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8 06:55:38李寧兒
【回到蛙鳴聲】
幾乎沒有多久,我都會在夢中回到童年內湖的林子裡。村子後面的小山上,長著一片相思樹純林。每天放學後,不寫功課的我一定先飛奔到村後,爬上陡峭的小徑,然後從兩座小山間的鞍部鑽進林子裡。
夢中經常出現的是,我在鞍部後面的岔路徬徨許久。
其實兩邊的路是相通的,只是分別從兩邊通往山後的芭樂園和大池塘。從池塘邊可以繼續走,經過彎曲的田埂和灌溉渠,穿過大大小小的刺竹林和養殖池,可以到達上塔悠,也就是現在高科技大樓林立的重劃區。但是在當時,上塔悠是一片低窪的氾濫區,小路邊散布幾幢簡單典雅的三合院。潮溼的水沼地,稻田越來越少,取代的是越來越多的芋頭和茭白筍田。
這些路在小學那幾年,不知道走過多少遍。
經常我獨自這樣走好幾公里,到靠近基隆河邊的灌溉口去,只是想要知道三斑魚的小水窪在稻田收割後是否開始注水。路經幾棵紅心芭樂樹,也都仔細研究今年是否有機會解饞。夏天時候可以沿路撿一些澀澀的白蓮霧,雖然通常只是隨便挑幾個看起來可能比較好吃的啃幾口。
路邊的較小的溝渠裡,淺淺的黃泥灘上,經常可以找到成群的泥鰍。有時候我會招呼巷子裡的小朋友一起去我剛發現的泥鰍灘,大家卷起褲子在淺泥中抓一下午的泥鰍。其實泥鰍非常難抓,而且,野生的泥鰍通常很小條,不像市場裡那麼大尾。但是不管大小,徒手要抓到泥鰍真不容易,就算泥灘中到處是泥鰍,最厲害的小朋友,一個下午也抓不到幾條。
高中的時候有條民歌<抓泥鰍>,聽起來好像很好玩。其實抓泥鰍的感覺非常挫敗,只因為童年的無聊與耐性,才能不在意槓龜的失望,不斷在泥濘間嘗試又嘗試。
那時候基隆河流經上塔悠形成大河彎,河彎間沒有堤防,而潮溼的上塔悠就是大雨後的氾濫區。多水的氾濫區中,分布了很多荒蕪的區域,長滿各種水生植物、雜亂的灌木和小喬木,上面還爬滿著牽牛花等蔓生植物。兒童不太可能對那些不能吃的植物感興趣,但是對複雜生態中的小動物卻容易勾起捕獵的天性。
那片溼溼的地面上,有好多各式各樣的蝸牛和蛙類。蛙跳比賽和蝸牛賽跑是我們折磨這些小動物常幹的事。蛙跳還好,反正跳著跳著,它們自然就會逃跑。蝸牛就比較慘,因為動作慢。大一點的孩子發明的方法是,從家裡偷出一盒火柴,在高腰蝸牛的尖端點火,它就會飛奔出去,勇奪冠軍…。
那時候的田間有無數的鷺科鳥類,黃昏的炊煙中,白鷺群紛紛回到竹林過夜,一批一批棲上竹枝,爭奪著過夜的地盤,鼓著翅膀,把強韌的竹枝壓得彎彎的。
古台北湖在內湖留下兩種土質,一種是含有大量窗貝化石的黃泥層。從黃泥裡挖出完整的窗貝在山溝邊洗乾淨,也曾經是一種可以玩很久的玩具。另一種土質就是灰黏土,上塔悠向西湖的方向,曾經因此豎起十四支磚窯廠的大煙囪。
黃昏炊煙開始升起前,磚窯廠的大煙囪也早停止向高空排出白煙了。
通常白鷺開始回到竹林,也是我結束一天的辛勞與樂趣,準備長途跋涉回家的時候。這段路總是讓我走得心驚膽跳,因為在路途中就算沒有再發現什麼新奇的東西而耽誤,往往回到遠遠看到村子之前就已經天黑了。小路邊那時當然沒有路燈,卻有不少荒墳。我總是低著頭眼睛直視前方,不管後面有什麼聲音也從來不敢回頭,一直看到第一個路燈,就是在村子外籃球場外面那盞,我才突然加速快跑,逃離忽然而至的黑暗和恐懼。當然,不論此時肚子有多餓,千萬要在村外的大水溝邊把衣服和身上的汙泥仔細洗去,免得回到家可能引來一頓責罰。
最後一次再走過那些田埂已經是大學時候了。市政府決定把這片都市最後的溼地開發成為內湖的經濟命脈。有一天,我騎腳踏車到一百年前曾經繁榮的港墘,西湖唯一的四腳亭舊街市已經人去樓空。包括整片溼地上莊嚴的三合院也都空無一人。怪手已經在幾處展開龐大而漫長的工程,柴油機械噴出黑黑的煙代替了白白的炊煙。空氣當中不在嗅得到農戶豬舍的臭味,而是一種侵略性的發展氣息。
