。這不是理念上的思想,硬要觀想成功,境界現前。真正修持到這一步,注意經文上一句活「念我此身,甚可患厭。眾多不淨,彌滿一切」。平常我們對佛經裡的這類理論,差不多是聽過了。但是光懂理論沒有用,現在要在自己身上,「以身求證」,認清楚硬是這麼一回事。
「諦觀是已,畏生死患。」觀想到這個地步之後,就「畏生死患」,才真正的怕生死。你說現在大家怕不怕生死?我們並不是怕「生死」,一般人只是怕「死」。為什麼怕死呢?老實講,是對身體的一種癡戀,以及對自己現有的一切的一種執著。
我們平常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怎麼也捨不得讓它死了、壞了、爛了、臭了。所以,我們普通的人,並不是怕生死。而是怕這個「色身」死了,一切都把捉不住了,如果這一步觀想成功,就會真正怕「生死」。即使死後再來投胎變年輕,變漂亮,到頭來也還是這樣一堆爛肉。因此對「生」也不希求,也是害怕。到了這一步,「道心」才真正堅定起來了。如經典所說「其心堅固,深信因果」。
到了這個時候,「出定入定,恆見不淨。」不論打坐,或者下坐的時候,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灘流著膿血的爛肉。於是「欲求厭離,捨棄此身」。很想把自己這個肉體丟掉不要。這時候,你會減肥變瘦了。功夫到了的人,會自然瘦下去,不要害怕,不是病態。同時也會脫皮,「作此想時,自見己身舉體皮肉如秋葉落。這不單單是觀想中的境界,工夫到某一階段,自然會脫皮,脫了以後,會變得更白、更潤、更漂亮。
在這一步觀想中,不但脫皮,連肉都一層一層剝落下,「見肉墮地,在前地已,即大動心,心生驚怖,身心震掉,不能自寧。」我們現在光看文字,覺得這沒什麼可怕的。但觀想中,這個境界現前時,硬是看著自己的身子連皮帶肉,一層一層往下掉,沒有不害怕的。就好像我們平常人打坐,都想求個「空」,但是一旦身心空了,差不多的人都會嚇一跳。
隨著驚恐的心理,「身氣熱惱,如熱病人為渴所逼」。身子燥熱,好像發燒似的,口也發乾。乃至下了坐,還是這樣,「如人夏日行於曠野,渴乏無水,身體疲極。」如果這時候正好是冬天的話,你也會覺得好像走在烈日當空的曠野中,穿不住厚衣服,身子很熱,同時覺得四肢無力,很疲勞。這不是病態,也不是因為坐中受到了驚怖,而有了後遺症。實際上,這是心理、生理都起變化的原因。是必然經過的境界,不要害怕。當然可以喝水、喝茶,沒有關係。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候不想吃東西,看到一切東西都很髒,難以下嚥,此想成已,乃至食時,見所食物,如膨死屍。見所飲漿,猶如膿血。」這裡有一個難關,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個經驗,「此想成已,極大厭身。觀於身內,及子身外,求淨不得。」你真修到這一步,會非常討厭這個肉體。而且發現裡裡外外沒有一點乾淨的地方。這不是理念上的事,硬是功夫到了的實際感受。「佛告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莫使棄身,唐無所得。」往往修到這個地步,會不想要這個身體,也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在觀念上,認為我已經證到空了,身體本來就是空的,不想活了,沒有意思,很想自殺算了。那就糟了。假使在這個時候想辦法,把自己生命結束了,那你就「無所得」,白修行一場,了無所得,不但談不上證果,而且又墮人輪迴,同時招致更慘的果報。所以,佛再三吩咐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趕快調換一個方法。
「易觀法者,當於遠處臭穢之外,作一淨物,教其系心,想一淨物。在視線範圍之內的遠方,或者觀想金身的佛像,或者觀想美輪美矣的極樂世界。如果觀想佛像,譬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像,最好把這個佛像想成中空的琉璃體,透明光亮,佛像觀成之後,隨著外境的莊嚴清淨,再打入內境界,轉化自己的身心。最後,就如實證到阿彌陀佛所講的淨土境界。把這個婆娑世界的不淨——身、心、物等種種不淨,轉成極樂世界的淨土——心淨,佛土亦淨。
這個「易觀」由不淨想變成淨土,這一觀裡有兩大步驟:先從生命的實際狀況觀起,不淨想的功夫做到了;趕快轉換方法,變成淨想——也就是淨土的觀法。那麼,到了這一步,你悟了道沒有!下面就是有關禪觀——見地方面的東西——「當知此想,從顛倒起。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這就是禪宗所謂「參」的工夫了。
