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3 20:21:19幻羽

※談“武俠小說”對心靈的激情※

 

                      ※“武激情

代的“武”,是代成年人的童,看武就是一種對調節,心中充滿了一激情,生活就充滿光!一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心,如果心,就能多活年,如果心都不行了,這個人也就完了!

中有著一股活力,看了這樣,心中就充滿了一股,代入感好的就更是不,恍如自己就是主角,就融入在其中,時間慢慢去,自己那老的心也會變得年,其實這是不老啊!

“‘千古文人’,既有入夢時的香甜,也就有的苦這點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此夢並非‘來無影,去無蹤’,而是深深植根于中人的記憶。”北大中文系教授平原在他的於中的著作,《千古文人》中這樣寫道。

2016年的香港展上,不同於往年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展首年度主——“武”,以及主副香港閱讀世界 -閱讀江湖 · 亦狂亦文”,這讓的概念再一次回到公眾視野。而在《》的作者易病逝後,也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焦回了武俠小說。介面文化為大家梳理了武俠小說的源流歷史、當今現狀,讓我們一探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刀光劍影、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早在先秦,“武俠”便已有端倪。“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那時關於“俠”的形象還是模糊的,一直到西漢《史記》的《遊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徵才較為精細地勾勒出來——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敢於犧牲生命去救助他人,卻不自我誇耀。

武俠小說的真正發跡,始于唐傳奇中的豪俠小說。唐傳奇中,“豪俠”作為三大表現題材之一,湧現了諸多佳作,如裴鉶的《聶隱娘》,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這些豪俠小說不僅為唐傳奇添彩,更重要的是給後世的武俠小說創作帶來了靈感。在豪俠小說中,“仗義”“報恩”“比武”成為了三大故事主題,後世的武俠小說也大多如此。

宋人在傳奇創作方面,基本沿襲唐制且稍有發展。元明時期,關於武俠的創作缺少突破,俠客形象也沒有亮點。到了清朝,不少著名文人樂於描寫俠客,如李漁、蒲松齡等,只可惜明清白話小說對俠客形象的表現,遠比不上簡短的文言小說。因此,文言小說系統中的俠客形象,以中晚唐時期最有魅力,後世卻沒有多少新的創造。

現代武俠小說出現於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武俠被稱為“民國舊武俠”,代表人物有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俠文學曾一度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直至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復蘇。30年間,當代新派武俠小說在港臺地區發揚光大,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家鼎立,各顯神奇。到了1980年代中期,梁羽生、金庸封筆,古龍逝世後,武俠小說的創作便進入了“後金庸時代”,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港臺武俠文學的輝煌與現狀

1952年,梁羽生寫下了“新武俠開山之作”的《龍虎鬥京華》,並由此揭開了港臺武俠小說從1950年代發展至今的序幕。

直至1984年封筆時,梁羽生共出書35部,是新舊武俠小說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奉行“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道德觀念,追求“文心俠骨,統攬孤懷”的精神境界。他筆下的主角多為俠派正統角色,是時代精神的代表和人民的化身。《龍虎鬥京華》中,丁派太極門的高手柳劍吟堅持“反清滅洋”,卻被“保清派”殺害,最終其女柳夢蝶為他報仇雪恨;不過,梁羽生作品在大氣的一面下,也常被詬病主題思想的單一化和人物形象的符號化,難免令讀者感到“乏味”。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開始創作《大唐遊俠傳》等野史型作品,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始終不及早期創作的水準。

梁羽生曾評價自己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風氣者,是金庸將其發揚光大。作為上世紀60年代武俠小說界的“武林盟主”,金庸以曲折動人的故事,懲惡揚善的主題收穫了一大批讀者的同時,還善用反諷使故事增添了詼諧幽默的氣息。不同于梁羽生一直致力於描寫人間正道,金庸在《鹿鼎記》等作品中,用韋小寶等背離儒教正統和俠義精神的人物揭示了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並進行批判。因此,他的創作跳脫了前人的精神框架,使武俠更接近人性的本質,人物和故事也都更貼近現實。藝術成就方面,金庸筆下人物的性格鮮明飽滿,故事恢弘大氣,熔歷史與詩情於一爐,構思巧妙又富有新意,留下了一部部武俠經典。1972年,金庸宣佈封筆,但時至當下,“金庸熱”仍未褪去——他的作品仍受廣大讀者青睞,並多次被改編成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