那天,我從拆除的眷村漫步到後山上,鞍部已經圍起黃色的塑膠袋,隔開即將動工的區域。拉開塑膠袋走進工區,那回我毫不猶豫地向右邊小路走去,因為我想看看相思樹的黃花是否依舊落滿那條熟悉的小徑。我站在小徑前很努力地想眼前的一切拓印在腦海中,因為我知道,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無影無蹤。
大學時候在社團帶讀書會,經常向學弟妹講一句話:民主自由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今天擁有的,不至於明天失去;今天我們期望得到的,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在明天獲得。
夢中經常出現的是,我在鞍部後面的岔路徬徨許久。
其實兩邊的路是相通的,只是分別從兩邊通往山後的芭樂園和大池塘。從池塘邊可以繼續走,經過彎曲的田埂和灌溉渠,穿過大大小小的刺竹林和養殖池,可以到達上塔悠,也就是現在高科技大樓林立的重劃區。但是在當時,上塔悠是一片低窪的氾濫區,小路邊散布幾幢簡單典雅的三合院。潮溼的水沼地,稻田越來越少,取代的是越來越多的芋頭和茭白筍田。
這些路在小學那幾年,不知道走過多少遍。
經常我獨自這樣走好幾公里,到靠近基隆河邊的灌溉口去,只是想要知道三斑魚的小水窪在稻田收割後是否開始注水。路經幾棵紅心芭樂樹,也都仔細研究今年是否有機會解饞。夏天時候可以沿路撿一些澀澀的白蓮霧,雖然通常只是隨便挑幾個看起來可能比較好吃的啃幾口。
路邊的較小的溝渠裡,淺淺的黃泥灘上,經常可以找到成群的泥鰍。有時候我會招呼巷子裡的小朋友一起去我剛發現的泥鰍灘,大家卷起褲子在淺泥中抓一下午的泥鰍。其實泥鰍非常難抓,而且,野生的泥鰍通常很小條,不像市場裡那麼大尾。但是不管大小,徒手要抓到泥鰍真不容易,就算泥灘中到處是泥鰍,最厲害的小朋友,一個下午也抓不到幾條。
高中的時候有條民歌<抓泥鰍>,聽起來好像很好玩。其實抓泥鰍的感覺非常挫敗,只因為童年的無聊與耐性,才能不在意槓龜的失望,不斷在泥濘間嘗試又嘗試。
那時候基隆河流經上塔悠形成大河彎,河彎間沒有堤防,而潮溼的上塔悠就是大雨後的氾濫區。多水的氾濫區中,分布了很多荒蕪的區域,長滿各種水生植物、雜亂的灌木和小喬木,上面還爬滿著牽牛花等蔓生植物。兒童不太可能對那些不能吃的植物感興趣,但是對複雜生態中的小動物卻容易勾起捕獵的天性。
那片溼溼的地面上,有好多各式各樣的蝸牛和蛙類。蛙跳比賽和蝸牛賽跑是我們折磨這些小動物常幹的事。蛙跳還好,反正跳著跳著,它們自然就會逃跑。蝸牛就比較慘,因為動作慢。大一點的孩子發明的方法是,從家裡偷出一盒火柴,在高腰蝸牛的尖端點火,它就會飛奔出去,勇奪冠軍…。
那時候的田間有無數的鷺科鳥類,黃昏的炊煙中,白鷺群紛紛回到竹林過夜,一批一批棲上竹枝,爭奪著過夜的地盤,鼓著翅膀,把強韌的竹枝壓得彎彎的。
古台北湖在內湖留下兩種土質,一種是含有大量窗貝化石的黃泥層。從黃泥裡挖出完整的窗貝在山溝邊洗乾淨,也曾經是一種可以玩很久的玩具。另一種土質就是灰黏土,上塔悠向西湖的方向,曾經因此豎起十四支磚窯廠的大煙囪。
黃昏炊煙開始升起前,磚窯廠的大煙囪也早停止向高空排出白煙了。