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做不淨想的工夫,使身體硬是呈現出這種爛臭的樣子,只要心念專一,「不淨觀」就會現前,因為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再一轉念,要作淨想時,對自己馬上又反映出菩薩的神態,身心立刻又有一種變化。此中道理好似禪宗公案裡,一位屠夫的悟道偈「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這是屠兒悟道的偈子,普通人只當作文學作品看。至於悟個什麼道,這裡面就大有機關,那首偈子是「頓悟」後的見地。由不淨觀變成淨觀,然後就要參了——「淨」與「不淨」不隔一條線,都是由我心念而起。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淨」。
佛經上那位有名的哪吒太子,在封神演義上的記載,他「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而後魂魄飄蕩到他師父太乙真人那裡求救。他師父教他托夢給媽媽,為他建個行宮,塑個金身,使他受些香煙,便好去托生天界。
「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就代表他放下了不淨的身見,把這汙穢不淨的身體徹徹底底的放下了。「接受香煙,便好去托生天界」,就表示修練真精之氣,以超凡人聖。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這時候他需要一個「金身」,也就是說,雖然他放下了不淨的身見,但又執一個淨的身見。他還沒參透「淨」與「不淨」不隔一條線。後來被他父親發現了這座哪籲行宮,恐怕會遭到「妖言惑眾」的罪名,因此叫隨從士兵把哪籲太子的金身打個粉碎,又放火燒了行宮。
哪吒太子的魂魄只得又飄蕩到太乙真人那裡求救。好,這下子,連淨的身見也打破了,於是就得了蓮花化身。他師父著仙童取了荷花,權充面部,又取荷葉以為軀體,再拿荷葉梗作成骨節,然後把他魂魄罩位,往這上面一推。好了,蓮花化生的哪吒太子出來了。這時候他手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好不威風啊!這「風火二輪」就代表了生命的真精(陽)之氣,生生不已的生命能。
《禪秘要法》說:「雖見不淨,於外見淨,當知此淨及不淨,不可久停。」都是因緣生法,唯心所造,「隨逐諸根,憶想見是。」許多人修持作工夫,到了清淨境界,一心不亂,或者觀想佛像現前,乃至觀想到佛像與我無二無別,以為這就是了。哈!這就是,是什麼?是「隨逐諸根,憶想分別。」啊!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是第六意識專一,所呈現的境界而已,所以說,當知此淨及與不淨,不可久停。
「此不淨身,屬諸因緣,緣合則有,緣離則無。爾所見事,亦屬緣想,想成則有,想壞則無。如此想者,從五情出,還入汝心。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此不淨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我們學佛,除了研究教理外,還要真修實證。如果沒有配合實證的功夫,那些佛學的理論,講好聽一點就是「幹慧」,沒有定水滋養的聰慧;病來抵不住病,生死來抵不住生死。當知此淨及與不淨,不可久停,隨逐諸根,憶想見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根本宿世顛倒行而來,將來成佛作祖,也還是顛倒「想」——這個「想」就是觀想法門的訣竅,「想」成功了,到了心一境性,觀想就成就了。
不淨觀現前時,所謂塵歸塵,土歸土,這一灘灘的膿歸膿,血歸血,然後「我」在那裡?這也就是禪宗要我們找的「我是誰?」「念佛的是誰?」總不是那灘膿,也不是那灘血吧!
二祖當年「覓心了不可得」,於是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心竟」。如今在不淨觀中,「一一諦觀不淨,求索彼我,了不可得」之後呢?悟了道之後呢?「世尊說我及他皆悉空寂,何況不淨。如是種種呵責其心,教令觀空,見發毛爪齒一切悉無,豁然捨諸不淨之物。如前住意,還觀骨人。」悟了道以後,還是要修持,所謂「悟後起修,方是真修」!見了空性之後,才正好修持妙有萬行,所以再「還觀骨人」,以白骨觀為基礎。....
(第1單元終)
*幻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