港臺武俠文學輝煌的30年中,古龍是唯一能與梁羽生、金庸相提並論的武俠文學大家。晚于梁金兩人,古龍在上世紀60年代才憑藉處女座《蒼穹神劍》進入文壇,並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創作高峰。他借鑒西方的偵探小說和間諜小說,創作出《楚留香》、《白玉老虎》等情節詭譎奇異的作品,帶有濃烈的懸疑氣息。同時,古龍善用短詩、短句,營造出幽遠飄渺的意向,使小說具有詩化、散文化的特點,筆下的俠客,如西門吹雪更有著現代人的內心矛盾和精神痛苦,而不是以往那種超脫世俗的大俠。在創作後期時,他更偏愛寫短篇小說,用短幅的故事去表現他的奇詭、多變的風格。古龍的創作不僅催生出丁情、溫里安等“古派”作家,更是開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先河,。

如何在前人的輝煌中走出一新路,是“後金庸時代”的創作者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其中,新派武俠五大家的溫里安,黃易脫穎而出。從1970年代至今,溫里安的創作沿襲了古龍的現代武俠主義:不注重故事的時代背景,而是著筆於人物和個體;語言玄乎飄渺,情節詭異。黃易則擅長將歷史、科幻結合,獨創的“靈幻小說”帶有強烈的哲學思考,自成一家。

小說之外,“武俠”也有新發展。杜琪峰的黑社會武俠,徐克、王家衛的武俠電影,都為香港的武俠文學注入了新內容。網路的發展、女性作家的增加及奇幻等新元素的加入,讓港臺的武俠文學一直處於變化中。

“後金庸時代”武俠小說何去何從

相較於上世紀50-80年代,“後金庸時代”的武俠文學雖有發展,但總體還是呈衰落之勢。個中原因,除了梁羽生、金庸的封筆,古龍的逝世之外,也與武俠文學創作的社會環境、讀者閱讀偏好和作者創作水準有著莫大的關係。

“後金庸”時代的港臺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社會。影視、電字傳媒的發達,對小說等文字傳媒造成極大擠壓;大量武俠及動作漫畫的興起,取代了武俠小說文字的功能。網路在為武俠文學創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沒有了出版社、雜誌社的專業把關,一大批低級庸俗的作品充斥在讀者眼前,經典之作卻少有。

在消費社會的影響下,讀者的閱讀偏好,文學審美也發生了變化。“速食式”文化橫行使部分讀者更追求簡單、刺激的閱讀快感,而放棄了慢慢品味文學經典裏的智慧與內涵。相比作家著力描寫的“俠義”和龐大、精細的武俠世界,在亞文化背景下,讀者的獵奇心理的使他們更喜歡毫無意義的爭鬥和充滿血腥、殺戮的畫面。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武俠文學的創作,刺激了劣質作品的產生。

在大眾文化的視覺化,娛樂化和人們閱讀偏好、審美趣味的改變的情況下,武俠小說及其他大眾文學的作者逐漸向純娛樂和藝術快感傾斜,故事情節也多有雷同。作家的創作失去個人特色,創作態度也越來越不嚴謹,作品的總體品質也不如以前。例如,溫里安被認為更注重形式的革新而非內容的創造,藝術成就也就難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徐淵在《金庸小說與“大陸新武俠”創作》中指出,金庸的小說之所以大獲成功,其原因在於金庸的創新性、對人物的把握以及對文化展示與傳播的促進作用。這是現今大多武俠小說創作者沒有做好的。

武俠小說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武俠小說風靡大陸,此後根據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輪番出現在螢屏上,直至今日,依然有經典武俠作品被再度改編翻拍。而在眾多武俠小說中,金庸的作品最受讀者喜愛。金庸先生的講座,交流,各地都有過人滿為患的盛景,擠破講座場所的玻璃,大門的盛況也屢見不鮮。學術界同樣不乏以武俠為樣本的研究者,許多學者,作者寫下了諸多專諸,文章以做研究。

其實,這次《天龍八部》入選推薦寒假推薦書單,並不是金庸的作品第一次與教學發生關係,早在2005年就有語文教材選入了武俠小說家王度廬的《臥虎藏龍》節選和金庸《天龍八部》節選。當時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嘗作印便認為,武俠小說既然被稱作小說,便是小說的一種,是一種文學形式,高中生當然是可以閱讀的,無獨有偶,北京一些知名中學北師大二附中,人大附中等日前推薦的書目中。也出現了《金庸全集》的身影。

