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10:00:00曾老師的學生

不求得從沒有失,不求生便沒有死——[莊子與你]85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大宗師〉第二段)

 

如何才能了生死?莊子在〈大宗師〉第二段先提出一個「兩忘而化其道」(放下人為的兩端區分,而回歸整全無分別的生命根源:道。)的原則性理念。但落實在生活中該怎樣去做呢?

莊子的提點是:對人生的際遇,當無揀擇地隨緣又全盤地接受。因為你若憑空設定某些人生理想去追求(例如求富捨貧、趨利避害等等),便立刻有落空的可能,而起患得患失之情。這時,代表一切失落的死亡陰影便悄悄進駐你心了!原來人所畏懼的死亡,根本不是指形軀肉身的銷亡,而是指人生中所有失落的經驗,與由此而來的負面感受,包括一切已擁有的事物(錢財、地位、名譽、健康、青春……)的失去、所求不遂的失望、經營無成的失敗等。人們只是借用形軀的死亡(這代表人生所有的總失落)來象徵罷了!換言之,「怕死」根本是人生問題的一環,而與形軀之銷亡無關。所以你是否能善處人生,正可以從人是否對「死亡」有正確的定見來觀察。莊子是這麼說的:

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命,其實是一串自生至死的歷程:祂先給我們一個形軀,然後我們就得為了養活這形軀而勞碌一生,直到晚年才能稍稍安逸,最終還是到一死才算放下所有的負累。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如何才能善處此生呢?最核心關鍵的要義就是讓死亡自然來臨,而不要讓死亡的陰影籠罩一生。

所謂死亡的陰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指我們在人生中憑空設定某些價值標的去追求,獲得之後更處心積慮去希望能夠永遠保存,於是「終難免失落」的憂懼陰影便泛起了。打個比方罷:人寶貝他的一艘船,遂把它藏放在一個最安全的大湖深港之中,自以為萬全。但仍然可能會被有能力的高手在半夜趁你睡著時偷走。像這樣已儘可能找到相對最好的辦法去保存他的財產了,結果還是不免失落,不是白費心機嗎?其實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把天下萬物都直接存放在這世界之中,不管誰拿去使用,都沒關係,都仍算是屬我所有,那就真沒人可以偷走了!將所有物都還諸天地,不求佔有,這才是處物之道啊!

老天只不過給了你一個人身(「犯」、範也、模型也,即把生命原料注入人形模型中,壓製成人身。)你就已很得意了,如果在你的人身中還放進永恆絕對的生命真理,讓你感受到人生的無上樂趣,那不是更完美嗎?所以聖人才要建立一個永遠只有生之樂趣而沒有死亡陰影的人生觀,好讓他自幼到老、從生到死,都無比快活。像這種有道之士,所有人都會羨慕,希望能過得也跟他一樣。何況那比所有聖人真人都更崇高,是所有生命的根源,所有美好生活的依據的無上真理呢?我們不是更應該去好好體會踐行嗎?