通常白鷺開始回到竹林,也是我結束一天的辛勞與樂趣,準備長途跋涉回家的時候。這段路總是讓我走得心驚膽跳,因為在路途中就算沒有再發現什麼新奇的東西而耽誤,往往回到遠遠看到村子之前就已經天黑了。小路邊那時當然沒有路燈,卻有不少荒墳。我總是低著頭眼睛直視前方,不管後面有什麼聲音也從來不敢回頭,一直看到第一個路燈,就是在村子外籃球場外面那盞,我才突然加速快跑,逃離忽然而至的黑暗和恐懼。當然,不論此時肚子有多餓,千萬要在村外的大水溝邊把衣服和身上的汙泥仔細洗去,免得回到家可能引來一頓責罰。
最後一次再走過那些田埂已經是大學時候了。市政府決定把這片都市最後的溼地開發成為內湖的經濟命脈。有一天,我騎腳踏車到一百年前曾經繁榮的港墘,西湖唯一的四腳亭舊街市已經人去樓空。包括整片溼地上莊嚴的三合院也都空無一人。怪手已經在幾處展開龐大而漫長的工程,柴油機械噴出黑黑的煙代替了白白的炊煙。空氣當中不在嗅得到農戶豬舍的臭味,而是一種侵略性的發展氣息。
那天,我從拆除的眷村漫步到後山上,鞍部已經圍起黃色的塑膠袋,隔開即將動工的區域。拉開塑膠袋走進工區,那回我毫不猶豫地向右邊小路走去,因為我想看看相思樹的黃花是否依舊落滿那條熟悉的小徑。我站在小徑前很努力地想眼前的一切拓印在腦海中,因為我知道,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無影無蹤。
大學時候在社團帶讀書會,經常向學弟妹講一句話:民主自由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今天擁有的,不至於明天失去;今天我們期望得到的,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在明天獲得。
其實不盡然。
我是不是可以懷疑,我們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又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可以做到什麼?
又幾年之後,我住在北德小城的湖邊。這片美麗絕倫的湖水,其實是人工的傑作。有一天,湖的那頭也圍起了工區的黃塑膠袋。旁邊豎立一塊詳細而巨大的告示牌,上面清楚畫出十九世紀時候,這地方曾經是一片沼澤的樣子。在怪手和工程車的趕工的幾個月後,一個小型的溼地雛形呈現。市政府成功地在湖邊重新打扮出一個有沙洲和淺灘地方,就在一個世紀的遺憾之後。而且有趣的是,隔年春天,竟然就有加拿大雁在湖中島上築巢。
每次我回內湖都會再度想像,這裡和那裡曾經是什麼樣的面貌,在寬闊的大馬路、高聳的辦公大樓、龐大而方便的購物中心,以及截彎取直並且拘束在堤防間的基隆河之間。
台北人可能真地比較需要這樣的環境,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無論誰怎麼妄想,就算在下個世紀,此處也不再有機會在怪手的暴力下,回復成原來的溼地了。
當然,誰都可以告訴我,蛙鳴蟲聲沒什麼了不起。而我夢中再度回到已經夷平的小山丘,爬到鞍部的時候,又再一次猶豫於岔路前:左邊有很多竹林,高低起伏的山路邊,有很多颱風草、水龍骨、倒地蜈蚣和姑婆芋…,右邊的小徑通過相思樹林,地面鋪著黃色茸茸的地毯,離開林子的時候,右邊的山坡上有幾處鷹巢--那也只是我自己的夢。
而且,誰都可以告訴我,我們最需要,排他性地需要繁榮的成長。至於我們兒童的成長,有學校、有玩具房、有電腦…,這些地方不但乾淨而且有冷氣。
又幾年之後,我住在北德小城的湖邊。這片美麗絕倫的湖水,其實是人工的傑作。有一天,湖的那頭也圍起了工區的黃塑膠袋。旁邊豎立一塊詳細而巨大的告示牌,上面清楚畫出十九世紀時候,這地方曾經是一片沼澤的樣子。在怪手和工程車的趕工的幾個月後,一個小型的溼地雛形呈現。市政府成功地在湖邊重新打扮出一個有沙洲和淺灘地方,就在一個世紀的遺憾之後。而且有趣的是,隔年春天,竟然就有加拿大雁在湖中島上築巢。