為什麼金庸的作品如此受歡迎,這與金庸小說中有著市井的生活,本色的人物,同時還具有高尚的情懷和理想有很大關係。金庸的作品,俗到極處,又雅到了極處,將傳統俗文化的內涵上升到了雅文化的高度。比如《天龍八部》,各方面都已經臻於化境,小說中不僅有刀光劍影,還會有意識地告訴讀者一招一式的根據來自哪里。無論是打狗棍法還是降龍十八掌,招式的名字都刻著深深的中華文化烙印,有深刻的文化氣息,比如降龍十八掌中的,見龍在田,潛龍勿用,等招式的名稱和內涵都是來自《周易》。全書不僅敍事結構嚴謹,且展現了俠義精神的本質____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的作品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想像力之豐富,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武俠小說中的俗文化來自百姓日常生活,是人性心理的自然形成,因此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正因為此,俗文化顯得相對散亂,缺乏系統性。而雅文化則是經過整理的系統性文化,發揮著引導人們精神導向的作用。集合了大俗大雅的武俠小說,在閱讀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認識上的,陷阱,需要老師們加以指導。

比如金庸小說的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故事都是置於中國歷史背景之中,但其具體內容又不可能處處與史料所載保持一致。金庸通過自己的筆觸將這些不真實的地方都變得,合理,了,符合人物的心靈,也符合人物所處的文化環境,時代背景。但如果讀者不加分辨,代入感太強,將小說情節當成了真實的歷史,就會得不償失。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故事背景後所傳達的精神的理解和體悟, 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化傳統文化修養以及很強的思辯能力也容易走歪了,以《天龍八部》為例,讀者最應感受的是其中,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悲天憫人清懷,而不是野性,報復,以及命運的無常。

有人曾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武俠小說。”多少人為它癡迷瘋狂,可以說武俠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話故事”。武俠界一直流傳這樣的說法:“金庸第一,古龍第二”。這種說法似乎傳為不可動搖的“鐵律”,為什麼金庸雙月排在古龍面前?他們的差距又體現在哪里?難道金庸的小說完勝古龍?

三國時期的周瑜面對諸葛亮,曾發出一句感歎:“既生瑜,何生亮?”如果古龍古大俠看到這樣的排名,泉下有知,或許也會發出一句感歎:“既生龍,何生庸?”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忽略掉排名先後的糾結,兩位元大師的作品各有各的風格,均受到了大批讀者的喜愛擁戴。根本沒有看金庸不讀古龍,看古龍不讀金庸之說,兩人的作品更無男女老少的界限之分,這就是兩位大師的魅力所在,他們的作品至今仍會讓讀者反復細讀,且百讀不厭。

作為武俠迷,我們可以從接觸兩位元大師的作品中,去吸收對自身有益的東西,比如為人處世的方法,對待愛情要專一,對待朋友要有信義等等。至於誰第一誰第二的問題,實在沒必要去深究,兩人的武俠小說各有各的特點,若兩人的武俠風格類似,相信讀者也會變得索然無味,武俠界也不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副十四字對聯,概括了金庸老先生所有的作品,這也成為他的一張武俠名片。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是一部“歷史史詩”,他的小說往往會架構在歷史背景中,有一些人物在歷史上也確實存在過,比如《射雕英雄傳》裏面的丘處機、成吉思汗,《鹿鼎記》裏面的康熙皇帝等等。在《射雕英雄傳》、《射雕俠侶》、《天龍八部》裏面就有宋朝時期抗金的背景,《鹿鼎記》裏面有康熙擒拿鼇拜的歷史背景(當然在小說裏,擒拿鼇拜的功勞給韋小寶奪去了,不知道會不會讓康熙爺鬱悶呢)。

古龍古大俠的小說,往往喜歡將歷史背景架空,也就是說可以遐想在任意一個時代(在《陸小鳳》當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背景似乎是明朝明神宗時期)。古龍的武俠世界社會形態比較單一,但他卻把故事寫得天馬行空,極盡絢爛、悲愴、沉鬱、壯美,因此很容易抓住讀者的心。

