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9 11:36:04幻羽

─參禪悟道之路─4~6

     ─參禪悟道之路─4-【平常心是道】

禪宗馬祖道一禪師云:『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又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

禪宗的“平常心是道”,作為一種禪學的理論建樹,對參禪生活之道是在自然和諧之中,詮釋了『禪道』的核心精神。

禪者以“平常心是道”這一思惟,去體悟馬祖道一的禪道思想,也確實抓住了其核心之處。

禪悟的道思想,順乎自然的以“平常心是道”這一義來表禪道,事實上,馬祖道一禪師就喜用這一範疇來替換佛性法性等概念。

如“道不用修”、“直會其道”、“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 、乃至“平常心是道”等等,說明己成為禪宗『佛性論』中的重要範疇。

馬祖時代,確實使本來就從容順俗、簡易直捷的禪宗進入了更為突出日常生活意味的時代。自然而然禪道成為生活之道,這無疑是“平常心是道”深切的禪意,更深刻意味著開悟關鍵所在。

事實上,禪道─就是生活之道,而生活則是活、動、行,不僅指思想,亦在心行之處的頓入。  

從某種角度上說,初祖達摩是以理入為根本宗旨,而開創了中國禪宗,而到五祖弘忍繼起則是“法門大啟,根機不擇。”

六祖慧能更將禪法引向簡易直捷,通俗普及,他認為人人都有佛性,提出自識本心,直見本性的識心見性徹見本來面目。

因而,只要除卻妄念,撥去雲霧,即可見性成佛。慧能明心見性的思想影響極為深廣,對此後禪宗的發展起了導向性作用。南方宗旨,從此而興盛。

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出現後,才真正標誌著禪學中國化的完成。馬祖的禪道自然觀,確實充滿著中國特色的『佛性論』。 

“平常心”是無所住,活在一個沒有限制的世界裏,“禪行”活動的無目的性或擺脫目的性,故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全盡是“道”。

馬祖道一的這一禪道自然觀,成為後來禪修上的不二法門。後來臨濟義玄即有『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的自然得道一說,其源頭即在“平常心是道”。

      座上阿誰覺照參,當下離思量妄想!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大道至簡,真正的修道並不在遙遠的高處、神秘的山林,恰是蘊含在平常的一粥一飯、搬柴運水之間。

平常心是道,蓋因本性圓滿具足,只需安住當下、清澄相鑑、應機而對,又何必苦苦向外攀援尋求呢?

祖師大德們“饑來食,睏則眠,熱取涼,寒向火。”的自在心境,說來淺白,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

   諸行者啊~~都提起正念來─!平常心是道!參──! 


馬祖道一,唐朝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道一幼年出家,後來到南嶽衡山學習禪坐,遇
南嶽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契悟上乘佛法。

馬祖道一悟後,知道只有身體打坐,與理相違。若想契悟佛理,則必須要用心才行。

馬祖道一問南嶽懷讓禪師:『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三昧的境界?』

南嶽懷讓禪師答道:你想學心地法門,就好像種一顆種子,而我所說的佛法,就好像天降雨澤一般,當因緣和合的時候,一定能夠悟見大道。

馬祖道一問南嶽懷讓禪師:道沒有形相色彩,如何見得到?

南嶽懷讓禪師回答:見道要從當下這念心著手,同樣地,想契悟無相三昧也是如此。

馬祖道一接著又問:道有成壞嗎?

南嶽懷讓禪師答:道若是成壞聚散等有相之法,這就不是真正的見道。之後說偈云: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馬祖道一聞法,心開意解,之後便留在南嶽懷讓禪師處,保任十年。

馬祖道一禪師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大弘禪法,門下傑出的弟子計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等,多達一百三十九人,百丈下更開衍出臨濟、溈仰二宗,轉化無量。

般若多羅尊者早已預言:“後世將有一馬駒,踏殺天下人。”這正應在馬祖道一身上,“馬祖”之名遂廣流於世。

  ─參禪悟道之路─5-【從禪偈中飲領】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地位崇高,在佛門中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梁代五十五年間,是南朝佛教最興盛階段,尤其是梁武帝在位的四十八年間(502-549)。他信仰佛教的程度更是歷代帝王中所絕無僅有的,曾帶領四萬八千臣民一起受菩薩戒,而且出家四次,講經十數回、建寺宇、雕佛像、註經論等,被尊為「菩薩皇帝」,又號「佛心天子」。

梁武帝做了四、五十年的皇帝,其中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曾經三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不做皇帝,要把自己奉獻給佛教。有人就研究了,既然梁武帝不要做皇帝,為什麼還當了四、五十年的皇帝呢?