每次我回內湖都會再度想像,這裡和那裡曾經是什麼樣的面貌,在寬闊的大馬路、高聳的辦公大樓、龐大而方便的購物中心,以及截彎取直並且拘束在堤防間的基隆河之間。
台北人可能真地比較需要這樣的環境,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無論誰怎麼妄想,就算在下個世紀,此處也不再有機會在怪手的暴力下,回復成原來的溼地了。
當然,誰都可以告訴我,蛙鳴蟲聲沒什麼了不起。而我夢中再度回到已經夷平的小山丘,爬到鞍部的時候,又再一次猶豫於岔路前:左邊有很多竹林,高低起伏的山路邊,有很多颱風草、水龍骨、倒地蜈蚣和姑婆芋…,右邊的小徑通過相思樹林,地面鋪著黃色茸茸的地毯,離開林子的時候,右邊的山坡上有幾處鷹巢--那也只是我自己的夢。
而且,誰都可以告訴我,我們最需要,排他性地需要繁榮的成長。至於我們兒童的成長,有學校、有玩具房、有電腦…,這些地方不但乾淨而且有冷氣。
且讓我們仔細想想,經濟成長這種東西是不是舉世都受到歡迎? 沒錯。
事實上,從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而言,每年的成長在1至2之間,看怎麼估算。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分配公平與否,到這個世紀結束以前,全球的財富該有現在總財富的四倍以上並非妄想。
四倍的財富。屆時和我今天一樣資產水準的人,絕對是應該接受補助的貧戶。然而現在的我因此覺得貧窮不滿嗎?
我是覺得不滿,倒不是我因為考慮到我嫉妒百年後的生活,卻是不願意將過去曾經享受過的,換成今天的物質豐富。
四倍的財富,其意義並非我們有機會把可以擁有的一切都乘以四,而是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以及我們的子孫若干代之間,我們工作所累積的購買力,將不斷地累積下去。
這很有趣,這就是說,我們的過剩生產透過儲蓄和遺贈,把剩餘的購買力累積下去。問題是,百年之後,我們的子孫要用它來購買什麼?
事實上,從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而言,每年的成長在1至2之間,看怎麼估算。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分配公平與否,到這個世紀結束以前,全球的財富該有現在總財富的四倍以上並非妄想。
四倍的財富。屆時和我今天一樣資產水準的人,絕對是應該接受補助的貧戶。然而現在的我因此覺得貧窮不滿嗎?
我是覺得不滿,倒不是我因為考慮到我嫉妒百年後的生活,卻是不願意將過去曾經享受過的,換成今天的物質豐富。
四倍的財富,其意義並非我們有機會把可以擁有的一切都乘以四,而是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以及我們的子孫若干代之間,我們工作所累積的購買力,將不斷地累積下去。
這很有趣,這就是說,我們的過剩生產透過儲蓄和遺贈,把剩餘的購買力累積下去。問題是,百年之後,我們的子孫要用它來購買什麼?
上一篇:真善美在陌生的麻木之間
下一篇:生命的暗角
(悄悄話)
2010-07-26 1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