在人物設計方面,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往往身世顯赫,比如:段譽是大理鎮南王世子(典型的富二代),蕭峰是南院大王加丐幫幫主,郭靖是守城的將軍,至於韋小寶,跟今天國務院總理差不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些人物還擔負國家命運的重擔,比如郭靖帶領城裏的百姓對抗金兵的入侵,這種英雄氣魄何其偉大,每次看到這裏都對這位民族英雄肅然起敬;至於蕭峰更是如此,大丈夫應當要有所為,要為自己的民族、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金庸的小說當中,人物往往隨著故事的情節開展,慢慢道來,每一個人物不管是英俊的少俠,還是美貌多情的女子,金庸寫起來各有不同,形容修辭絕不重複。

而古龍筆下的人物,可以是例不虛發的小李飛刀,可以是歡樂英雄裏的郭大路,可以是上至與皇帝、下至與三教九流相交的陸小鳳,可以是瀟灑倜儻的楚留香,可以是無牽無掛的葉飛,可以是市井裏面的蛇王,性格鮮明,情節懸疑緊張,故事的敍述充滿傳奇色彩,讀罷讓人回味無窮。

在情節設計方面,金庸的寫法比較平穩,娓娓道來,彷佛在向讀者訴說一個什麼故事,從開頭到經過到結尾,十分詳細,情節緩緩流動,也逐漸凹顯出矛盾,越往下看越複雜;而古龍相對比較“陰險”,他是以出奇制勝,在文章的開頭就設置懸念,吊足讀者的胃口,越往後看越撲朔迷離(這一點在《陸小鳳》當中得到深刻的體現),讀古龍的小說,往往很難猜他接下去會寫什麼內容,有時候以為能猜中,誰知道古龍筆鋒一轉來了個乾坤大挪移,結局往往出人意料。

在武功設計方面,金庸先生自創很多招式,而且描寫得很詳細,比如: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黯然銷魂掌,吸星大法,獨孤九劍等等,兩人之間的打鬥也寫得很精彩,往往一大段文字都是在寫兩人之間的打鬥;對於古龍,我們很少看到這些,古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無法駕禦大場面的打鬥就劍走偏鋒,在描寫高手之間的比拼時,經常是沒有人看清他們是怎麼出招,就已經分出勝負了(例如沒有人看清小李飛刀如何扔出飛刀,陸小鳳如何用手指接住對方的暗器或者夾住別人才的長劍),有時候兩大高手決鬥的時候,從雙方的表情去判斷哪一個贏哪一個輸。

在文字方面,金庸老先生採用半文言文的形式,顯得簡約精練,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做得到的,這是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作基礎的,而且金庸在字裏行間,也展現出他知識淵博,看的問題也比較全面深刻,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韜武略,無不知曉,可以說金庸老先生就是一本“百科全書“;至於古龍,他則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他的文字很是簡練,往往一段話就只有幾十個字,往往字裏行間也包含深刻的哲理。

在人生境遇方面,金庸先生比古龍幸運(最起碼,金庸老先生還健在),一生可以說順風順水,家庭幸福,在擔任《明報》編輯的時候,報紙的銷量也一直很好;而古龍經歷戰亂、離婚、感情挫折,據說古龍一生最喜歡喝酒和女人,每次出版商要先把錢交給古龍,他才會去寫書,當然古龍手裏一有錢就去喝酒,等到第二天出版商給他的稿費已經所剩無幾(在古龍的小說裏,經常可以看到男主角一邊喝酒,一邊風花雪月),由於古龍縱情酒色,導致過早離世,這對武俠文壇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作品數量方面,金庸老先生只有十四部小說,古龍比金庸有更多的作品,古龍早期的作品比較生澀,有一些還特意模仿金庸的路子,比如古龍早期寫過一篇劍玄錄,完全就是金庸的路子,後來古龍獨闢蹊徑,創出自己的風格,而且他的小說呈系列的風格,比如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他的小說不像金庸那麼長,基本上一本就是一部小說或者獨立的故事。當然兩個人的作品被無數次翻拍成電視劇、電影,在影迷心目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不管兩個人的作品有什麼不同,我們由心感激兩位武俠巨匠奇才呈現了如此多的精彩小說,帶給我們難以磨滅的武俠記憶。雖然金庸老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就封筆了,2018年10月30日也走了,古龍先生也早已作古,但希望新一代武俠寫手們,能夠秉承金古兩位大師的創新精神與寫作態度,秉承那種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