所謂「做皇帝有做皇帝的福報」,什麼事情都不是憑空而有的,必定因緣和合,風雲際會,才能做皇帝。

據說梁武帝過去是一個打柴的樵夫,有一天砍完柴,挑著木柴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場雨,他看到路邊有一尊石頭塑造的菩薩像,不忍心菩薩淋雨,就解下自己頭上的斗笠,給菩薩戴上。

由於他的這麼一點善心,後來就如民間流傳的一首偈語: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好心有好報,雖然他不想做皇帝,不做都不行了。 

所以,每一個人平日要留意自己的舉心動念、言行舉止。有時候,說一句好話,也會有深遠的功德;做一件好事,也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社會上的人經常都要去拜神明,求平安、求功德、求福報、求考取大學、求得到好女婿、嫁到好丈夫。

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要去求,只要你肯得結緣,只要你肯得給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也自然會有很大、很多的收穫。

我們不要只看一時,要看未來,所謂「因緣果報」,自己可以改善自己的境遇,你要想獲得什麼,從現在起就要培植因緣,等到因緣具備了,即使你不求,也自然會有。

不過,這種有為的果報並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報用盡,還是會再墮落。所以,福德可以說多說少,說有說無;而福德性,即使是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五趣流轉,六道輪迴,我們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終沒有損減分毫。

因此,布施、設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從甚麼層次來講。如果從有為法來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猶如播種,有播種,因緣成熟,必然有收穫。

所以布施是無盡的寶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儲蓄,就有果報。一個人如果每天光是貪圖別人的東西,是貧窮;常行喜捨,才是富貴。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錢財珍寶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說好話布施;你心裡面有豐富的力量,可以用為人服務來布施。即使你不會說好話,沒有力量為人服務,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裡隨緣歡喜,隨喜也是布施。

每個人心裡都有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的功德寶藏,所以我們應該把儲蓄在我們自己心田裡的寶藏,隨時布施,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達目標。布施如橋樑,人與人之間的人際溝通,如同過河須要橋樑。布施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我說你的好話,我就能和你溝通,我有利益給你,幫助你,我就能和你溝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種子,將來才能開花結果。心地工夫,都是要從真心啟動!凡遇事也要: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

    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參修道路上,千變萬化,皆不離當下心哪!

     行者們
請好好照顧腳下!參──!

  ─參禪悟道之路─6-【般若智─無住心】

禪宗的六祖惠能,從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無住是相對住著而言。世間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執著狀態中,如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友誼等等。

由於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塵勞的染汙,以至我們原本清淨的自心,失去清淨。執使我們內心失去獨立,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們,為了生存的快樂,就要不停地去接獨外境。

這裏不妨對一個世間人,關於他的生活來個透視:

他從早上起床開始鍛煉,吃飯,上班,下班,吃飯,教育孩子,看電視,聊天,玩電子遊戲,搓麻將,睡眠等等。可以這麼說吧,一般的世間人,只要他還有感覺,身體或者精神總是很難平息下來。

由於長期以來對外境的攀緣,使得漸漸對外境產生依賴,而內心不知不覺中也就失去了獨立。惟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內心才會平衡,才能充實。

執著於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已,世間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好觸。

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奔忙。由於一味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執著使內心的不安,經常聽到許多人說:活得很累!又說這種累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負擔。

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體不能負擔太重的勞動,卻不知道無形的精神,也不能負擔太重。那精神的負擔是來自於什麼呢?是執著!

看鏡子,它之所以能夠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跡,為什麼?因為它不執著。

我們的內心具有鏡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鏡子。當我們的心在緣境界時,總喜歡對順境進行執著,因為執著的關係,在思維上就留下負擔,執著越強,負擔就越重。這就使得我們產生很累的感覺;又因為執著的關係,外境的變化,隨時都會引起我們內心的不安。

所以,你別看許多人表面很神氣,但內心裏總有許多東西在困擾著他,始終活得不安寧。

《金剛經》的修行,就是叫我們不執著!當然要修到“無住心”,那就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有。因為我們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

經云: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廣度無量眾生;布施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能成就無限布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勝義發心;見如來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時,明瞭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壯嚴國土,不住壯嚴國土相等。

經曰: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又曰: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無住心”的修行,能夠消除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解脫煩憂,能夠使我們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

大家都請好好照顧腳下!參修“無住心”的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